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築業,能否掙脫政策懷抱?

  近日,漳州龍海市月港棚戶區改造工程已進入吊裝階段。作為我省首個採用裝配式技術建造的保障房項目,其8棟26層安置房上部主體採用PC構件(混凝土預製件),整體預製率約17%。

  為該項目供應PC構件的是龍海本土企業福建建超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這家成立於2012年的企業,是我省第一家PC構件廠商,但在2016年下半年拿下月港安置房項目之前的整整4年中,都未有市場訂單。按照同行的說法,「先驅險變先烈」。

  近年來,裝配式建築被視為建築業的新「風口」。在官方敘事中,這種新型建築模式將帶來一場建築業革命。時常見諸報端的宣傳則是,像搭積木一樣蓋房子,省工、省時、節能、減耗。然而,現階段,裝配式建築業有著很強的由政策催生、靠政策維繫的特點。構建完善的產業體系,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關鍵節點。

  連續四年等不到訂單

  建超掌舵人洪建團,來自「福建八大建築之鄉」之一的龍海,多年來深耕傳統建築業。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大量倒塌的建築,讓他開始反思建築業轉型問題。他遠赴日本、我國台灣等地震高發地考察。被廣泛使用並且歷經地震考驗的裝配式建築,進入他的視野。

  「裝配式建築在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綠色建築轉型方面,優勢顯著。」在其還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情況下,洪建團決定提前入局,花費3000餘萬元,與包括台灣潤泰在內的行業引領者合作,引進包括數百項專利在內的全套技術體系,這也成為日後裝配式建築國標與省標的重要參考。

  2012年,建超長泰生產基地破土動工,這是全國第52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兩年後,我省第一條現代化PC構件生產線在這裡投產。然而,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建超一直處於等訂單狀態。唯一實踐的項目,是2015年封頂的自建的建超實驗樓1號樓。這棟9層裝配式建築,預製率超過70%,是當時行業最高水準。

  「我們一直在等政策出台。」洪建團說,終於,2016年2月,國家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這份意見提出,用10年時間,使全國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30%。此後,國務院、國家住建部先後出台相關指導意見與行動方案。2017年5月,我省出台《關於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的實施意見》,提出2020年我省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達20%以上。

  政策風向下,一批傳統建築施工企業、建材生產企業,站上了新「風口」。繼月港安置房項目後,洪建團又承接了龍海「四館一中心」、月港中心小學、月港幼兒園等3個政府工程。其中,「四館一中心」是我省首個應用裝配式技術建造的大型複雜公共建築。龍海企業福建省瀧澄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正參與當地紫雲片區棚戶區改造工程。

  龍海市城鄉規劃建設局建築業與工程管理股負責人吳亞傑表示,按照《2017年福建省裝配式建築工作要點》要求,全省全年應完成不少於300萬平方米的指標,其中漳州的任務為30萬平方米。在龍海落地的5個工程,基本完成了漳州全年目標。此外,在漳州實踐的裝配式建築項目,還包括位於漳州開發區的職工之家、「招商局·芯雲谷」信息技術產業園一期工程。

  「若無政策扶持,行業就垮了」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裝配式建築在漳州的實踐,全部為政府工程。而放眼全省,裝配式建築的商業推廣依然有限,但福州、廈門等地都有案例。

  「這個行業被視為朝陽產業,但在市場啟蒙階段,政策護航是裝配式建築業能夠存續的前提條件。若無政策扶持,行業就垮了。」瀋陽人邱德瑜於2016年加入瀧澄技術團隊。瀋陽是國內裝配式建築業先行地區,早在2012年便作為國家試點開始了產業探索。

  以被視為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上海為例,當地對裝配式住宅項目,在一定預製率條件下按平方數給予補貼、進行容積率獎勵等政策。3%的容積率獎勵被認為是最大驅動力。而我省的激勵政策,同樣涵蓋用地保障、金融服務、稅費優惠、行業支持等方面。

  福建工程學院教授陳群主導的《福建經濟發展綠色轉型:推進裝配式建築發展》課題組,曾在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開展了一次福建裝配式建築業調研,面向業者發放調查問卷400份,最終梳理出該行業所面臨的瓶頸。在諸多影響因素中,成本高被提及最頻繁:「裝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要高出300~500元/平方米,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企業不願主動選擇開發。」

  「裝配式建築確實能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但PC構件生產設備、開模、構件堆存、運輸等方面,又增加了新成本。」邱德瑜表示,PC構件廠屬於重資產投入,動輒億元以上投資,若不能通過規模生產來攤薄成本,裝配式建築成本優勢並不顯著。但實際情況是,在瀧澄,PC構建生產線的設計年產能為10萬立方米,而目前每年產量不足1萬立方米,產能釋放率相當有限。

  規模小導致成本高,成本高又反過來限制規模擴大,這被認為是目前裝配式行業最大的掣肘。「目前,在不考慮政策補貼與獎勵的前提下,行業內能夠實現盈利的廠商屈指可數。」邱德瑜表示。

  但受訪業者也普遍認為,省內相關政策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瀧澄公司董事長郭黎明表示,當前相關配套政策還不夠明晰。我省住建廳印發的行業文件彙編顯示,目前,我省各設區市中,僅福州、廈門、三明、泉州四地出台了相關政策,漳州版的裝配式建築業實施意見尚處於徵求意見階段。至於業界更為關心的補貼與獎勵政策,他們認為扶持力度、落實條件、可操作性等方面同樣有待加強。

  不能只盯著預製率

  除了成本高企,公眾對裝配式建築的了解有限、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專業人才欠缺等因素同樣被廣泛提及。在預製率硬指標的背後,還有更多問題亟待解決。

  「在紫雲棚戶區項目施工過程中,經常有安置戶前來詢問,裝配式建築是否牢固抗震,是否存在漏水之虞。」蘭允定是瀧澄建設集團有限公司BIM中心主任,他說,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開始推廣以大板房為代表的裝配式房屋,但由於其質量與抗震性難以保證等問題,上世紀80年代後便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目前在國內推廣的裝配式建築實際上是區別於大板房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但公眾對其認知依然停留在大板房時代。」

  邱德瑜表示,目前行業內不乏關於裝配式建築的研究與論證,但大都零散而不成體系。尤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裝配式剪力牆結構,未經歷過足夠的抗震性考驗。對此,瀧澄正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試圖參與重構裝配式建築技術體系。與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合作的課題《建築結構抗震策略與結構體系分析》,要解決的便是公眾認同的問題。

  同時,瀧澄公司已引進建築信息化系統BIM管理平台,建立產品設計、生產、運輸、安裝全流程信息檔案。「有BIM系統的支持,可實現建築構件標準化、信息化生產,能夠對裝配式建築進行模擬建造,也可以模擬施工工序,從而在前期觀察模型的過程中,提前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並予以矯正。」蘭允定說,此外,其所有PC構件已實現了掃碼可追溯。

  專業技術人才,向來是裝配式建築行業的稀缺資源。「同行之間互挖牆腳尤其普遍,且開價幾乎沒有上限。」邱德瑜說,在發展早期,部分地區甚至難以找到專業審圖機構與工程驗收機構。

  在技術標準體系方面,雖然福建已先後發布了13個規範文件、4本地方標準和2本圖集,基本能夠滿足裝配式建築發展的需要,但在行業標準與規範方面,依然有待進一步細化。

展開
推薦閱讀:

TAG:建築 | 政策 | 建築業 | 裝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