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再添冤家 華為與阿里雲業務交鋒浮出水面

曾高飛法制日報社法治周末總編輯助理4小時前

大數據時代,讓一切變得皆有可能。阿里和華為,一個做電商,一個做通信;馬雲和任正非,一個高調,一個低調。本來不存在太多交集,談不上正面衝突,可因為雲業務,正在成為競爭對手,開始怒目相對,拔刀相向。

最近,雙方就展開了一次激烈交鋒。

據近日中央國家機關政府採購中心(下文簡稱國采中心)公告,阿里雲不滿在國家稅務總局網路學院培訓平台轉型升級公有雲租用項目中,華為以1050萬元中標,就此提起投訴,稱華為軟體涉嫌提供虛假材料謀求中標,但被國采中心駁回。公告打臉阿里雲的一句話是「華為軟體投標文件中提供的部分認證證書不符合招標文件有關要求,扣除相應得分後,華為軟體仍排名第一,不影響中標結果」。

區區1050萬,無論是對華為,還是對阿里,在其天量銷售額中,都是小菜一碟,根本不及一提,誰中標誰落敗,都可以泰然處之,沒必要傷了和氣。但阿里沒有咽下這口氣,抓住華為把柄,將其告了。這事兒凸顯在雲業務上,兩家企業的競爭已經如火如荼,日後將更激烈,更精彩。

將來的社會,大數據是基礎;而對於大數據來說,雲是基礎工程,足見雲業務的市場前景巨大。馬雲和任正非都是精明人,他們看到了雲業務的巨大商機,都在這些年進行了重點布局。

2010年,華為提出「雲-管-端」戰略,啟動「雲帆計劃2011」,發布了雲核算戰略及端到端的解決方案。當年,華為雲核算投入6000人,占華為研發人員的10%。2015年4月,華為高調宣告進入公有雲商場。2017年初,華為整合原IT產品線的雲核算業務正式成立雲服務部,提出「全面雲化」,並在公有雲範疇增員2000人。2017年8月,任正非簽發「關於Cloud BU組織改變的告訴」,Cloud BU正式遷至華為集團下,與運營商業務、企業BG業務、消費者業務並列成為華為旗下一級部門。

阿里雲創立於2009年。從百度百科資料看,其定位為「全球領先的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科技公司,致力於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提供安全、可靠的計算和數據處理能力,讓計算和人工智慧成為普惠科技」。阿里雲是阿里巴巴面向未來重金打造的一個新業務板塊。2009年初,阿里雲推出了自主研發、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機操作系統飛天(Apsara)。阿里雲市場布局先下一城,「目前在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政府、機構提供服務」。據IDC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球公共雲計算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三名為:亞馬遜、微軟、阿里雲,成為全球公共雲市場的第一陣營。據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報告,2016年阿里雲在中國公共雲市場佔據半壁江山,據稱是亞馬孫AWS、微軟Azure、騰訊雲、百度雲、華為雲等市場追隨者的總和。

?

雖然華為將雲業務獨立出來較晚,但這種獨立凸顯了華為做大做強這塊業務的雄心,也是向外界發出的明確信號,雲業務是非做大不可的。據華為高層透露,華為雲要打造成「世界五朵雲之一」。從華為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只要華為下定決心做的,實現目標那只是時間問題,如運營商業務,華為在2013年就超越了當時的世界第一愛立信,現在已甩出愛立信太多條街了;如消費者業務,華為現在已經做到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將來雲業務,在世界範圍內,華為與阿里的正面衝突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彎,血拚將無法避免。一旦確定目標,華為的專註力和執行力的能量是火山爆發級的。

從國家稅務總局網路學院培訓平台轉型升級公有雲租用項目來看,華為與阿里之間的戰爭已經提上日程。在與對手競爭中,華為素以「快、准、狠」著稱。提起華為,曾經的競爭對手愛立信、惠普、思科等都不寒而慄。與阿里相比,華為在科研創新、全球化銷售隊伍和資源,以及品牌方面,都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據有關資料,在華為存儲全球收入增長率持續保持全球第一。在雲業務上,華為和阿里或許將上演當年華為和中興在全球範圍內的通信設備領域的激烈競爭局面。

然而,讓人費解的是,阿里旗下支柱性業務的支付寶,其雲安全居然選擇了與華為雲合作,不知這是在偷師學藝,還是內部對阿里雲信心不足?

推薦閱讀:

業務招待費
現代業務員的100個必知
乾貨|銀行委外業務模式與規模
銀監會11號文規範商業銀行票據業務
給業務員用對激勵模式,狀態就是不一樣,一個個真實案例為你講解

TAG:華為 | 阿里雲 | 業務 | 馬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