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寒食伴清明:跨越2600年的堅守

圖集

  綿山,又稱介山,位於山西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每年清明節期間,這裡都會舉行寒食清明祭祀儀式。4月1日,2017年寒食清明文化旅遊節如期舉行,這項活動已成為傳承歷史、倡導文明、薈萃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寒食與清明如影隨形。直到今天,二者之間的關係仍然剪不斷理還亂。究竟孰先孰後,孰輕孰重,誰繼承了誰,誰又融合了誰,總也說不清道不明。

  千秋一人

  無論談寒食還是清明,怎麼也繞不開介子推,離不了晉文公。早在2600多年前,介子推的故事就廣為流傳。

  乘坐著時光機,重遊歷史長河。蕩漾在浩渺的河面,時光機總是鍾情於悲壯的場面,於是第一幕定格在「割股奉君」。公元前655年,驪姬之亂後,晉國公子重耳被迫帶著一群家臣倉皇出逃,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重耳飢病交加,氣息奄奄。介子推見狀毅然拔刀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湯給重耳充饑。

  「割股奉君」之後換來的卻是第二幕「背母歸山」。19年後,重耳登上晉國王位,史稱晉文公。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在分封功臣時,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有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隱居于山西介休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鄰居為其鳴不平,夜懸《龍蛇歌》於城門之上,晉文公看後,追悔莫及。

  介子推的倔強與晉文公的強勢,註定了悲劇結局:「訂立寒食」。為了找到介子推,晉文公做出了一個令他悔恨終生的決定——放火燒山。三天三夜,風急火烈,綿延百里。大火熄滅後,晉文公上山尋找,卻發現介子推與母親已葬身火海,陪伴他們的是一棵燒焦的柳樹和一首藏於柳樹洞中的血詩。悲痛之餘,晉文公下令全國上下家家禁煙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生,萬千綠枝隨風擺舞。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道出了君臣之間的恩怨離合,也說出了世人對介子推的崇敬。到元雜劇《晉文公火燒介子推》那裡,介子推已經被渲染得幾乎家喻戶曉。

  原綿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融亮這樣概括介子推的高風亮節——「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祿的奉獻精神,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唯誠唯信的人生準則。」

  妒女焚火

  寒食習俗有一個演變過程,寒食節也有一個演變過程。曹操《明罰令》說:「冬至後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明代馮夢龍編的《東周列國志》道:「最初寒食節為冷食一月,後漸減至三日。」

  如果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故事就足以說清寒食和清明的起源,那就太低估了歷史的複雜性。當我們在憑弔介子推的高尚時,豈知在山西陽泉,距離介休綿山200多公里的平定還有一座綿山,還有一位介子推的妹妹,也演繹了一段感天動地的傳說,給寒食清明起源說又增添了幾分神秘。

  據傳,介子推有一個妹妹,人稱介山氏。介子推跟隨重耳流亡期間,介山氏侍奉母親,相依為命。最初寒食節時間長達月余甚至百日,百姓因長時間吃冷食經常生病,苦不堪言。介山氏誤會其兄不願做官、不願為國家做事的做法,也看到寒食這個習俗給百姓帶來的危害,決心改變這一習俗。遂於冬至開始,每日砍柴,百日之間,聚柴成堆,在清明時節舉火自焚,這就是在平定娘子關民間廣泛傳頌的「妒女焚火」「百日砍柴一火燒」的歷史典故。正是她的舉動將寒食改為3天,至今在山西還保留著「前寒食」「後寒食」及寒食節的傳統。後人為紀念介山氏,在山下的懸泉旁為她立祠,稱「妒女祠」,旁邊的瀑布泉改稱為「妒女泉」,焚火之山也稱為綿山。

  隨著妒女祠香火日漸旺盛,妒女演變成為保佑一方平安的神靈,百姓稱之為妒神。現在,平定娘子關鎮的坡底村每年清明節仍會舉辦廟會祭祀妒神。該鎮黨委書記朱繼明告訴記者:「清明廟會是娘子關地區重要的民俗活動。最早在妒女祠所在的娘子關村舉行,後移到城西村,現在由坡底村主辦。」

  有人說,介山氏是「易俗寒食,改節清明」的倡導者,寒食節為晉文公所立,是為了紀念介子推這位名士,清明節卻是妒女反抗寒食的結果,是妒女與皇權不屈抗爭有記載的第一例,而且是成功的首次,因此誕生了影響海內外、傳承幾千年的清明節祭祀文化。

  歷史總是讓人在朦朧中探尋真相。寒食清明的名、節地望之爭,古已有之,見怪不怪,今後這種爭論還會繼續下去,而這也許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千年紀念

  其實介子推兄妹的故事是真實存在,還是後人附會,都已無關緊要。寒食清明的紀念,是一個民族樸素的道德情感和跨越數千年的堅守。正如娘子關歷史研究會副會長賈振芳所說,介子推「忠孝清烈」,其妹「大義節烈」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生動體現。

  關於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有專家說,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慢慢地,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可以說,寒食伴隨著楊柳之風,不斷滋養著清明,最後無聲無息地融入了清明。清明由一個節氣上升為最為人們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沒有寒食,也幾無可能。

  如今,隨著「我們的節日·清明」等活動的開展,寒食清明文化漸漸深入人心。據悉,清明節期間,廣西將組織舉辦祭掃、詩歌朗誦、主題班(隊)會、團日活動等線下主題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學習黨史、國史和英模事迹,了解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上海市奉賢區將根據區域「賢文化」特色,通過少兒詩詞吟誦、特色民俗互動、中華傳統禮儀展示和奉賢紅色故事演繹、書寫祝福放飛風箏等方式緬懷先賢先烈,提倡文明修身,在濃濃詩意中寄託相思;天津市南開區將在教育系統舉辦徵文演講、詩歌朗誦、主題班(隊)會、團日活動等,禮敬先烈先輩,培養愛國情感。

  清明時節,中華經典誦讀以及具有濃郁清明特色的拔河、鞦韆等民俗活動也將在山西各地陸續展開。盪鞦韆是寒食節、清明節眾多習俗之一。「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不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否也是在這樣一個春日的早晨,輕輕地蕩漾著鞦韆。只是起落之間,已經滑過了千年。(記者 楊珏)

+1寒食【糾錯】責任編輯:王頔
推薦閱讀:

TAG:清明 | 堅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