標籤:

美術第10冊教案

第一單元:藝術作品中的情感表現一、 單元教學目標:1、 以「審美與情感」為主題的課程,通過欣賞中外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描繪與表情,動作的表達,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從而引起內心激動、情感的共鳴。2、 本單元美術作品的形式分為繪畫與雕塑兩種類型,二美術作品的內容是以人物形象主體,因為人物形象較容易表達喜、怒、唉、樂各種情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二、單元教學重點:1、 引導學生從中外繪畫、雕塑作品中把握人物情感表現的細節特徵,讓學生能恰當地運用美術語彙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從而感悟作品的主題。2、 雕塑作品是無色的渲染,而幾個彷彿有生命、有思想的軀體,形成了一組有歷史意義、有永恒生命的群雕藝術品。二、 單元教學難點:「情感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同時關注「細節特徵的觀察、審美的體驗與美術語彙的表達」是教學中的難點。是如何透過審美對象的細節觀察,欣賞與感悟畫面的主題。第1課:中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現一、 教學目的:1、 知識與技能:①感知中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動態表現。②了解中國美術作品的相關歷史知識及美術表現的形式美。2、 教學過程和方法:①在欣賞評述中,充分感受中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豐富情感及歷史再現。②在欣賞感受中發現繪畫、雕塑的形式美與創造美。③在細節描繪中體驗人物形象的情感表達。3、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思想品德,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感受藝術品的情感力量。二、 教學要點:1、 重點:從作品的人物造型、動態、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實情感,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海。2、 難點:如何解決作品的豐富內海(歷史、文化、藝術、手法)與學生的生活閱歷及審美經驗的差距。3、 興趣點:與美術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與歷史知識、以及聲像欣賞的情景體驗。4、 觀察點:美術作品中的人物表情和人物動態。三、 課前準備和課時:1、 一課時、2、讓學生收集有關美術作品中的人物表情和人物動態的作品資料3、準備繪畫工具。四、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效果引入1. 放課件2. 欣賞課本中范圖3. 了解課件中的意境1. 欣賞作品2. 討論3. 提出看法講授新課1. 課題:(中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現)2. 提問:誰說一說你欣賞課本中的插圖後,你有什麼的感覺?3. 欣賞《流民圖》4. 提問:你從人物的表情中你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畫面給你什麼感覺?(悲傷、憤怒、飢餓、無奈和反抗等)畫面中哪些地方使你產生這種感覺?5.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中人物的那些方面(如表情、動態、)來表現情感的?請選擇合適的語彙表達你的感受。1. 學生活動:我能行2. 運用多種繪畫材料和工具畫出自己喜歡的人物中情感。3. 學生討論:你用什麼方法臨摹你感興趣作品局部,或畫出深厚中人物的某種情感?4.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中人物的那些方面(如表情、動態、)來表現情感的?請選擇合適的語彙表達你的感受。1.了解了人物不同的情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喜、怒、哀、樂」。學生活動學生想像與創作:1、能運用語言、文字和繪畫形式表現出人物的「喜、怒、哀、樂」。。2、要有美觀的造型、律動、柔和的色彩、特別的功能人物的表情畫。小組活動:1.積極想像和完成各項學習任務。2.能與同學合作。3.明確自己的任務。小結評價目標:1.有創意2.能表現出人物的臉面上的「喜、怒、哀、樂」。作業自評:1、能畫一個與眾不同的表情畫。2、要有色彩和功能。3、作品獨特和發揮自己的個性。作業要求:1.基本要求:能選擇適合的辭彙表達作品中人物情感。2.較高的要求:通過欣賞感受,能運用美術語彙個生動的語言文表述人物的情感。3.個性探究:能臨摹感興趣的作品局部或畫出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物情感。課後記:學生通過學習能臨摹出感興趣的作品,或畫出生活中人物的某種情感。第2課:外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現一、教學目的:1、 知識與技能:①欣賞外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動態表現。②初步了解外國美術作品的相關歷史知識及藝術美。2、 教學過程和方法:①通過欣賞,充分感受外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豐富情感及精神狀況。②在欣賞感受中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3、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欣賞、感受,從中了解美術語言的巨大表現力和藝術是無國界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二、教學要點:1、 重點:欣賞外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現。主要通過人物造型、動態、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實情感。2、 難點:如何解決作品的豐富內海(歷史、文化、藝術、手法)與學生的生活閱歷及審美經驗的差距。3、 興趣點:人物豐富的情感在藝術作品中是如何造型表現的。4、 觀察點:外國藝術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動態。三、 課前準備和課時:1、 一課時、2、讓學生從網路收集有關外國美術作品中的人物表情和人物動態的作品資料3、準備繪畫工具。四、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效果引入1.放課件2.欣賞課本中范圖3.了解課件中的意境4. 欣賞作品5. 討論6. 提出看法講授新課1.