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軍在上海堅守三個月,擁有高大城牆的南京兩周就淪陷了

1937年12月13日,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淪陷。在歷經了淞滬戰場殘酷的三月鏖戰,攻佔南京的日軍已經喪失了最後的一絲人性,在四十多天內對南京城內的軍民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中國人被殺害,30萬同胞罹難,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姦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毀。

在一組組觸目驚心的背後,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無險可守的上海中國軍隊可以堅持整整三個月,而上海至南京六百裡間的大小陣地僅一個月就全部失守,擁有高大堅固城牆的南京13天竟宣告淪陷了呢?

恰恰是因為國軍在上海堅守了三個月,所以南京保衛戰只打了13天就潰敗了。

先給大家分析下淞滬會戰國軍在上海是怎麼堅守三個月的:

都知道淞滬會戰的規模很大,國軍累計投入兵力達70萬,日軍30萬,是一場雙方參戰兵力高達100萬以上的大會戰。

淞滬會戰剛爆發的時候,在上海的日軍不過幾千人,國軍這邊只有幾個師,雙方加起來連10萬人都不到。隨著戰況越演越烈,日軍先後三次大規模增兵,一直到11月初日軍在上海的兵力才達到極值,國軍在上海的作戰態勢便由守轉攻直至最後的全線潰退。

可見國軍在上海能堅守三個月也是因為日軍有一個增兵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持續了整整三個月。如果日軍在上海一上來就有30萬軍隊,國軍根本招架不住。

當年的中國交通條件還十分落後,能有鐵路都是奢侈,高鐵灰機運兵的神馬就不要想了。很多地方部隊都是11路來的,走到上海,淞滬會戰都結束了,很難把總體的兵力優勢轉化成局部的兵力優勢。

上海這麼小,國軍幾十萬人擺在閘北、大場數公里狹小陣地上,兵力無法展開,兵力密度之大是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結果上一個師就被蝗軍的海空優勢打誇。

因此馮玉祥曾說:「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國軍這種被迫的「添油戰術」也是淞滬會戰能堅持三個月的一大原因。當然「添油戰術」的代價也是沉痛的,國軍累計投入 70 萬,陣亡 20 萬,受傷 9 萬。

一場戰爭三十萬傷亡是個什麼概念,只比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四十萬傷亡少一些。別忘了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淞滬會戰才三個月。

守南京時國軍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來填坑了,而且淞滬戰場上打殘的還多是中央嫡系,黃埔精銳,守南京的部隊號稱有15萬但歷經淞滬三月鏖戰,很多部隊都被打殘,並非滿員。

以當時表現最好的德械88師為例,在上海的三個月經過了五次補充,來到南京的時候只剩下四千多人,一大半還是新兵蛋子,其他的部隊情況也是大同小異了。按唐生智統計守南京的部隊約有 8 萬人,其中新兵就占 3 萬人。這樣的殘兵敗將面對已經殺紅眼的5萬日軍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淞滬會戰時國軍指揮調度還算是有些章法,前線部隊各司其職固守陣地,形成較為牢固的防禦體系,只是在撤退的時候自亂陣腳,成了無序的大潰退。

淞滬會戰中國民革命軍的一個機槍陣地

南京保衛戰則從頭到尾都在混亂中進行,12 月12日南京即將陷落之際,竟還出現了這樣的奇觀:有的部隊在陣地上已經快跟敵人拼光了,有些部隊甚至還無所事事一槍都沒放過,最後安然無恙的撤出了南京。

士氣低落的殘兵敗將困守南京又指揮不當,縱使南京的城牆再高大也擺脫不了速陷的厄運。

推薦閱讀:

TAG:上海 | 南京 | 城牆 | 堅守 |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