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日兩國發生的改革運動到底孰強孰弱?

編語:在19世紀中後葉時期,世界上有兩個國家幾乎前後腳都發生了影響其國家未來發展走向的改革運動,一個是在當時中國大清王朝即公元1861年~公元1894年的洋務運動,也叫做自救運動;另一個則是在當時日本明治天皇登基時(即公元1867年2月)發生的因倒幕運動(算是改革派也可以認為是維新派對將軍幕府的對抗)後進而針對日本其國內而發生的全面改革,歷史上稱之為「明治維新」。從而之後數十年內使日本從封建制國家成功過渡到君主立憲制度下的資本主義社會國家。而中國的洋務運動雖然一定程度上使國家的經濟制度,軍事改革上有所發展。且看小編分析來判斷這場「無硝煙」的戰爭是兔子家勝利還是日本雞舍的勝利。

咱們先來簡單介紹下中國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大致方面來評斷哪個改革更符合其國家的發展利益:

機械廠

洋務運動背景:從公元1861年(即咸豐十年)~公元1894年為(即光緒二十年)採取的「以夷制夷,中體西用」的策略而發展的由清朝核心統治者改革的自救運動。這裡小編想提及一點,雖是屬於國家自救的範疇,改革了從軍事,文化,教育,經濟上的各項措置也有所成效,可是實際上不僅小編我想大家也都弄清楚這也只是清王朝為了維護其統治下的大清帝國而實行的自保策略。從根本上並沒使中國真正富足起來,只不過延緩了這個腐敗王朝滅亡的時間而已。

1.軍事方面:建立近代軍事工業的基礎,改革軍隊的裝備和訓練方式;建立新式的軍事學校;推進了國家的近代歷史上的海防事業和對外的抵抗力,後來發生的甲午海戰雖然中國戰敗,但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軍事化戰爭的完整範例,就客觀而言對未來的中國有著巨大的歷史影響。

2.經濟方面:因為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在「自強」口號下興辦軍事工業基礎之後,洋務派又在「富國」口號下開始興辦民用企業,著重點在於採礦、冶煉、航運、鐵路等一系列配合軍事工業的項目。在洋務派(即恭親王奕訢等改革派)的倡導下,許多達官顯貴以興辦洋務為榮,從而深深的動搖了從商鞅變法開始的,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重農輕商」的概念,進而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強,同時也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歷史意義。

3.文化方面:引進西方式的教育方法,派遣留學生。創辦以翻譯,兵器,工程,醫務和通訊等學科學術的新型人才,在整個洋務運動時期在全國共計創辦了24所不同規模的新式學堂,所以從客觀上又是沉重打擊了封建制度下的科舉制度。

洋務派代表

4.人為方面:雖然洋務運動是清朝統治階層採取的為維護統治而採取的改革措施,但終其因為國家實際的決定權不在恭親王和當時年輕且施政經驗不足的光緒帝手中,而在以慈禧皇太后為首的保守頑固的「腦袋派」手上,可以說洋務運動從本質上是一場失敗的改革運動但也為後來民國提供了寶貴的建設和施政經驗,至少民國前十年里是如此的。

明治維新代表人物

明治維新背景: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面臨著內憂外患,備受屈辱,為了國家的富強,倒幕運動和戊辰戰爭相繼爆發,才致使有了後來的明治維新;所以說這比較清朝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而發生的洋務運動相比,正式因為日本國內的階級鬥爭為導火索才引發了明治天皇登基後的明治維新,從一定程度上客觀而論都是為了爭奪權力而爆發的。

1.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皇室血脈稱為「皇族」,貴族稱為「華族」,門客,幕僚稱為「士族」,其他階層則統稱為「平民」;雖然這樣是形式上看似平等,實際上是為社會劃分了階級。

2.文化教育方面:採用完全的歐美教育制度,開設新學堂,施行小學義務教育,發展中等和高等教育。全國各地建立許多小,中,大學,而明治維新中的倒幕派(即武士集團)則在課本上開始灌輸軍國主義也就是武士道思想。這也是日本侵華時期我們所熟知的日軍武士道精神的源頭所在。

3.軍事方面:建立服役制度;成年男子必須服役2~3年,用德國的訓練方式訓練日本陸軍,用英國的訓練方式訓練日本海軍,加之武士道思想的灌輸,便使日本在公元1873年的可作戰部隊規模達40多萬之眾,從而提高了日本的國防力量。

4.經濟方面:向西方學習徹底的「西方化」,與西方貿易採取同文化語言的交流。在借鑒一些洋務運動中對日本有利的方面加以統一規劃和管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洋務運動中的不利因素,使貿易自由化,平等化,讓日本從朝貢貿易成功轉換為自由貿易制度。並在之後二十多年中成功使日本的封建社會轉型為近代資本主義社會。

5.人為方面:這裡除了要點明日本的那些武士集團還有幾個對日本近代的明治維新改革有重要推動作用的三個人,日本歷史上稱之為:「三傑」;這裡小編就不多說了,因為太長了。其實這也是三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代表,日本天皇代表,武士集團代表即軍人代表。也正是這三方勢力的通力合作才成功倒幕進而使明治維新順利進行。但也為日本侵華戰爭拉開了歷史帷幕。

總結:首先在日本的改革派(即明治維新的維新派)中大部分人的思想以及君主立憲制度的建立並不是全都由西方來主導的,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受了明代王明陽(公元1472年~公元1528年)心學影響,因為心學是王明陽為了實踐宋代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論而摸索發展出來的,簡單說就是學習事物中的知識一定要知道其原理方可而為的思想;而心學就是在這樣的思想上發展出的更為成熟的學說。正是這個學說在日本的逐漸傳播也成為了後來明治維新的主導思想。

其次,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都其實同樣改革的並不徹底,都留下了許多隱患。而其中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使日本迅速成為強國,最重要的就是當時統治日本的幕府政權面臨社會的矛盾重重以及國外勢力的入侵,早已經遭到各個階層的嚴重不滿上到天皇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幕府便已然稱為眾矢之的了。而相反清朝則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清朝的「小命兒」。而且當時中國的封建統治階級和帝國主義時常勾結,這股勢力很強大也就註定了想要像日本那樣從上至下而言的徹底改革並不可能做到。

最後就是英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他們在選擇與清朝做生意賺取中國大量財富的同時也不希望中國迅速成為強國;因為當時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在當時的帝國主義國家眼中就是砧板上的肉,即使喝一口湯也能帶來巨大的財富,所以他們不可能任由中國變強,而日本相對而言,無論從潛力和發展程度規模上看都不會對帝國主義國家構成相對大的威脅,所以才成功避免日本不被帝國主義瓜分,畢竟瞎子都知道哪邊的肉更適合他們的胃口。加之,當時日本的政權已經在維新派為代表的手中;而相反中國,不管是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這些改革派都不曾掌握國家的實際政權。所以,小編不是說難聽話而是就事實客觀方面以及當時的歷史角度看,這場中日兩國的改革運動孰強孰弱便已知分曉。雖然這些歷史已陳過去,但是現今的中國已然不是百年前的那個中國,而現在的日本也不是當初那個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日本了。歷史的走向最後的贏家還是要看誰手裡掌握著最大的權柄和實力。一時的強盛不代表著時代會因它改變的。


推薦閱讀:

TAG:運動 | 改革 | 中日 | 世紀 | 19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