課題:(外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現)2.提問:誰說一說你欣賞課本中的插圖後,你有什麼的感覺?3.欣賞《薩布羅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油畫)列賓(俄羅斯)4.(1)教師簡單介紹故事的經過。(2)細節欣賞啟示:(3)明亮的眼睛,思考的表情,可看出他冷靜的神情和智慧的頭腦。(4)雙手捧腹,仰頭眯眼,是典型的開懷大笑神情。5.提問:你從人物的表情中你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畫面給你什麼感覺?(有尖刻、嘲弄、等的語言給蘇丹回信)你能畫面中哪些地方找到這些表情?6.欣賞《加萊義民》:(1)教師簡單介紹故事的經過(2)選介:細節欣賞啟示:(3)嚴肅地下頭,詢問自己的靈魂,不遲疑,不恐懼,以長者的堅強鼓勵著其他人。(4)雙眼平視,若有所思、嘴角抿起,神情堅定,表達了義民堅韌剛毅的品格與悲憤的情感。7.通過欣賞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中人物的那些方面(如表情、動態、)來表現情感的?請選擇合適的語彙表達你的感受。5. 學生活動:我能行6. 運用多種繪畫材料和工具畫出自己喜歡的人物中情感。7. 學生討論:你用什麼方法臨摹你感興趣作品局部,或畫出深厚中人物的某種情感?8.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中人物的那些方面(如表情、動態、)來表現情感的?請選擇合適的語彙表達你的感受。1.了解了人物不同的情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喜、怒、哀、樂」。學生活動學生想像與創作:1、能運用語言、文字和繪畫形式表現出人物的「喜、怒、哀、樂」。。2、要有美觀的造型、律動、柔和的色彩、特別的功能人物的表情畫。小組活動:1.積極想像和完成各項學習任務。2.能與同學合作。3.明確自己的任務。小結評價目標:1.有創意2.能表現出人物的臉面上的「喜、怒、哀、樂」。作業自評:1、能畫一個與眾不同的表情畫。2、要有色彩和功能。3、作品獨特和發揮自己的個性。作業要求:1.基本要求:能選擇適合的辭彙表達作品中人物情感。2.較高的要求:通過欣賞感受,能運用美術語彙個生動的語言文表述人物的情感。3.個性探究:能臨摹感興趣的作品局部或畫出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人物情感。課後記:學生通過學習能臨摹出感興趣的作品,或畫出生活中人物的某種情感。第二單元:關注社會與生活一、單元教學目標:本單元以「關注社會與生活」為主題,介紹了反映中國近代史史跡的建築藝術與繪畫、雕塑藝術、其次是展示以戰爭與和平為主題的各種美術作品,最後聯繫老人和兒童的生活,以製作卡片的美術表現形式,奉獻出一顆愛心,顯然,本單元是通過歷史與現實、戰爭與和平、老人與兒童等題材來揭示「關注社會與生活」這主題的,是屬於綜合性與創新型的美術課題。二、 單元教學重點:體會美術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係,認識美術作品如何通過特定的題材和美術語言來反映社會與生活,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水平。三、 單元教學難點:本單元把歷史與現實、社會與生活、美術與歷史,美術與生活密切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承接前一個單元的主題,更加深入地關注與認識社會生活中的「情感豐富的人生色彩」。第3課:浩氣長存一、教學目的:1、知識與技能:認識紀念革命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建築或美術作品的特徵,並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2、教學過程和方法:①在觀察與比較中,認識革命紀念性建築和美術作品的意思特色。②在欣賞感受與分析討論中,養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感受革命紀念性建築和美術作品傳達出的精神和意義,緬懷先烈。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二、教學要點:1、重點:認識紀念革命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建築或美術作品的特徵與藝術特殊。2、難點:介紹史實、藝術手法的簡明性,作業練習的可行性。3、興趣點:①歷史事件的簡述。②欣賞作品的藝術特色和設計風格。③考查家鄉的偉人,英烈和發生在身邊的重大歷史事件。三、課前準備和課時:1課時、讓學生收集偉人,英烈和發生在身邊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準備繪畫工具。一、 教學過程:第一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效果引入1.放課件2.欣賞教師範畫3.了解課件中的意境1.欣賞作品2.討論3.提出看法發展空間方位的感知能力講授新課1.課題:(浩氣長存)2.欣賞:《廣州黃花崗公園供門牌坊七十二烈士墓》3.教師教師簡單介紹故事的經過。。4.提問:欣賞感受:你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該建築是用什麼材料來建成的?為什麼要選用這種材料?你能說說自己的感受嗎?5.教師講授新課:①教師簡單建築的特徵。②記念辛亥革命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雕塑及繪畫作品,這些藝術作品具有鮮明的歷史記,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珍貴的遺產,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教育的經典題材,是具有豐富人文性、教育性的的美術學習專題。③嘗試用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記念性建築及仁人志士形象或事迹。④上色1、學生活動:我能行2、讓學生把自己在網路上找來的資料在小組進行講說。3、學生討論:在偉人,英烈和發生在身邊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中為你感動的事迹,用自己的語彙表達出來。4、小組討論:5、各小組可由組長組織學生進行發言討論,最後由組長或組員進行歸納總結。綜合各個小組的探討結果,形成比較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學生活動嘗試用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記念性建築及仁人志士形象或事迹。小組活動:1.積極想像和完成各項學習任務。2.能與同學合作。3.明確自己的任務。進行創作。發展個性小結評價目標:能用恰當的語言描述這些建築和美術作品的造型特徵和藝術特色。作業自評:用繪畫作品表現出了建築的造型特徵或人物的時代特徵。