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德育的本質與功能

第一節德育的本質

一、何謂「本質」

1什麼是本質?2什麼是道德教育本質3討論各個人道德本質的觀點

本質:什麼是本質?本質不等於本源。發生混亂,馬克思: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本質是自由自在的活動。後來發現,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翻譯漏洞了幾點?人的關係對你的本質的制約。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人作為一種物種不同於其他物種的。人的本質就其現實性來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把本源上的問題當成了本質上的問題。德育原理常出現的問題,當我們強調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時候,社會現實要制約,發揮主動性,超越性,是對教育本質的討論。

德育的本質是處在一個什麼的存在狀態?道德以兩種形態存在,一、德性;我們性格特徵的一部分。二、道德在生活中的表現。德育行為,德育生活,德性生活。進而討論德性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歷史上有很多討論。人性,古代:性善,性惡的七種表達。歸納為兩種善和惡。西方,伊甸園裡面的故事。亞當墮落抓住了我們人性的某一個部分。德性:精神性和生物性統一,綜合。修德:德性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一個人如果動物性的多。俗氣。有的人修養高。因此我們說,生物人向精神人的過度的角色。人有兩種生活,基本生活需要滿足以後,就會更高的追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觀點。人要活著,而且要有意義的生活。德性生活:1既不是單純的物質生活,2也不是單純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一。有的人偏向物質生活,有的人偏向精神生活。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和別人不一樣。一個問題?德性是綜合,中介?德育是幫助人綜合,還是中介哪?在檀傳寶看來:如果問人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精神性。這種精神性是本質離不開生物性,離不開生物性的本意。人的生活與動物的生活區別在哪?人的德性生活離不開人的生物性。中介告訴我們,人的本質就是精神生活。道德教育功能:1讓人更豐富,讓人生活的更愉快。良好的人際關係。2平衡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古代,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道德教育根本的就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生活的意義。

1.有的人:個人和社會的關係方面來討論。要麼就是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從個人到社會人的。

2.還有一種存在主義的德育本質觀。存在主義非常重要的命題,薩特:存在先於本質。意思:先存在,然後存在追究一個屬性,本質人就是產生了。一個中學生,認知的學習,想考大學。存在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個能動的東西。教育的本質是一個不斷的形成之間。

3.德育與美育,體育比較,所謂德育就是使學生對德育責任能知又能行。缺點:不能與社會和個人的關係相比較。這種討論坐而論道沒有意義,應該具體的講。德育的目標與智育有什麼不同。

總之,對德育本質有一個全面的理解,不同的本質對德育不同的理解,了解不同的方面,德育踐行。

二、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與德育的本質

道德在生活中有兩種存在狀態:一是表現為道德主體的品質,稱之為「德性」;二是表現為道德主體的行為,稱之為「德行」。(或稱之為道德生活、道德實踐、德性生活)。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問題因此就是道德在人性、德行在生活中的存在問題。

關於人性,在中國古代就有性善、性惡、性無善無惡、性有善有惡、性三品說等不同的解釋,矛盾的焦點在於對善與惡兩個端點的認識上。

西方人則有另一種解釋「人是半人半獸的動物」(即神性與獸性的統一)。

德性即具體人的具體人性,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水平:這個人的人格中多大程度上賦有人的精神含量,他多大程度上領會了人之為人的精神本質,多大程度上通過物質需求的滿足而實現其價值目標。因而,德性既可以理解為人的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綜合,又可理解為基於生物性求索精神人格的中介環節。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實存的精神性。

所以,有三種人性存在:

與動物性相聯繫的人的自然屬性(本原性的人性)

與獸性相聯繫的人性(本質性的人性)

現實存在的人的綜合屬性(現實性人性)

人性表現於人的生活。人性中既有生物性和精神性的雙重性質,人的生活亦可分為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意義生活)。人追求物慾的滿足,但又不甘於物欲的滿足;人不僅要活著,而且要有意義地活著;活得有質量。人為活著而生活,同時人更為有質量或更有價值的生存而活著正反映了人類及其生活的本質,因此,人的生活也是二重的,即物質生活和意義生活的二重性。物質生活和意義生活彼此內在地對立統一,即「德性」生活。人的「德性」生活也因其物質生活和意義生活的含量不同而水平不一。由此可見,德性生活實際上是物質生活、意義生活的綜合,也可以說是由物質生活到意義生活的中介環節。

