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的道路(2)

以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一切讚頌全歸祂。願平安與吉慶降諸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他的家眷,同伴們以及所有追隨他們的人。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我簡單闡述了伊斯蘭信仰指導下今世與後世的平衡、知識與行為的平衡、內在與外在的平衡、個體與集體的平衡。在這個部分我將繼續從其他一些角度討論伊斯蘭的生活方式的中正與平衡。

堅守與變通的平衡

伊斯蘭是基於天啟的宗教,造物主降示給先知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的啟示《古蘭》與先知本人生平當中基於啟示的言行教導共同成為了伊斯蘭的核心參照。古蘭啟示自其降示便由信士們背誦、傳達,後在第一任哈里發阿布巴克爾時期集結成冊,嚴謹保存。14個多世紀以來,沒有一個字母發生過更迭,應證了安拉的許諾「我確已降示教誨,我確是教誨的保護者。」(15:9)

由於古蘭和筍乃(先知言行)得以被嚴密保護和延承,伊斯蘭的核心教義和信仰基礎也因此有了穩固的根基。無論是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穆斯林,無論講什麼語言的信士,他們的信仰都圍繞著「萬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一基本信條。安拉所降示的基於祂超絕智慧和知識的啟示以及祂選擇和派遣的在生活各方面行為完美的使者構成了一個剛正不阿的準則和參照,不為人的意志而轉移,不會因權勢或壓力而扭曲,其中的重要原則和指導適用於所有民族、所有時代,直至人類末日。先知(願主福安之)在辭朝演講中強調:

:

「我之後留下了兩件東西:《古蘭經》和我的聖行,如果你們跟隨其後,你們絕不會誤入迷途。」

因此穆斯林堅守伊斯蘭信仰的核心參照,即古蘭與先知的言行,不把自己的主觀臆斷和情緒凌駕其上,而是以「我們聽到了,我們順從了」(2:285)的態度,將啟示的精神貫穿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容因任何原因去有意或無意地在宗教事務上自作主張、隨心所欲、標新立異。

然而,對於信仰根基的堅守並不等同於因循守舊、一成不變。事實上,在伊斯蘭文明的早期歷史中,穆斯林在人文、科學、藝術、社會的各個領域遙遙領先,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輝煌卓著的貢獻。伊斯蘭的信仰鼓勵信士探索和發現:「你說:「你們應當在大地上旅行,因而觀察真主怎樣創造眾生,又怎樣再造他們。真主對於萬事確是全能的。」(29:20)此外,伊斯蘭在從阿拉伯半島發源後,迅速傳播到了北非、中亞、東南亞等文化各異的地區,卻都能跟落地生根,且深入人心,與本地民族良好地融合。由此可見,伊斯蘭有著很強的變通性與適應性。

堅守與變通之間的平衡,在於明確哪些不能變更,哪些可以變更。簡單來說,關於信仰的原則、功修的方式、教義的解釋等,需要謹遵源頭,因為這些是造物主的制定,是啟示的內容,是我們靠自己無法知道的:「猶如我派遣你們族中的一個使者來教化你們,對你們宣讀我的跡象,熏陶你們,教授你們天經和智慧,並將你們所不知道的教訓你們。」(2:151)而在其他生活方面的表現形式上,如服裝風格、建築風格、飲食習慣、科學技術等,只要在合法的範圍內且不違背信仰的原則,都可以有百花齊放的多元化、在地化。

我們不妨也了解一下在堅守與變通方面的兩個極端,也就能夠通過避免這兩個極端來趨於中正。一個極端是,僅僅了解古蘭與先知言行的字面,僅僅背記與繼承傳統宗教知識,對世界的現狀毫不在意,對其他方面的知識毫無了解,以刻板教條的方式使伊斯蘭成為了一種凝固的、僵化的古董。另一個極端是,在不了解核心參照的情況下大談「與時俱進」,為了方便或輕鬆而隨意試圖「改革」,國學大師錢穆說「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必先知舊」。也包括把宗教事務中沒有根據的、往往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新生事物當做「變通」,卻不知類似這樣的改變看似是踐行伊斯蘭的方式,卻實則在瓦解伊斯蘭的純潔性和嚴整性。

祈求安拉讓我們明確哪些需要堅守,哪些可以靈活,謹守中道。

安拉的仁慈與公正的平衡

伊斯蘭的學者評價得精彩:「安拉創造天園,體現了他的仁慈,創造火獄,體現了他的公正。」

有許許多多的古蘭節文和聖訓體現出安拉的仁慈是超出我們想像的,沒有任何造物可以比及的,如穆斯林輯錄,阿布胡萊勒傳述,先知(願主福安之)說:

「安拉創造了一百份仁慈,其中一份分配於造物之間,除這一份之外的他都保留在他那裡。」

有人也許因此會覺得,既然安拉如此的仁慈,他的仁慈是世上所有仁慈總和的百倍,那他怎麼會懲罰我?那他怎麼會忍心讓我在後世受苦?他一定是說說嚇我玩的吧?那我何妨為所欲為?

試看在古蘭開端章中,緊跟著「至仁至慈的主」的是什麼?是「 報應日的主」。這恰恰是提醒持上述想法的人,沒錯的確安拉是非常仁慈的,但他也是非常公正的,他的審判是不會偏頗的,也是不會疏漏的。惡言和惡行,自然是有其相應的結果的。因此安拉在古蘭中也多次提醒人們:

「依據從主降示的明證者,與那為自己的惡行所迷惑,而且順從私慾者是一樣的嗎?」(47:14)

「難道我使歸順的人像犯罪的人一樣嗎?」(68:35)

另一些人也許更著重注意了關於火獄和刑罰的種種描述,於是悶悶不樂,甚至憤憤不平,抱怨說,這是什麼神?幹嘛這麼暴力?幹嘛老恐嚇人?幹嘛要這麼嚴厲地懲罰祂親自創造的造物?