作業要求:能用恰當的語言對革命記念性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建築或美術作品造型特徵和藝術特色進行描述,能嘗試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2.個性探究:能參考圖片,臨摹或寫生一幅表現仁人志士形象及事迹或革命記念建築的畫。引導學生參與互動評價,實現教學三維目標。第二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效果講授新顆教師活動:感受美、認識美、活動一、想像美、欣賞美、活動二、探索美、活動三、表現美、活動四、評價美各小組可由組長組織學生進行發言討論,最後由組長或組員進行歸納總結。我能了解家鄉不平凡的歷史事件和歷史偉人、英雄。學生活動評價目標:1、有創意、2、色彩美、3、嘗試用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記念性建築及仁人志士形象或事迹。1、能用恰當的語言描述這些建築和美術作品的造型特徵和藝術特色,能嘗試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2、嘗試用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記念性建築及仁人志士形象或事迹。進行創作。發展個性小結教師講評:①畫面簡潔、概括、清晰、色彩協調、②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記念性建築及仁人志士形象或事迹。學生自評:今天喜歡不喜歡這節課,請在作業的右下角畫出笑、哭、的娃娃的臉。教師布置下節課所要帶的學習工具課後記:1、我能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記念性建築及仁人志士形象或事迹。2、我通過調查能了解家鄉不平凡的歷史事件和歷史偉人、英雄。能用恰當的語言描述自己內心的感受。第4課:烽火歲月一、教學目的:1、知識與技能:①初步了解人類歷史上有關戰爭的相關歷史知識及影響。②能運用不同的繪畫語言來表達戰爭與和平的想法。2、教學過程和方法:①收集和整理有關戰爭題材的藝術作品圖片或影象資料等,供學生討論學習。②在欣賞、感受、評述過程中啟發學生對戰爭與和平的理解。③嘗試運用不同的繪畫形式來表現戰爭帶來的影響。3、情感、態度、價值觀;①在資料欣賞、分析、討論中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精神。②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思想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關和世界關。二、教學要點:1、重點:能用繪畫形式表現烽火歲月的英雄豪傑,或表達人們渴望和平的想法。2、難點:用什麼的繪畫語言表現戰爭與和平的思想。3、 興趣點:①有關戰爭題材的作品欣賞。②不同表現體裁作品欣賞。③互動交流研討有關戰爭題材的藝術作品或圖片、影片等。三、課前準備和課時:1課時、讓學生收集偉人,英烈和發生在身邊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資料。準備繪畫工具。二、 教學過程:第一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效果引入1.放課件2.欣賞教師範畫3.了解課件中的意境1.欣賞作品2.討論3.提出看法發展空間方位的感知能力講授新課1.課題:(烽火歲月)2.欣賞:油畫作品《淮海大戰》3.教師教師簡單介紹故事的經過。。4.提問:欣賞感受:從畫面你看到了什麼?氣氛如何?畫面反映了什麼?畫家應用了哪些造型及色彩表現戰爭場面?你能說說自己欣賞後的感受嗎?5.教師講授新課:①教師簡單油畫作品《淮海大戰》②讓學生感受人民解放軍的威武勇猛及雷霆萬均之勢的殲敵大場面,從中體驗人民解放戰爭的強大力量與正義的伸張。畫面構圖飽滿,動感強烈。表現了人民戰士為了解放全中國,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教育的經典題材,是具有豐富人文性、教育性的的美術學習專題。③嘗試用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英雄形象或事迹。④上色1、學生活動:我能行2、讓學生把自己在網路上找來的資料在小組進行講說。3、學生討論:在偉人,英雄和戰爭的故事。為你感動的事迹,用自己的語彙表達出來。4、小組討論:5、各小組可由組長組織學生進行發言討論,最後由組長或組員進行歸納總結。綜合各個小組的探討結果,形成比較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學生活動嘗試用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英雄,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的革命英雄事迹。小組活動:1.積極想像和完成各項學習任務。2.能與同學合作。3.明確自己的任務。進行創作。發展個性小結評價目標:能用恰當的語言描述這些美術作品的造型特徵和藝術特色。作業自評:用繪畫作品表現出了革命戰士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造型特徵或人物的時代特徵。作業要求:簡單描繪或以線條形式表現一件英雄主題的美術作品。2.個性探究:能用不同的材質、方法創意地去表現英雄主題的作品。引導學生參與互動評價,實現教學三維目標。第二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效果講授新顆教師活動:感受美、認識美、活動一、想像美、欣賞美、活動二、探索美、活動三、表現美、活動四、評價美各小組可由組長組織學生進行發言討論,最後由組長或組員進行歸納總結。我能了解家鄉不平凡的歷史事件和歷史偉人、英雄。學生活動評價目標:1、有創意、2、色彩美、3、嘗試用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記念性建築及仁人志士形象或事迹。1、能用恰當的語言描述這些建築和美術作品的造型特徵和藝術特色,能嘗試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2、嘗試用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事迹。進行創作。發展個性小結教師講評:①畫面簡潔、概括、清晰、色彩協調、②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的革命英雄事迹。學生自評:今天喜歡不喜歡這節課,請在作業的右下角畫出笑、哭、的娃娃的臉。教師布置下節課所要帶的學習工具課後記:1、我能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戰爭的場面和英雄事迹。2、我通過調查能了解家中的英雄的動人的故事,能用恰當的語言描述自己內心的感受。第5課:我們愛和平一、教學目的: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平的意義,能用適當的意思手法來表現和平的主題。2、教學過程和方法:①在欣賞與平述過程總中,感受畫家的思想感情和對和平的嚮往。②在體驗和創作過程中、嘗試和學習表現手法的多樣性。