人性中的動物性不足以使人區別於動物,而精神性使人從動物中超越出來成為真正的「萬物之靈」,因而精神性或神性更本質地表達了人性。物質生活是德性生活的基礎,但人的生活的本質不是物質生活,人的物質生活總是服從於一定的生活目的(或意義)。

關於人性與道德生活、道德教育本質可以做這樣的概括:人性固然是生物性與精神性的統一,但人的本質卻是對於生命質量或生活意義等精神性的企求。道德生活與道德教育有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本質或本質功能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對於人的生活意義的求索和生存質量的提升。

三、對德育本質的解釋及其意義

關於德育本質的討論一直是中外德育理論談論的焦點之一。每一位德育理論家或教育家都有自己的觀點。

一種是從社會與個人的關係角度討論德育的本質。即道德教育的本質是使個人完成道德上的社會化。

一種是從本質的形成的角度討論德育的本質,認為本質是在實踐中通過活動不斷形成的,道德的本質是在不斷形成中的、需要有所構想的。

第二節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功能的概念及其認識

正確地理解德育功能有助於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也有助於理解德育概念本身。(1、怎麼理解德育功能?2、德育功能的意義?兩種錯誤:1、德育功能就是德育錯誤,你想要德育幹什麼?德育就能幹什麼?生活中的德育到底發生了哪些效果?表面看很好道理,其實都是錯誤。任何事物都有獨特的結構,都客觀上一定的功能。顯然不能說,可能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德育不能100%發揮出來,什麼教育也不可能100%發揮他們的功能。德育原理原來有什麼功能就是稱為本能。為什麼要了解德育的功能?意義:實踐的分析和理論分析.)

德育目的——想要德育幹什麼

德育功能——德育(本來)能夠幹些什麼

德育效果——德育實際上幹了什麼

(具體解釋以上三者的關係)

德育功能與德育目標、德育效果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所以樹立正確的德育功能觀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首先,正確的德育功能觀有助於德育目標的確定。過高則力不從心,過低則潛力挖掘不夠。(正確認識德育功能由什麼意義:1、有利於確定合適的德育目標。怎麼確定德育的任務?哪些因素影響我們確定德育的任務。一對德育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是什麼、我想要德育培養四有新人。二、確定一個任務不能根據自己主觀的願望。定任務不能根據我們的願望,要考慮學校實踐的功能。正確認識德育功能)

其次,正確的德育功能觀有助於適度、適當的德育評價的形成。

「想要德育幹什麼」和「德育能夠幹些什麼」是有區別的。在中國,人們對德育抱有過高的期望,人們總是用「應是」的眼光來看待德育,常以「神話」的眼光看待德育現實,於是對德育的評價多為「實效太低」。需要我們用「實是」的眼光看待德育,理解和支持學校德育。

(樂觀主義者,悲觀主義者評價一個問題是不一樣的。中國的教育評價是萬能論,與無能論。萬能論有點成績,神話德育。無能論,如何正確的評價孩子那?關鍵看孩子原來的基礎是什麼?如果在原來的基礎上,有進步就應該積極評價。萬能論與無能論都是對德育有傷害的。需要正確和客觀的評價。)

3合適的德育實踐。有的時候德育被賦予太多的東西,德育和其他事物一樣。德育活動的展板:萬能展板。歷史證明,我們只有正確的認識德育功能,才能發揮德育的作用。

最後,正確的德育功能關有助於適當適度的德育實踐。只有正確的德育功能觀才能使德育工作者做他該做而且能做的事情,既不盲目譖越,又不妄自菲薄。實際影響如下:

時間

德育功能觀

德育實踐

評價

昨天

單一(政治)功能觀

簡單的政治宣傳

政治功利主義、非德育

今天

多元(虛妄)功能觀

無所適從和遵從慣性(經濟、文化、環境、導向、心理平衡功能)

