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數新中國歷史上8次行使否決權 該出手時就出手

所謂「否決權」,是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使用反對票阻止安理會通過某項決議。它是《聯合國憲章》賦予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權利,是就美國、蘇聯(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繼承席位)、英國、法國、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功績和貢獻的肯定與認可。

1月19日,外交部國際司司長陳旭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以後曾先後七次行使過否決權。2月4日,中國對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投了否決票,是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後第八次行使否決權。中國對聯合國安理會否決權的審慎態度,體現了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世界和平的高度責任感。

  第一次:1972年8月25日,中國否決了關於孟加拉國加入聯合國的決議草案

  1972年8月8日,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原東巴基斯坦)向安理會提出加入聯合國的申請。由於當時印度軍隊尚未撤出東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未承認孟加拉國,我國從反對肢解一個主權國家的原則出發,在安理會投票反對,從而否決了由蘇聯、印度、南斯拉夫和英國提出的關於推薦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的決議草案。這是我國自恢復聯合國席位以來第一次在安理會行使否決權。兩年後的1974年2月22日,巴基斯坦承認了孟加拉國。同年5月14日,孟加拉國重提人會申請,要求安理會重新審議。經第三者從中斡旋後,我國同意安理會重新審議。6月lO日安理會正式通過了推薦聯合國大會接納孟加拉國加入聯合國的決議。從此,中國代表團與孟加拉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建立了十分友好的關係。

  第二次:1972年9月10日,中國否決了有關中東問題的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的修正案草案

  中國第二次使用否決權是1972年9月10日。當時我們否決了英、法等國對索馬利亞、幾內亞、南斯拉夫三國反對以色列侵略敘利亞、黎巴嫩提案的修正案。這是一次分段表決。在針對提案這一段,中國行使了否決權。其實,分段表決需要得到提案國的同意。當時,如果事先徵求意見,索馬利亞等提案國是不會同意分段表決的,因而也不需要中國行使否決權。由於我們對安理會議事規則不夠熟悉,所以當印度代表突然提出分段表決時,我們未提出需徵求提案國的意見,從而對修正案投了反對票(十國贊成)。蘇聯代表馬立克當時也無思想準備,跟著我們一起投了反對票。結果因中、蘇兩個常任理事國投了反對票,英國等國的修正案被否決。因為是分段表決,所以可視做行使半次否決權。第三次:1997年1月10日,中國否決了關於向瓜地馬拉派遣聯合國軍事觀察員的決議草案

  1997年1月10日,中國否決了關於向瓜地馬拉派遣聯合國軍事觀察員的決議草案,理由是瓜地馬拉與台灣維持外交關係以及每年在聯合國總務委員會上聯署所謂要求台灣「參與」聯合國的提案。

  外交部發言人沈國放今天在這裡表示,中國一貫支持瓜地馬拉的和平進程,支持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有關決議,但為捍衛《聯合國憲章》,維護中國人民的合法利益,中國不得不對安理會有關決議草案投反對票。顯然,瓜地馬拉政府應對此負完全的責任。

  沈國放今天就此事發表談話說,中國一貫支持瓜地馬拉的和平進程,支持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有關決議。令人遺憾的是,瓜地馬拉政府連續四年來在聯合國一再悍然支持製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破壞中國統一的活動,特別是執意邀請台灣當局參加瓜地馬拉的和平協定簽署儀式。他指出,瓜地馬拉政府的所作所為踐踏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違反了聯大的第2758號決議,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干涉了中國的內政,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這當然是不能接受的。

  沈國放說,儘管瓜地馬拉政府做了損害中國利益的事,我們還是採取了建設性的和向前看的態度,提出了合情合理的解決辦法,希望瓜地馬拉政府採取實際行動糾正錯誤。然而,瓜地馬拉當局執迷不悟,堅持錯誤立場。瓜地馬拉不能指望一方面做有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國在安理會與其合作。為捍衛《聯合國憲章》,維護中國人民的合法利益,我們不得不對安理會有關決議草案投反對票。顯然,瓜地馬拉政府應對此負完全的責任。