3、情感、態度、價值觀;①體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熱愛和平,反對戰爭。②感受美術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學會用美術語言來表達身邊的社會與生活。二、教學要點:1、重點:學習藉助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或適當的技法來表現和平的美好生活。2、難點:如何表現熱愛和平的主題。3、興趣點:舉辦「我眼中的戰爭與和平」美術作品展、看誰的作品有創意。4、觀察點:和平的色使者三、課前準備和課時:1課時、讓學生收集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美術作品,準備繪畫工具。三、 教學過程:第一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課前準備1.放課件2.欣賞教師範畫3.了解課件中的意境1.收集報紙雜誌有關戰爭的新聞圖片。2.準備好繪畫工具。聯繫社會實際,認識戰爭的真實存在性課堂導入播發戰爭電影片段和圖片,感受戰爭場景的殘酷、悲慘、再觀察和平年代的欣欣向榮的社會景象,提出問題:戰爭帶給人類的是什麼?為什麼要珍惜和平?學生思考,聯繫自己收集的新聞圖片進行小組討論,代表發言,說出對戰爭與和平的感想。創設情境感受氣氛,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發展嘗試用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英雄,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的革命英雄事迹。1. 視覺感受美術作品的形式美感和藝術特色。2. 領會美術作品所傳達的精神。3. 嘗試體驗以和平為主題的美術創作。1. 感受美術作品的藝術感染力。2. 培養學生的審美認識能力。3. 學習藝術家的表現手法。反思評價1. 作品能否傳達熱愛和平的意願?2. 作品的構圖,色彩、形式美感如何?自評、他評、小組評強化學生的審美認識。課後延伸舉辦「我眼中的戰爭與和平」美術作品展,看誰的作品有創意。參考報紙,以有關戰爭的新聞報道為題材背景,創作一幅反戰爭的漫畫。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思維。第二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講授新顆教師活動:感受美、認識美、活動一、想像美、欣賞美、活動二、探索美、活動三、表現美、活動四、評價美各小組可由組長組織學生進行發言討論,最後由組長或組員進行歸納總結。我能了解家鄉不平凡的歷史事件和歷史偉人、英雄。學生活動評價目標:1、有創意、2、色彩美、3、嘗試用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記念性建築及仁人志士形象或事迹。1、能用恰當的語言描述這些建築和美術作品的造型特徵和藝術特色,能嘗試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2、嘗試用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事迹。進行創作。發展個性小結教師講評:①畫面簡潔、概括、清晰、色彩協調、②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的革命英雄事迹。學生自評:今天喜歡不喜歡這節課,請在作業的右下角畫出笑、哭、的娃娃的臉。教師布置下節課所要帶的學習工具課後記:我能臨摹或繪畫形式來表現革命戰爭的場面和英雄事迹。2、我通過調查能了解家中的英雄的動人的故事,能用恰當的語言描述自己內心的感受。第6課:做個胸卡送老人一、教學目的:1、知識與技能:①了解胸卡的用途,學習製作胸卡的方法步驟。②結合胸卡的外形、色彩、圖案、文字等要素進行大膽設計製作。2、教學過程和方法:①組織交流、討論、了解老人的生活及人生經歷。②通過欣賞、學習、掌握胸卡設計的基本要素。③通過嘗試、探索、從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之情,在欣賞與探討中掌握胸卡的製作技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做胸卡獻給老人,培養學生關心人、尊重人的良好品德和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操。二、教學要點:1、重點:能從胸卡的外形、色彩、圖案文字進行大膽創新製作。2、難點:製作什麼樣的胸卡讓爺爺奶奶喜歡。3、興趣點:①胸卡製作的實用性和多樣性。②自己做小設計師、為爺爺奶奶製作胸卡的過程。4、 觀察點:小胸卡的外形、色彩、圖案和文字。三、課前準備和課時:1、 一課時、2、讓學生收集有關胸卡製作品中3、準備繪畫工具。四、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效果引入1、放課件2、欣賞課本中范圖3、了解課件中的意境1、欣賞作品2、討論3、提出看法講授新課1、課題:(做個胸卡送老人)2、提問:誰說一說你欣賞課本中的插圖後,你有什麼的感覺?3、欣賞自己收集的各種胸卡製品4、教師講師製作方法:①設計外形②剪貼、裝飾、③書寫文字,正面寫出老人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聯繫人的電話。反面寫出老人的身體健康的情況和什麼樣的血型等事情。5、用美術的術語語言表達出自己對胸卡製作過程。1、學生活動:我能行2、講述身邊爺爺奶奶的故事,體會老一輩對下一代成長付出的辛勞,激發學生對老人的敬愛之情。3、學生討論:你用什麼方法和材料製作胸卡,並讓老人喜歡。4、說一說,你準備製作一張怎樣的胸卡送給爺爺奶奶。製作一個外形、色彩、圖案、文字等特色的胸卡,並能創新。學生活動學生想像與創作:1、能運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製作有外形、色彩、圖案、文字等特色的胸卡。2、送自己的爺爺奶奶。小組活動:1.積極想像和完成各項學習任務。2.能與同學合作。3.明確自己的任務。小結評價目標:1.有創意2.能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外形、色彩、圖案、文字等特色的胸卡。作業自評:1、能製作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外形、色彩、圖案、文字等特色的胸卡。2、要有色彩和功能。3、作品獨特和發揮自己的個性。作業要求:1.能從胸卡的外形、色彩、於案、文字進行大膽創新製作。2.較高的要求:能夠從人物的年齡、性別及個性要素設計出精美的胸卡通。3.個性探究:能嘗試探索應用多種工具材料進行表現,體現設計的個性和創新性。課後記: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從人物的年齡、性別及個性要素設計出精美的胸卡通。第三單元:寫實與抽象的世界一、單元教學目標:1、本單元的課程取向是「寫實世界與抽象世界的情感表達。2、本單元教訓內容還是注重美術與自然、生活、科技的密切關係,突出美術在反映寫實世界與抽象世界中的情感表達,因而突破傳統教材中的思維定勢,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二、單元教學重點:1、 學習有關透視、質感、線條與色彩方面的基礎知識,並能用寫實或抽象手法創作一幅較簡單的畫面。