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透過民國先生的舊居,我看到……

魯迅的故居

值得一提的是,在魯迅先生那篇著名散文《秋夜》中寫過:「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這裡所說的後園,就是這間四合院的後園,但是實際在後園看,其實很難看到兩株棗樹,只有在前院和後小院的通道處,的確有兩株棗樹,有興趣的聽眾也可以實地去看看。

在這座四合院內,魯迅先生留下了自己最忙碌也是最精華的兩年。而這座故居並不算大,這位文學巨匠的一生都可以在這座大房子里略讀一遍,他的「棄醫從文」,他的文學之外的才華、他和家人的故事,甚至是在彌留之際的真實細節。不知屋裡是否還會有犀利清冷的味道呢?

▲魯迅故居

李大釗的故居

房子聽上去很大,可是,這可不僅是李大釗自己的住處,當年為了宣傳和組織社會主義活動,很多早期的共產黨人,如鄧中夏、瞿秋白、陳喬年、趙世炎、高君宇、張太雷、劉仁靜、鄧培等,也都在李大釗家東廂房的客房中住過。所以黨史專家一致認為,這座故居是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創辦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工人運動、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實踐活動的見證之地。

在這間故居居住的這4年時間,可以說是李大釗事業最黃金的年代,據統計,李大釗在此期間創作和發表各種文章140餘篇,文字總量33萬餘字,平均每9天一篇;參加各種會議120次,拜訪各界人士和發表講演60餘次。當我們看到房子的550平方米時,眼前更應該浮現出以上這些數字吧,這革命的「客房」不是才該越大越好嗎?

▲李大釗故居

蔡元培的故居

蔡元培一生四海漂泊,僅在北京,就搬過三四次家。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居所,便是東堂子衚衕75號。它既見證了蔡元培振興北大時的春風得意,也經歷了蔡校長被迫離職時的傷心落寞,更醞釀了五四運動的起承轉合。不過,蔡元培的故居和其他人不同,別人的故居比如魯迅、梅蘭芳都有自己的房子,但蔡元培一生未置產業。直到他1940年在香港病逝,他在大陸也並沒有一處他自己的房產。

很難想像,這位出身望族、科舉時代中過進士、入過翰林、執掌北大時受聘薪金高達800大洋的大教育家,居然終身過著「房無半間、地無半畝」的「無產者」生活。在北京蔡元培先後租住過的幾處住宅中,這所四合院之所以能夠被定位故居,也主要是因為蔡元培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長期間租住在此。「五四運動」正是在這裡策源。

蔡先生的人格感召力甚至比「兼容並包」的教育思想還吸引人,當時北大不少的學生,甚至老師,都成了蔡元培的粉絲。東堂子衚衕蔡家宅院,社會名流來往不絕,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今天的這座小院,灰色的粉牆,紅色木門格外顯眼。睹物思人,這座院子曾是蔡先生任職北大校長期間租用的住宅,誰是院子原先的主人?院子現在的產權屬於何人?我們都不想理會。我們卻都知道:讓院子永駐歷史的,是「無恆產」的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先生故居

結語

劉禹錫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些名人故居之前雖然都是非常普通的住所,但是正是因為有這些名人的入住,他們的精神和思想讓這些「陋室」煥發了光輝,在時間與空間的雙重坐標上留下了痕迹,那麼,今天的你我呢?我們不是名人也做不了什麼經天緯地的大事,但至少,我們可以想想你要在自己的房子里留下什麼樣的印記。我希望那是一個書香環繞、茶香瀰漫、絲竹悅耳乾淨陽光的地方。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風雅民國

推薦閱讀:

TAG:先生 | 透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