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與花的因緣  七、花與詩

七、花與詩

《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古來情深義重的文人大多心思感懷敏捷,觸目所及常能吟詠成詩。舉凡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自然景色,喜怒哀樂、人生際遇的生命景況等等,都是它們抒發詩情的材料。

佛教典籍里的偈、頌、歌、訣,廣義上說都是詩。佛教傳入中國後,奧妙的佛法也影響了許多知識份子、官僚士大夫及文學家們的思想、觀念。如東晉開始,有王羲之等人含般若思想的「玄言詩」的流傳;南朝時謝靈運等人的山水詩之盛行;唐朝是佛教興隆時期,更是詩人輩出的時代,兩者相互輝映,留下許多璀璨的文學作品。詩人王維,其字摩詰,即是取自佛教人物維摩詰居士之名,可見他和佛教的因緣。

在眾多依託自然景物,表達佛教理念與精神的作品中,就有不少與花相關的詩作,以下僅列舉數首來說明:

(一)因看花而悟道或體悟無常、苦空真理的,如: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元·妙湛)

妙湛比丘尼為了尋找春天,穿著芒鞋四處去追尋。回來偶然看到園裡的梅花綻放,才恍然覺悟春天就在枝頭上!世間上的人不認識自己,常常愚昧苦惱,向外四處追逐,只是空費草鞋錢。如果認識自己本自具有的佛性,就不會心外求法,因為心外無我、心外無法、心外沒有世界!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唐·法眼文益)

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唐·法眼文益)

法眼禪師穿著僧衣,凝視美艷的花朵,此中情趣當然和一般世俗人不同。他猛然醒悟自己頭髮已斑白,花兒還是和去年一樣鮮紅。不過,嬌艷的花朵,總會隨著朝露而滾落凋謝;濃郁的花香,也會隨著晚風而飄散消失,何必等到完全零落,才知道一切都如幻夢般空虛呢!此詩正是印證《金剛經》的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能花。(唐·白居易)

空,是宇宙的真理,但是空的真理在哪裡?好比把花草樹木栽在佛寺里;意思是象徵真理就在寺院道場里。一般人常執著兩邊,不是有就是無,不是無就是有,其實依《華嚴經》的解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如能悟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不會在文字表面及有形的物質上執著,而能大小不二、凈穢同體、聖凡皆然,無所謂煩惱或菩提了。

其它表現「無常悟道」之意的詩尚有:

憶著當年未悟時,一聲號角一聲悲;

如今枕上無閑夢,大小梅花一樣香。(唐·太原孚上座)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唐·龍牙居遁)

(二)以花為喻來勸世或砥礪的,如: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直饒熱得人流汗,荷池蓮蕊也芬芳。

梅花是冬季的花卉,越經寒冷的霜雪摧逼,香味就越沁人心。蓮花在夏天開放,越經酷熱的煎熬、污泥的浸澤,更是芬芳茂盛。人生百味雜陳,唯有經得起酸甜苦辣,受得住榮辱得失,才能反敗為勝,轉逆境為順境。

木樨盈樹幻兼真,折贈家家拂俗塵;

莫怪靈山留一笑,如來原是賣花人。(清·澄波)

木樨是桂花。花開滿樹枝,似幻也似真,摘下來可以供佛,可以擺在家裡,它的清香幽雅能抖落一身的俗塵。當年佛陀拈花,迦葉微笑而繼承了佛陀的正法,因此澄波禪師就幽默地說「如來原是賣花人」。我們也應學習做一朵花,讓人欣賞,給人芬芳、喜悅和希望。

披毛戴角入廛來,優鉢羅花火里開;

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唐·同安常察)

這首詩的意思是有菩薩悲願的人,即使披毛戴角也要來世間,如優鉢羅花不懼身陷火焰里,在煩惱大海中,為眾生灑下甘露法水,在無明山上,作雲雷來震醒眾生早日覺悟。身為修行人,就必須具有這種「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精神。又有詩云:「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也是說明善惡因果報應極為貼切的詩。

(三)一般詩作,將佛法禪意涵蓋在榮華世界當中的也多不勝舉,如唐朝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

這首家喻戶曉、傳誦千百年的小詩,其中頗富禪學意境。詩人在不知不覺中醒來,聽到外面吱吱喳喳的鳥啼聲,於是想起昨晚的風聲、雨聲,不知枝頭上的花被吹落多少呢?作者沒有刻意尋芳,卻在不覺、自然的心情下聽到想到鳥聲、風雨、落花,似有念又無念,似無念又有念;就是如此兀兀自然吧!

古來詩人在悲歡離合時,常會對酒吟詩或對花吟詩,甚至以男女感情為喻來傳達自己的心意。禪師有時也會藉情詩來敘述他的體悟,如三宜明盂這首詩:

一點私情奈得羞,也曾漏泄在君侯;

相思正值春三月,花開花落總是愁。(明·三宜明盂)

一位少婦想起閨房私情,不禁害羞起來,也曾把這份情悄悄透露給出門在外的丈夫。兩地相思正是三月春天時節,不管花開花落,都帶來無限的哀愁。「萬法唯心造」,少婦看花開也愁,看花落也愁,其實都只是她心裡的作用。

一樣花蹊一樣紅,千株桃李萬株穠;

何人識得春風面,五色芳菲處處逢。(清·遠菴僼)

春天裡,到處鮮花瀾漫,千株萬株的桃樹李樹,都是一樣芬芳濃艷,什麼人能認識春風,而處處和繽紛多彩的鮮花相逢?所謂「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唯有敞開心懷,放下世俗名利、人我是非的束縛,才能與萬物合為一體,而任運逍遙。

其它與悟道相關的詩羅列數條如下:

映林映日一般紅,吹落吹開總是風,

可惜擷芳人不見,一時分付與游蜂。(宋·心聞曇賁)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唐·靈雲志勤)

身在營中心出家,身披鎧甲是袈裟,

刀刀親見彌陀佛,箭箭射中白蓮花。(清.吳生)

伯勞西去雁東來,李白桃紅歲歲開,

萬事無過隨分好,人生何用苦安排。(竺庵大成)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崔護)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唐.大梅法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宋.無門慧開)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明.憨山大師)

從征萬里走風沙,南北東西總是家,

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似白蓮花。(元.耶律楚材)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宋.此庵守凈)

和空和尚說:「自古詩情半個禪,以詩為禪,以禪為詩,無可無不可也。」同樣的,寓花於詩,以詩喻花,花與詩也別有一番深幽清遠的禪意了。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三十三集)  1998/11/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33
佛教道德四人談
佛教圓覺經系列
從《百論》中佛教對「外道」的批駁看中觀派的理論特色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