  第四次:1999年2月25日,中國否決關於同意聯合國駐馬其頓預防性部署部隊延期的決議草案

  1999年2月25日,否決了安理會關於延長聯合國維和部隊駐守在馬其頓的期限的決議草案。這兩次否決實際上都是同中國與有關國家的雙邊關係相關。瓜地馬拉一直與台灣有"外交"關係。馬其頓於1993年與我國建交,1999年2月8日馬政府卻正式批准了與台灣的"建交公報",這種情況迫使我不得不在延長聯合國駐馬其頓維和部隊的問題上行使否決權。第五次:2007年1月12日 中國否決關於緬甸問題的決議草案

  2007年1月,在美國起草的緬甸問題決議草案里,再次指責緬甸國內存在人權、艾滋病、毒品等問題,稱這些問題對地區安全造成威脅,並要求緬甸政府儘快改善國內狀況,否則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和後果。當地時間1月12日下午,針對美國和英國提出的有關緬甸問題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時,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高高地舉起右手,莊重地投下了反對票。與中國一起反對該草案的,還有俄羅斯和南非。正是中俄的聯手反對,使得美英的提案未獲通過。

  1月12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在表決前作解釋性發言時表示,緬甸問題本質上仍是一國內政,緬甸國內局勢並未對國際與地區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這是緬甸所有直接鄰國、東盟成員和絕大多數亞太國家的共識。

  1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就聯合國安理會表決緬甸問題決議草案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緬甸鄰國和包括東盟國家與不結盟運動成員在內的國際社會大多數成員都認為,緬甸局勢並未對地區及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如安理會就緬甸問題通過決議,將超出《聯合國憲章》賦予安理會的職責,損害安理會的作用和權威。他說,緬甸實現政治穩定、民族和睦和經濟發展,符合緬甸自身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中方將繼續為此發揮建設性作用,繼續支持東盟和聯合國秘書長的斡旋,也希望緬甸進一步配合國際社會的努力。

  第六次:2008年7月11日 中國否決美國提出的有關辛巴威的制裁提案

  俄羅斯和中國11日在安理會投票否決了美國起草的一份制裁辛巴威的決議草案。

  在當天下午的表決中,南非、利比亞和越南也投了反對票。投贊成票的有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巴拿馬、布吉納法索、克羅埃西亞和哥斯大黎加。印度尼西亞棄權。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說,在國際上動輒使用制裁或威脅使用制裁無助於解決問題。當前,辛巴威局勢高度複雜敏感,有關談判進程已經啟動,如果安理會此時通過制裁辛巴威的決議,將不可避免地干擾談判進程,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第七次:2011年10月4日 中國對聯合國干預敘利亞決議草案行使否決權

  中國日前對聯合國干預敘利亞決議草案行使否決權的舉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戲劇性的高度關注」,有人拍手稱快,有人怒火中燒。中東地區媒體認同中國向「西方干預主義」說「不」對全球和平穩定所具有的積極意義。敘利亞方面則「感謝智者的聲音」。而美國、德國、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強國卻對中俄的否決票充滿敵視。英國政府稱俄中「要為敘利亞今後發生的暴力負責」,美國更是屢次斥責中俄動用否決權,國務卿希拉里甚至在公開演說中指責中俄「未能與和平示威者站在一起」,中俄必須給「為自由、人權而戰的人們拿出其解釋」。

  第八次:2012年2月4日 中國否決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

  聯合國安理會4日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中國堅持通過和平、對話和政治方式解決問題的原則立場,同俄羅斯一道投了否決票。

對於這份草案,俄方表示其中部分內容無法接受,但並未完全放棄這份決議草案。俄方強調,若不排除對敘利亞動武可能,將動用否決權。

  俄方建議在莫斯科召集一次敘利亞各方的對話,以解決這一危機。

  中方則表達了對於俄羅斯提出的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的支持,願根據有關原則立場,積極、建設性地參與磋商,同各方一道,為推動通過政治對話妥善解決敘利亞問題而作出努力。

  中方並強調,堅決反對使用武力解決敘利亞問題,堅決反對強行推動「政權更迭」等違背《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作法。


推薦閱讀: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否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