三、單元教學難點:本單元通過對重要繪畫語言——透視、質感、線條與色彩的學習。7、畫出立體感、空間感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了解生活中透視現象的基本特徵,學習平行透視、成角透視的基本知識與原理。學習表現物體的立體感和前後的空間關係。理解生活中的透視現象,增強科技意識。養成留心觀察周圍環境的習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教學重點:學會運用透視的基本方法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和空間感。教學難點:理解平行透視與成角透視的基本原理。課前準備: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繪畫工具范畫作品教學過程:一、導入怎樣畫出物體的立體感和前後空間關係呢?在我們初步了解生活中透視現象的基本特徵以後,就會有辦法了。生活中道路兩旁的樹木、漸漸遠去的鐵軌……都使人感覺越遠越小,這就是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二、欣賞,體驗欣賞畫家的靜物畫,初步感受物體的立體感和畫面的空間感。1.摸一摸香蕉、石榴或柚子的實物水果,感受實物的質感和體積,再結合《番石榴》作品賞析,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畫面的立體感和空間感。2.引導學生用紙做透視框,時間體驗平行透視和成角透視的基本特徵,加深透視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形狀的幾何體,幫助理解物體的立體感。3.利用多媒體觀看道路兩旁的樹木、電線杆和漸漸遠去的馬路,以及成角的高樓,從實景中,感覺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了解「斜線法」、「垂線法」、「明暗法」、「投影法」等表現物體立體感的方法。4.欣賞同齡人作品,學生髮表見解。三、表現以小組合作形式表現物體的立體感、空間感。參考教材中兩幅學生作品的表現形式,可選擇現代穿插、用平行透視(一點透視)、用成角透視相結合的方法老表現物體的立體感、空間感。四、評價,延伸學生自評和小組評,看看自己或他人是否學會了、了解了透視的基本原理,划出了物體的立體感、空間感。課後反思:初步感受物體的立體感和畫面的空間感,部分學生還要加強訓練。8、表現物體表面的特徵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1.觀察不同物體的表面特徵,學習運用不同的線條與色彩表現各種物體的表面特徵。2.通過欣賞、體驗與嘗試,養成勤於觀察,善於表現生活,用於創造美好生活得情感。教學重點:學慣用線條、色彩等繪畫語言來表現物體表面的特徵。教學難點:如何運用平滑、粗糙、流暢、生澀、輕快、厚重、柔和、硬朗等不同線條來表現物體的表面特徵。課前準備:布置學生收集有關不同表面特徵的物品,如實物、圖片資料、畫、繪畫工具。教學過程:一、導入看圖片,觀察感受自己熟悉的金屬、玻璃、毛皮、塑料等物品。說說他們的表面特徵。二、欣賞作品引導欣賞安娜?拉諾茨的作品《獃獃地走著》,並說說它的特徵。你認識豪豬這種動物嗎?豪豬是渾身長滿尖刺的、直立行走的一類野豬型動物,它們居住在乾旱的卡里姆多種不平原上。一旦遭遇敵人,它們通常會呼朋引伴地衝上去,抖動身體射出北部的尖刺——這會讓大部分敵人落荒而逃。它身上的刺給你什麼感覺?尖利、粗硬的線條是怎樣畫的?用這樣的線條還能表現哪些物體?以小組的形式欣賞、探索《潔》和《紅壺》兩幅作品,到各組進行知道,適時引導「美術與科技」的相關點,啟發思考如何表現同類物品。色彩表現:在大紅中留出高光,表現出壺面光潔的特徵。葡萄留出高光,表現其飽滿多汁的特徵。攝影作品,水龍頭金屬的堅硬感,番茄的光滑感、新鮮感,水的玲瓏剔透感。線條表現:用細而尖的線條表現尖利、剛硬的刺。用有區別的點與波浪線條表現粗糙的牆和木材表面。用有序而鬆散的線條表現毛茸茸的表面三、製作摸一摸各種物品,認真觀察其表面特徵,學習表現方法,思考用什麼方法表現它們的特徵。進行繪畫競賽。選擇自己喜歡的物體,以自主或合作表現的形式,以寫生或者記憶畫的形式表現物體的表面特徵,注意畫面的構圖美、立體感、空間感、仔細描繪物體前後、左右的穿越和遮擋關係。四、評價展示作品,以表現物體的表面特徵、構圖美、立體感、空間感為評價標準,讓學生互相欣賞、互相交流、互相評價,師生共同評出優秀作品。課後反思:能觀察不同物體的表面特徵,學習運用不同的線條與色彩表現各種物體的表面特徵。9、用線條、色彩畫感覺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1. 學習以線條與色彩進行造型表現的基本知識;2. 學會用線條與色彩的美妙組合來表達自己的感受;3. 養成積極觀察自然、傳達情感和表現美好生活的良好習慣;4. 培養細心欣賞、善於想像、大膽表現的學習態度。教學重點:能運用不同的線條或色彩畫出自己的感覺;能運用線條或色彩的美妙組合表達感覺。教學難點:運用不同線條或色彩的組合與搭配進行有主題的造型表現。運用線條與色彩的組合表現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感受。課前準備:有關表現自然景物和水果的圖片以及繪畫資料,多幅線描與色彩的抽象畫。教學過程:一、尋找身邊和大自然中的線條與色彩。(出示圖片)交流自己搜集的資料,小組討論線條和色彩的種類。二、 討論線條與色彩的組合給人的感覺。畫一畫,自己熟悉的線條與色彩。演一演,用身體動作演一演,對線條或色彩的感覺。說一說,對自己所畫的線條與色彩組合的感受。三、觀賞、發現感受教材中的線條與色彩。《春潮》樹枝、樹葉與花朵分別用線條和點來表達,半抽象的畫面表達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流動的波浪線條,概括地描繪了波濤洶湧的形態。《腰鼓舞》流暢而簡練的線條,傳神地表現出舞者的動感。《風的感受》風的感覺是流動,是速度,使迎風起舞。 寒冷刺骨的感受是難受,是壓迫,是緊縮和哆嗦。《無題》火紅的色彩、流動的水跡,搖曳的綠色的筆觸,使人感到生機勃勃、氣氛熱烈和情緒激動。《盛夏的感覺》主要通過色相的變化表達各種抽象的畫面和不同的感情色彩。照片紅葉和雪山的色彩形成了暖與冷的鮮明對比。一小組為單位對書中畫家(小畫家)的作品進行各種線條與色彩的比較、討論,然後各小組彙報。畫家想表現什麼感覺?他們運用什麼線條或色彩的組合畫出來。四、表現感受:選擇線條或色彩表現感受1.臨摹畫家作品中的線條與色彩(可想像變化),體會作品表達的情感。2.把你對某種十五的感覺用不同的線條或色彩的組合畫出來。五、小組評價1能說一說自己對某一事物的感覺。2.能運用不同的線條組合,表現出自己的感覺。3.能運用不同的色彩組合表達感覺。提示:積極向上、熱烈、寧靜、溫暖、寒冷、歡樂、痛苦、輕鬆、躁動10、變幻的色彩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1.掌握色彩推移的三種方式。2.應用色彩推移的設計手法去裝飾常見的器皿或包裝盒。教學重點:運用色彩推移方式,裝飾一件常見的器皿或一個包裝盒。教學難點:有規律地排列色彩,根據不同的裝飾對象選用不同的色彩推移方法去設計。課前準備:有關色彩退役的十五和圖片,紙杯或包裝盒、筆、顏料等。