功能觀的無度、無序,泛德育

明天

現實(本來)功能觀

紮實的德育實踐

功能觀的適度、分層與中介,落實的德育

(具體解釋以上表格內容)

二、德育的主要功能

(一)德育的社會性功能

什麼是德育的社會性功能?德育的社會性功能指的是學校德育能夠在何種程度上對社會發揮何種性質的作用。主要是指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神態環境等發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等。

(德育的負功能,德育不一定都是正面的功能?有的時候德育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有的社會德育不一定與社會相符的。當一個社會到了沒落的時候,德育科研排斥社會發展,反社會的。)

古代中國是一個特別重視道德教化的國度,人們較早地關注了德育的社會性功能。但在理解上往往片面、直接,缺乏中間環節的說明。對這一功能的認識必須注意:(修身目的:齊家、治國、平天下。)

1、必須樹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觀(解釋)(全面理解,德育的社會功能很多(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中國德育比較政治化,第二每個一項社會功能由很多因素。培養的孩子創新,不能讓孩子老是守城。)德育不能。

2、要充分注意德育社會性功能實現的間接性(一、培養合格的人才,發揮社會功能。二、政治經濟功能是通過文化功能來發揮的。)

學校德育功能有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直接功能和間接功能之分。社會性功能實現的首要的中介環節在於學校德育通過系統本身影響、塑造好德育對象的品德或道德人格,學校主要通過德才兼備的「產品」去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

3、文化功能是學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學校德育本身是文化的因子,學校德育的核心功能在於傳播倫理文化,使德育對象完成倫理、政治方面的社會化,同時,使之具有倫理、政治方面的創生能力。學校德育的政治、經濟、生態諸功能均賴其文化功能的實現而實現。

4、「適應性」功能問題

在我國,關於德育的「適應」問題談的很多,但依然擺脫不了不能適應現實的種種詰難。

首先,適應不是一對一的尾隨,應是對社會現實繼往的回顧、對未來的前瞻、並據此對當前現實的合乎實際的分析判斷三者先相統一的結果。任何取消一端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其次,學校德育對於社會現實的「適應」還有一個適應「誰」的需要的問題。學校德育起碼要四種現實需要:一是適應作為類的一員的人的共同需要;二是適應特定社會發展的需要;三是適應個體發展的需要;四是適應與學校其他平行子系統協同的需要。

(二)德育的個體性功能

德育的個體性功能是指德育對德育對象個體發展所能夠產生的實際影響。個體性功能的實現不能脫離社會性功能去空談,社會性功能也需要以個體性功能為實現的中介。(孩子接受教育就是獲得未來生活的能力。當教育對象不是一個合格的推向社會,就不能發揮它的功能。)

馬克思:人要生存、發展、享用需要等。

1、德育的個體生存功能:德——得

道德觀念、原則、規範看起來似乎是約束個體的異己的東西,然而它卻能夠使個體在社會性的生活中生存下去,同時也由於具有充分的社會性,個體才能秉承社會給予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生存下去,完成人生任務。(人際規則,道德規則,原始人和現代人是不一樣的。現代社會用死刑來懲罰最不講道德的人。)隨意,從人類學的角度看,倫理規範乃是人為自己立法,是內在而非外在的東西。「德福一致」的原則,道德有利於個體的生存及其質量提高的。(極端自私而不知道自己是自私的人,說自己孤獨,難過。道德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關係不好:這樣的人很孤獨,完全不懂道德生活法則來調節的。我們能活,但是生活質量很低的。幫助一個個體活下來,而且有意義生活。)

2、德育的個體發展功能:靜——動

(人能接受道德教育是可能,智力在家和社會都會長。現代的學校教育和學校德育,特點:專業性。學校的德育是可能的,收音機和發射台的關係比喻,學校的活動安排是科學的。)

主要是指對個體品德結構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對個體人格的促進功能。應注意兩個問題:必須充分尊重道德學習個體的主體性;二是通過必要的規範學習和價值學習已形成社會理性。(有才無德是壞才、有德無才是庸才,德才兼備是人才)(人沒有道德就像鳥兒失去了一翼,騰飛不起來)