他們往往忽視了,懲罰並不是安拉所想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們感恩而且信道,真主何必懲罰你們呢?真主是博施的,全知的。」(4:147),他們也許忘記了,安拉規定給自己的責任,是仁慈,而不是懲戒:「你說:「天地萬物是誰的?」你說:「是真主的。」他曾以慈憫為自己的責任。」這一節緊接著說明,在後世將受到懲罰的人,不是安拉虧枉了他們,是他們虧折了自身:「他必在無疑的復活日集合你們。虧折自身的人,是不信道的。」(6:12)

因此一個穆斯林既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安拉的慈憫,期望美好的天園,同時也需要提醒自己後世公正的審判,謹防火獄的刑罰。在這兩者間找到平衡時,一個人就有了一種強有力的、可持續的、有韌勁的行善止惡的動力。

自力更生與托靠安拉之間的平衡

2517

阿納斯·本·馬力克傳說:一個人說:「安拉的使者,我應拴好駱駝,再托靠安拉,還是不栓它,只托靠安拉?」安拉的使者(願主福安之)說「拴好駱駝,托靠安拉。」

提爾密濟輯錄 2517

我們知道安拉是全能的,祂若希望駱駝遠走,即便栓了再緊的結,它也一樣可以離開;祂若希望它留在原地,即便完全沒有任何限制它的因素,甚至再加上食物和水的誘惑,它也會紋絲不動。然而先知(願主福安之)的答案提醒了我們,我們在今世中的角色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是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

「拴好駱駝,托靠安拉」這個道理跟中國文化中的「盡人事,知天命」大同小異,於是有些中國穆斯林也說「盡人事,知主命」。

沒有信仰的人,或信仰薄弱的人,會覺得自己的成功,成就,都是自己的功勞,都是自己的聰明智慧、辛苦工作賺得的,這就像古蘭中提到的戈倫一樣:「 他說:「我獲得這項財富,只是因為我有特殊的知識罷了。」」(28:78)姑且不說我們的任何成功都需要許許多多微妙的機遇相輔,很多客觀條件是不在我們掌控之內的,即便是我們常以為在我們掌控之內的、主觀的因素,譬如我們的視力、聽力、雙手、大腦等,本身也不是我們賺得的。在出生前,我們有做什麼工作以賺得健康的身體和各種器官嗎?這樣思考我們就會認識到,原來我們所有做成的事情,本質上都是由於安拉的援助與許可,是祂使我們有能力做成,而非完全憑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自己本身是毫無任何能力和權力的。有人會問,那些不相信甚至不知道安拉的存在的人,安拉為何也要援助他們做成事?這一方面是安拉的仁慈,祂在今世給所有造物提供供給,也是一種提醒,幫助有理智的人認識到祂的存在並歸於崇拜祂的正道,再次,也是一種考驗:「你不要覬覦我所用以供給他們中各等人享受的,那是今世生活的浮華,我用來考驗他們;你的主的給養,是更好的,是更久的。」(20:131)

另有一種人,「托靠主」、「因沙安拉」時刻掛在嘴邊,卻鮮有行動。說「托靠主」卻不認真學習的學生,說「托靠主」卻不勤勞的商人,說「托靠主」卻不付出努力,不做出改變,這些人沒有理解「托靠」也沒有在真正的「托靠」。人力範圍內能做到的尚未努力去做,怎麼能期許神力的襄助?用比較搞笑的語法說,如果安拉什麼都替你安排好你什麼都不做,要你何用?

當易卜拉欣(願主福安之)的族人燃起大火欲燒死他的時候,安拉沒有立即降大雨或冰雹熄滅火焰,而是待他英勇無畏地進入火焰時,安拉才說「「火啊!你對易卜拉欣變成涼爽的和平的吧!」」(21:69),於是他毫髮無損。當穆薩(願主福安之)帶領以色列的子孫被法老的追兵追擊時,安拉沒有派遣天兵天將摧枯拉朽般毀滅掉法老的軍隊,而是待穆薩和族人被追到紅海邊,走投無路之時,「我啟示穆薩說:「你應當用你的手杖擊海。」海就裂開,每一部分,像一座大山。」(26:63)先知穆罕默德(願主福安之)遷徙離開麥加前做好了所有可以想到的準備工作,選擇了最不易被察覺的時間,也用了繞行彎路的方式,避免麥加人的追襲,而非大搖大擺在眾目睽睽之下出現,只持「托靠主」之念。

認識到結果完全由安拉掌握,但我們需要盡己所能地完善過程,就靠近了「拴好駱駝,托靠安拉」的平衡,就不會因順境而狂喜,也不會因挫折而極悲,就會有一種又積極又坦蕩的情懷,又謙卑又勤奮的態度。

篇幅和時間關係,這篇暫時就寫到這裡。祈求安拉讓我們效仿先知(願主福安之)的優秀榜樣,不斷靠近中正的、平衡的、溫和的方式,也即伊斯蘭的本質特徵。

一切讚頌全歸安拉,全世界的主宰。


推薦閱讀:

TAG:伊斯蘭教 | 穆斯林Musl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