教學過程:一、欣賞導入1.出示圖片,畫面上出現了哪些景物?2.找出其中任一景物或物體,說說畫家用的是什麼色彩來表現的?有何規律?3.畫家巧妙地運用色彩退役的方法,描述了怎樣的一個世界?4.你從畫中學到了什麼?二、認識色彩的基本知識色彩的意義紅   熱情、艷麗、興奮、喜慶、高貴、奮進、血液、注目、火焰、恐怖橙   光明、溫暖、愉快、激烈、活躍、甜美 陽光、食慾、妒嫉、疑惑黃   明朗、希望、貴重、愉悅、黃金、收穫 華麗、富麗、警惕、猜疑綠   活力、舒適、和平、新鮮、青春、溫和、和平、春天、無知、平凡青   清泉、涼爽、安寧、秀氣、高潔、沉靜、清淡、輕柔、淡漠、酸澀藍   冷靜、深遠、透明、開朗、理智、天空、海洋、智慧、嚴厲、凄涼紫   高貴、莊嚴、神秘、豪華、思念、溫柔、女性、朝霞、懺悔、悲哀白   純潔、潔凈、明朗、透明、純真、簡潔、白銀、清爽、投降、失敗灰   陰天、煙霧、隨便、沉著、平易、曖昧、抑鬱、普通、消極、失望黑   黑夜、深沉、莊重、成熟、穩定、壓抑、消極、沉沒、悲感、死亡色調的意義相同色相的顏色在變化時,可看到變淡、變灰、變深時不同效果。亮色調 明快、純粹、高貴、浪漫、鮮明、昂貴、光輝、華麗、新鮮、魅力鮮色調 新鮮、艷麗、熱鬧、華美、活潑、外向、興奮、熱情、刺激、浪漫深色調 奧秘、深沉、高深、理智、高尚、深邃、簡樸、傳統、憂鬱、無聊暗色調 堅硬、持重、剛毅、 樸素、堅強、沉著、剛正、無私、消極、沉默灰色調 穩重、質樸、 老成、消極、成熟、平淡、含蓄、沉著、順服、中庸色彩三要素、色調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在色彩學上也稱為色彩的三要素。熟悉和掌握色彩的三要素。1、色相色相即指各種色彩的相貌,也是區別各種色彩的名稱。如紅、橙、黃、綠、藍、紫等。色相是色彩的最大特徵。色相由光的波長決定。一般是以色相環上的純色為準。通常色相環有12色、20色、24色、40色等色組成。培養識別色相的能力,是準確表現色彩的關鍵。2、明度明度又稱亮度、光度、深淺度。明度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種物體都存在著色彩的明暗狀態。一般說來,色彩淺其明度就高,色彩深明度就低一些,見表5-1服裝設計中,服色的明暗差別是配色的關鍵。明度差別大小,在色彩學中稱明度對比。3、純度純度是指顏色的純粹程度,也稱飽和度,即指不攙雜黑、白、灰的顏色,恰好達到飽和狀態。純度越高,顏色越鮮明。當一種色彩加入黑、白或其他顏色時,純度就產生變化。加入其他色越多,純度越低。人眼對色彩純度的感覺能力較強。色調製色彩外觀的重要與基本傾向。色調由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三要素而決定。從色相方面來分,有紅色調、黃色調、綠色調、藍色調、紫色調等。從色彩的明度來分,有明色調、灰色調、暗色調等。把明度與色相結合起來,又有對比強烈色調、柔和色調、明快色調等。從色彩的純度來分,有清色調(純色加白或加黑)、濁色調(純色加灰)。把純度與明度結合起來,有分明清色調、中清色調、暗清色調。三、欣賞課本范畫,表現。裝飾畫太陽是由紅到黃的色相推移構成;「傘形樹」是由紫到白的明度退役構成;「鉛筆形塔」身世由黃道率的色相退役構成;大地主要由「黃—橙—紅—紫」的色相推移構成,其純度也從高到低起了變化。感受學生作品:有平面裝飾、立體裝飾,單獨或綜合地運用了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純度推移等原理和手法。四、表現自己設計作品,運用色彩推移的方法設計。五、評價學生互相評價作品,評出優秀作品。教學反思:能掌握色彩推移的三種方式,運用色彩推移方式,裝飾一件常見的器皿或一個包裝盒。11、重複與漸變課時:1課時教學目的:1、 掌握重複與漸變的排列規律和構成形式;2、 運用重複與漸變構成原理裝飾手提袋。教學重點:運用城府於漸變的構成原理裝飾手提袋,加深對上述構成原理的理解。教學難點:重複與漸變的排列規律和構成形式及較精確的徒手繪製的表現能力。課前準備:有關重複、漸變的實物和圖片,手提袋、畫筆、顏料等。教學過程:一、 欣賞大自然造物鬼斧神工,物象千奇百怪,生活中的物象常常會呈現出有趣的排列現象。人們受到大自然的啟迪,也會把這種現象應用於現代設計中。斑馬:斑馬身上的線狀條紋反覆出現(重複)與從疏到密排列(漸變),表達了由節律的美感。圓的漸變:感受凹凸變化的「圓」世界,原點的大小、形狀、間隔變化,產生了體積感、空間感和光影感。感受生活中的裝飾設計:由小貝殼按現行、十字形排列的花邊,使重複構成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後提袋、包裝和上的團, 是由平行四邊形(其中有兩個圓角)重複排列形成的。二、共同學習美術知識,表現:出示圖片和概念,小組學習,交流學習心得。重複構成形式(以一個基本單形為主體在基本格式內重複排列,排列時可 作方向、位置變化,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骨格與基本形具有重複性質的構成形式,稱為重複構成。在這種構成中,組成骨格的水平線和垂直線都必須是相等比例的重複組成,骨格線可以有方向和闊窄等變動,但亦必須是等比例的重複。對基本形的要求,可以在骨格內重複排列,也可有方向、位置的變動,填色時還可以「正」、「負」互換,但基本形超出骨格的部分必須切除。重複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設計中,相同的形象出現過兩次以上,重複是設計中比較常用的手法,以加強給人的印象,造成有規律的節奏感,使畫面統一。所謂相同,在重複的構成中主要是指形狀、顏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複中的基本形:用來重複的形狀稱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為一個單位,然後以重複的手法進行設計,基本形不宜複雜,以簡單為主。重複的類型:1.基本形的重複:在構成設計中使用同一個基本形構成的圖面叫基本形的重複,這種重複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例如:高樓上的一個個窗子。2.骨格的重複:如果骨格每一單位的形狀和面積均完全相等,這就是一個重複的骨格,重複的骨格是規律的骨格的一種,最簡單的一種。3.形狀的重複:形狀是最常用的重複元素,在整個構成中重複的形狀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變動。4.大小重複:相似或相同的形狀,在大小上進行重複。5.色彩重複:在色彩相同的條件下,形狀、大小可有所變動。6.肌理的重複:在肌理相同的條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變動。7.方向的重複:形狀在構成中有著明顯一致的方向性。漸變是常常聽說的一種效果,在自然界中能親身體驗到,在行駛的道路上我們會感到樹木由近到遠、由大到小的漸變。漸變的類型:1.形狀的漸變:一個基本形漸變到另一個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的漸變到殘缺,也可以由簡單到複雜,由抽象漸變到具象。2.方向的漸變: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漸變。3.位置的漸變:基本形作位置漸變時需用骨架,因為基本形在作位置漸變時,超出骨架的部分會被切掉。