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入考評倒逼學校德育創新

  中小學[微博]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時期。關於社會實踐,學校有必要需要從高站位的理論視角進行課程規劃。國外的先進經驗值得借鑒,如美國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被細分為社會服務、社會考察、社會公益等多種類型,學生可根據自身喜好進行自主選擇。這種多樣化的選擇在我國並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不少學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還停留在粗放層面,甚至落入「走馬觀花」的形式主義誤區。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實踐活動的需求各有不同。社會實踐有必要課程化,在課程內容、時間安排、校外專家等支持方面得到系統規劃。例如,在北京市京源學校,社會實踐成為了學生必修的「第三學期」課程,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參與3次實踐活動。通過與中科院、博物館、企業單位的深度合作,學校汲取校外專家的力量,為學生提供了「菜單式課程」。這種將社會實踐與基礎學科並重而行的做法,正是一種有益的借鑒。

  除了學校的努力之外,教育行政部門更要拿出魄力為社會實踐順利開展「保駕護航」。前幾日,海南一小學春遊安全事件發生後,不少教育管理者成了驚弓之鳥。陝西教育廳發出通知,明確規定組織中學生外出原則上不得出省,組織小學生外出原則上不得出市。其實,在此次教育部發布的文件中,特別指明「要組織學生定期開展參觀體驗、專題調查、研學旅行、紅色旅遊等活動」。這意味著開展實踐活動,學生不可能待在校園的「籠子」裡面做文章,需要走向廣闊天地,讓大自然、大社會成為學生的大課堂。若是管理者一味以安全為由的「懶政思維」關上學生外出的大門,豈不是讓社會實踐考評「因噎廢食」?正如教育部下發的緊急通知中要求,作為行政部門應該加強的是審批把關,積極排查車輛、線路及駕駛人員的隱患問題,而非設卡取締。

  澳大利亞教育研究者曾提出「無邊界的教育」,鼓勵學生跳出時間、空間限制,突破學科界限,培養創造性思維。將社會實踐納入學生綜合素質實踐,正是給予學生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此項政策發布之後,學校更要謀劃如何從課程設置入手,融入德育創新,為孩子打造出多姿多彩的校外課堂。


推薦閱讀:

TAG:社會 | 創新 | 學校 | 實踐 | 德育 | 社會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