3、德育的個體享用功能:苦——樂(魯潔教授提出,)

道德可以使個體實現某種精神上的需要,感到做奉獻是一種人生幸福,是個體人生價值的提升,從中體驗到滿足、快樂,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是德育功能的最高境界和本質體現。(幫助別人——樂於助人——助人為樂)

1、德育內容:道德教育規則,就是一些約束,應然的要求,但是另一個方面是一個智慧的認識。孔子:恭敬之外,講究分寸,都會導致恥辱。人際關係的處理「禮」怎樣呈現德育教育的內容,道德教育效果較好。

2、德育過程:很多德育工作者,節奏,重點,學生,你去上他的課就像成功的音樂會,成功音樂家中是享受的。

從德育內容,德育過程都不是發揮了德育的享用性功能。德育審美化,現實中實現享用的功能不大,但是事實上打動我們的東西都是實現我們享用的。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1、德育的價值教育屬性

赫爾巴特指出:沒有無教育的教學。「教學」是對知識的傳授,「教育」則是對價值的引導。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實現實質上是整個教育活動精神本質的實現。(1.在這裡的教育等同於德育,台灣德育專家陳百強:什麼是教育?老偷訓練小偷。教育是教人做好人的活動。所以教育活動有價值性。我們說假定,德育如果從廣義上,離不開教育;德育從狹義上講,思想品德課。2.德育對體育,美育,智育的作用具有積極的作用。德育對任何一個健康的活動都有推動作用。)

2、德育對智育、體育、美育等的促進作用

一是動機作用;二是方向的作用;三是習慣和方法上的支持。

學生的學習動機好,對於任何活動都比較好,動機是有水平的。(1、孩子為玩具而學,有限的;相反,比較好的學生品學兼優的學生,都是有好的學習動機,孩子懂事了,為了父母而學;學習動機為了證明自己,推動社會的發展。所以成就偉大貢獻的,都有健康的動機。司馬遷40年,馬克思17年。2、方向功能,孩子學科學技術,過去學習武功,師傅了解學生的武德,核武器,克隆技術,怎麼使用。沒有健康的德育,智育,美育健康的發展。3、杜威:我們稱之為學習方法,很多東西大多歸為品德有關:比如數學考試,有的學生有能力獲得100分,但是有的孩子浮躁,有的孩子我要得不100分,這個班就沒有人得100分,結果得了98分。特別驕傲,特別狂就做不好一些事的。德育不會影響智育、體育、美育。而且會促進。)

落實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必須注意:

(1)德育系統本身教育功能發揮的自覺意識的確立

教育工作者必須以健全人格的塑造為己任,正人先正己。

(2)其次,打破教育與教學、「人師」與「經師」的阻隔,使教育與其它各育的關係復歸其統一的原本。(不能老是抓生學率而忽視了德育。數學的簡潔之美,圖像之美。德育活動貫穿在教育活動之中。)

由於沒有無教育的教學,也就沒有無德育的教育,沒有不是德育教師的教學人員。應當使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發揮滲透到每一個教學活動的環節之中,要實現這一目標,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一是提高教師的人師品質,二是實現「經學」與「人學」的統一。(如何面對經師易遭,人師難逢)。

理論的思考絕對有現實性的。把理論的學習和思考道德現實的工作和實踐中去。

思考與練習

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與道德教育的本質?

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對德育功能的正確理解有什麼意義?

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會性功能、個體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怎樣理解德育的個體享用性功能。

5、如何理解德育的「適應性」與「超越性」的關係?

課外自學與訓練方案

1、閱讀魯潔教授發表在《教育研究》上的兩篇文章「論教育之適應與超越」和「論德育的個體享用性功能」,結合本章所講內容,仔細領會。

2、結合你所耳聞目睹的學校德育實際,談談對德育功能認識不足的危害性,從而思考如何更好地確定德育功能與德育目標的關係。

3、討論德育的個體性功能,思考道德品質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意義。

3、討論,在當前教育制度下,如何打破教育與教學、「經師」與「人師」的阻隔?


推薦閱讀:

TAG:本質 | 德育 | 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