4.大小的漸變:基本形由大到小的漸變排列,會產生遠近深度及空間感。5.色彩的漸變:在色彩中,色相、明度、純度都可以出漸變效果,並會產生有層次感的美感。6.骨格的漸變:是指骨格有規律的變化,使基本形在形狀、大小、方向上進行變化。劃分骨格的線可以做水平、垂直、斜線、折線、曲線等個總骨格的漸變。漸變的骨格精心排列,會產生特殊的視覺效果,有時還會產生錯視和運動感。表現: 運用本課所學知識,裝飾手提袋。 注意選好骨骼,截取基本型。三、評講作業:組織「手提袋」展銷會,以自我介紹來推銷自己的設計意圖,運用了重複與漸變的什麼構成原理,效果怎樣。教學反思:學生基本能運用所學的重複和漸變的知識設計所需圖案,今後還要多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象,養成勤於觀察、敢於表現、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不。12、線材與面材的立體造型課時:1課時:線材教材分析平面構成是現代設計基礎的重要部分。本課是用平常的細線按照某種規律纏繞在底板上,設計出具有韻律感的平面構成的作品。在平面構成中,線構成屬線材工藝範疇,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時可以看到這種線材構成的形式,如課本列出的照片,把細竹枝捆紮在一起,再以螺旋狀扭轉散開豎放在地,就會出現這種具有韻律感的構成形式。在現代社會中,不少新型建築物前面也安置上用金屬線材造成的現代雕塑,與現代建築物成為一體,具有很強的裝飾作用和現代感。右下圖是三件學生作品,是根據課文提出的方法製作而成的形象。圖1底板是深藍色的圓形,使用單純的橙色(淺色)線繞成,因有交叉重疊,所產生的色彩及肌理變化與底板形成強烈對比。圖2是四邊形淺色底板,用兩種色相深淺不同的色線交織而成,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圖3是在三角形底板上用色線繞成,繞線法不同便構成另一種形式。三件作品分別用了三種不同的繞線法:圓形各點間的連接;四邊形對邊上點的連接;三角形鄰邊各點的連接;只要順著直線看去,很容易找出相對連接的兩個點。製作步驟向我們清楚地說明了整個傷口設計和製作的過程,只要精心細緻地工作,便可設計出美麗的線構成。教學目的通過線構成的製作使學生認識到,用常見的普通的線材料可創造出美麗的藝術品。通過練習,使學生初步了解點、線、面的造型原理和方法,並給以心靈手巧的訓練。作業要求每人設計製作不同形狀的線構成兩件(一件用單色線,另一件用兩種色淺)。課前準備教師製作示範教具(或選用優秀學生作品)。教師統一準備學生作業用具:稍厚的咭紙兩小塊(不同顏色),色線三至五種(採用稍粗的縫衣線)。教學過程:一導入:出示線構成的范作,結合課本圖例,說明什麼是線的構成,指出其裝飾作用。出示學生作品,誘發學生的興趣。二、觀察發現討論製作方法:先把剪好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菱形等各種幾何圖形貼在黑板上,是什麼幾何形(底板的紙材要較硬,經得住線的拉扯而不變形)。然後按照課本上的步驟圖演示製作過程:剪一小塊幾何形,在相對的邊上分出數量相等的小格,格數要多,距離不能太寬,剪刀剪的深度要統一.將兩邊的小格找出相應的點,從相反方向繞線.拉線時應從最靠近邊的點開始.同時介紹課本提出的三種常見的繞線法.線的粗細要適中,線與底板的色彩關係也要考慮.線頭、線尾要固定,把線拉緊在剪出的缺口處即可,最好能一次完成。若反覆拉、更改多了,會把缺口拉松,這樣完成的構成也變得不精巧了。此外,製作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整潔。三、學生作業:每人精心製作兩件形狀、繞法都不同的構成。四、教師輔導:注意製作的精細、準確。五、講評:抓住製作及效果兩方面給予評價。:立體構成教材分析立體構成是現代設計中的三大構成形式之一,插接造型是立體構成形式的一種。本課的插接是以硬紙片材料作造型練習,通過學習插接造型,可以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才能,使學生初步接觸構成藝術,認識到美術表現形式除了具象還可以抽象。本課選取的美國藝術家丁勞的現代雕塑作品《聚焦點》(左圖),就是採用插接造型的形式創作的。幾塊不同形狀而色彩鮮艷的片狀材料互相交叉穿插,形成一座很有現代感的藝術品,與周圍的現代建築十分協調。右上圖的學生作品也屬同一形式,隨意剪成的幾塊硬紙片,交接在一起,組成比較美的造型。右中、下圖是兩種不同的插接方法的分解示意圖,請注意每塊紙片的插口或插片的高低與長度要吻合,插接後,作品基底保持平正,並能站穩,這是關鍵之處,而各塊紙片的形狀既可相同,也可不一樣,但應注意其參差錯落的變化。課本展示的學生作品分別採用了相同開頭形狀紙片和不同形狀紙片的插接構成,具有新穎的造型效果。本課作業可讓學生任意發揮,插接造型要注意高低、長短、曲直等對比,也可以利用色彩對比使造型更美。教學目的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空間立體想像能力和創造才能,養成精心、細緻的製作作風。作業要求完成一座能站得穩,美觀而和諧統一的插接造型作品。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幾件插接造型作品及幾塊已剪好的插接硬紙片供演示之用。學生作業用品:硬紙片、剪刀或界紙刀。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出示插接造型範品,讓學生談論好看與否。二、講新課:講解什麼是插接造型,使學生認識到,一些很簡單的材料,通過插接構成形式的製作,可以設計出成功的藝術品。根據課本內容範圍說明插接造型的製作步驟,先設計插接造型的基本部件,插口與插片要互相吻合,基本部件可隨意增減。出示插接硬片給學生看,然後教師將預先準備好的兩款示範作品分解開來,著重講清紙片形狀的設計(見教材分析),並作插接演示。三、學生作業:每人製作一件插接造型。要求插片有三片以上,教師輔導時應留意上列要求,發現有誤,及時糾正。四、講評:讓學生觀賞作業後,以這種造型發表觀感,然後由教師進行總結。教學反思: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空間立體想像能力和創造才能,養成精心、細緻的製作作風。13、生動的紙造型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1.能夠認識「浮雕」是雕塑的一種,並能夠區分幾種不同的藝術創作形式2.運用剪貼、捲曲、摺疊、雕空及壓線屈折等技巧製成紙浮雕3.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現紙張的特性,增強對雕塑的興趣教學重點、難點:1.能運用紙浮雕的五種基本造型方法塑型,並能對其進行綜合運用2.能夠發揮紙張的特性,做出多樣化的「浮雕」效果教學準備:多媒體的演示、作品範例 、剪刀、膠水、美工刀、彩色紙教學過程:一. 教授雕塑的基本知識,引出課題1.看圖片,猜一猜(遊戲)導入新課幻燈1,顯示多張雕塑的圖片,請學生猜哪些是圓雕,哪些是浮雕?2.指導區別浮雕和圓雕圓雕是立體的,可以從四面八方看浮雕是平面的,表面有凹凸感,只能從正面看,是雕塑中的半立體作品。3.了解浮雕製品的材料(金屬、塑膠、石料、木、紙……)同學們說得真好,在那麼多的材料中,老師最喜歡用紙來做浮雕,因為這種材料製作時最方便,價格也是最便宜的。4.出示課題:紙浮雕二. 教授新課1.欣賞台灣著名插畫藝術家的紙雕作品《十二生肖》和《虎姑婆》2.教授5種製作紙浮雕的方法①媒體演示「剪貼法、捲曲法、摺疊法、雕空法及壓線曲折法」的基本造型②學生挑選自己熟悉的方法進行介紹③教師具體介紹雕空法和壓線曲折法實物投影儀演示方法完成後的效果,教師引導提問:是什麼方法令平面突起呢?④教師演示過程,並出示用這兩種方法製作完成的作品,學生交流討論⑤教師出示用綜合法完成的作品,學生交流3.教師布置作業要求a.學生準備彩色紙,定出作品主題b.多所學的5種方法綜合運用、做出凹凸效果c.小組成員集中作品,進行拼帖,並命名d.小組代表交流三.學生在規定的五段音樂中完成作業,教師巡視指導教師提醒:A 安全使用工具B 合理運用對比色進行創作 C 找出滿意構圖再拼四.學生代表交流小組作品,教師講評,並及時鼓勵五.學生最後完成「我學會了」和「自我評估表」教學反思:學生在製作過程中感受到紙工製作的奇妙之處,了解到紙工製作的基本早些能夠技法,今後還需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動手操作能力。14、別緻的燈課時:1課時教材分析:別緻的燈是紙立體構成——柱體設計的練習,是用剪、切、折手法造型。用一張較厚實的紙作不同方式的切割(直紙、斜線、曲線等),然後按照一定方式卷接,會產生意想不到、奇妙多變的藝術效果,成為具有現代氣息的立體裝飾物。講授本課的設計製作方法,有助於鍛煉學生的立體造型設計能力和工藝製作水平。三例不同構成形式的學生作品,都是用切折的加工手法製作的。上圖的兩例是折線式設計,卷接後改變了原來的平面形式,產生了變化不同的藝術效果。這種設計製作需要學生將線進行細緻、嚴格、等分、工整、劃一的切割以及精確的卷接。下圖是將切割後的上部柱面向內彎轉卷接而成,取得彎曲、密集的形態體量變化的美感,這是兩類不同的剪切、卷接形式,作業時學生不應拘泥於以上兩種,在掌握剪切和卷接方法後,多動腦筋,設計展開圖,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製作出有特點的柱式立體紙工作品。教學目的通過學習立體紙工,運用剪切卷接的造型手法,製作出多變的柱體紙工,培養他們現代設計意識和嚴格、精巧的手工製作能力。教學重點、難點:學會基本的立體造型技術,設計製作一件漂亮的燈飾。 啟發學生的創作思維,恰當地把不同形體進行組合,設計出新穎別緻的燈飾。作業要求運用剪、切、折方法,製作出一件柱式立體造型作品。課前準備教師的范品兩三件及課堂演示用品(展示圖),界刀,直尺,鉛筆。學生作業用品:色咭紙兩塊(規格約30CMX20CM)、鉛筆(削尖)、直尺、界刀、粘合劑(白乳膠、漿糊等)、小鐵夾。教學過程:一、 複習提問:前一課學慣用紙製作浮雕。用什麼手法使平面的紙產生凹凸的立體感?出示範品,指出這是用紙製作的紙工柱體設計。板書課題:立體紙工(製作)二、講新課:欣賞生活中的各種燈飾,感受美化生活的學習目標。對比觀察比較兩組燈飾:感受不同造型的燈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同的感受,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創作靈感。指導學生觀賞豐富變化的立體紙工(教師的范品,課本中的圖例),感受其奇妙多變的藝術美。說明這種立體紙工可以面面觀,與紙浮雕對比,使學生認識這種柱體是圓雕的一種。提問:用什麼方法才能製作也這種立體紙工?(答案:方法很簡單,用卷接法。)解設計製作步驟:用一張平面的紙能製成柱體嗎?在紙平面上畫上曲線、弧線、折線、並用割、切、折的加工方法製作及卷接後,便產生多變的立體紙工(如課本中的圖例及教師的示範作品)。學生參照課本的展開圖或隨意設計簡單的展開圖,嘗試製圖及用刀切割成型的方法。設計紙工製作稿時,凡要切割的,用實線,要折的,用虛線。使用界刀進行切割時,應注意這些線,要緊靠直尺,沿線切割,收刀位置要同位,不要把紙條切斷,手指按尺時要注意安全。講述設計方法(講演結合):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展開圖,準確地在紙上畫出間距相等而又平行的折線、弧線,並用虛、實線明示加工的方法,然後按圖加工。強調說明在設計時要注意紙片邊緣連接都要吻合,最好在平等線外留出粘合的介面,卷接時要注意切割出來的紙條不能在拼接時重疊——將切割好的展開圖卷接成型時,認真觀看介面的情況。在介面塗上粘合劑,然後卷接,用小鐵夾在兩端夾牢,待牢固後再除下夾子。三、學生作業:本課完成設計柱體展開圖。一、檢查設計展開圖的情況,教師作點評。學生繼續製作。要求學生用割、切、折、卷的方法精心按圖製作,因為藝術效果有一半是來自製作工藝的精緻程度的。二、講評:1.掌握加工手法情況。2.設計能力。3.藝術效果。18、彩車大巡遊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一、了解車的類型、結構、功能等,並學會運用多種媒材製作造型美觀的車。二、掌握製作車的基本方法。三、在實踐操作中感受用不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質地的材料製作車的樂趣和成就感。四、訓練學生積極地動手、動腦,主動參與實踐與創造,養成善於思考、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培養協作精神。教學重點:利用生活中顯而易見的材料,製作汽車。教學難點:車型設計新穎美觀,結構合理。教師用具:電教媒體,教學課件,汽車范作,剪刀,雙面膠等。學生用具:自備的製作汽車的各種材料(如,塑料瓶,易拉罐,各種蔬菜、瓜果,橡膠泥,剪刀,小刀,鑽子,牙籤,舊鞋,襪子,玩具賽車車輪等。)教學過程:一、開門見山,明確目標1、欣賞蘿蔔汽車和拖鞋汽車,並分析其製作材料的特殊性。2、板書課題。二、交流討論,呈現問題1、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你會選用哪些材料,製作汽車的哪個部分呢?2、師生互動探討:恰當、巧妙地選材。(了解學生的創作想法與思路,教師及時予以引導。)三、綜合分析,解決問題1、運用媒體,將實物圖片進行恰當的組拼,提示學生選擇材料要合理、巧妙。2、教師示範,學生參與討論,提示學生製作「汽車」要美觀。3、對比欣賞學生作品。(通過不同的教學途徑,幫助學生解決選材、製作、裝飾等問題。並指導學生欣賞作品。)四、學生自主表現,教師指導1、提出作業要求:運用多種材料,製作一輛你喜歡的汽車。2、學生作業。3、學生在玩耍中展示「汽車」。(明了作業要求,引導學生在愉悅中積極的實踐探索、創作表現。)五、賞析評價,課題延伸1、作品自評、互評、師評。2、欣賞能動的「汽車」,教師小結全課。(通過評價與賞析,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我表現。激發學生進一步創作和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 )板書設計: 選材:巧妙 外型:美觀課後反思:通過本課的製作,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推薦閱讀:

工藝美術大師藝術作品
元 鄭思肖 《墨蘭圖》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劉海粟美術館將展出「石濤羅漢百開冊頁」
細數:美術類各專業都是幹嘛的?

TAG: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