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石峁遺址發掘意義超兵馬俑

2013-10-16 11:01來源: 西部網核心提示:神木縣文體局工作人員劉妮介紹說,「黃帝部族很可能就在這裡生活。石峁遺址的發掘意義超過兵馬俑發掘的意義,可與瑪雅古城、埃及法老王金字塔相媲美。」

石峁遺址,少女頭骨被用石膏封存保護了起來。

西部網訊(記者 王帥 魏永賢 馬廣浩)一座4000年的城池,在沉睡了幾十個世紀之後被考古發現,從出土之日起,神木石峁遺址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10月10日,西部網記者來到高票入選「2012年世界年度十大重要田野考古發現」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4000年前的石砌城址令人震撼。

神木縣文體局工作人員劉妮介紹說,「黃帝部族很可能就在這裡生活。石峁遺址的發掘意義超過兵馬俑發掘的意義,可與瑪雅古城、埃及法老王金字塔相媲美。」

4000塊石峁古玉流落海外

1929年,一名德國學者在當時的北平,從一些陝北農民的手中收購了一些古玉。這名德國學者發現這些古玉十分獨特,並且年代久遠。陝北石峁由此吸引了世界的關注。

劉妮告訴記者,近幾十年間,陸陸續續有約4000多塊石峁遺址的古玉流落到國外,被數千個外國博物館收藏。「這每一塊石峁遺址古玉都成為了該收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3-10/15/content_10180158.htm

石峁玉器世界聞名,但是一直沒有「正名」,是因為沒有在考古發掘上發現過石峁玉器,缺乏關鍵依據。

1976年,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在山西進行考察,從山西民間聽到關於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於是專門到石峁考察,此後先後有來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隊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石峁遺址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

劉妮說,隨著發掘工作的推進,不斷在石砌牆壁散落的石塊中發現古玉,大量的古玉散落在石堆中。最有可能的是,這些古玉本來被鑲嵌在牆壁的石頭縫隙,以顯示這座「王城」的尊貴地位。

4000年前古人就用石灰製作坑面

這些價值連城的古玉,相比石峁遺址發掘的歷史價值與學術意義,又顯得微不足道。

石峁遺址位於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洞川溝附近的山樑上,地處黃河支流禿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溝交匯處。

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內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內城面積210餘萬平方米,外城面積190餘萬平方米。城牆越溝現象將石峁城址基本閉合,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空間。

沿著石峁遺址特製的木板步道,劉妮帶領我們參觀了石峁遺址的東城門、角樓、馬面和石灰塗面的坑鋪。

「石峁遺址填補了我國沒有石砌城址的空缺。」據劉妮介紹,挖掘出的東城門保持了基本完整的建築形態,城門兩側石砌城牆上方對稱的位置還有兩根粗壯的圓木。「城門兩側石牆上的這兩根木頭,原本是一根,橫在城門上方,形成城門的同時,起到加固和承重的作用。」

在遺址的一段牆面上,能看到有白色的塗層。劉妮講解說,這白色的塗層就是石灰,這說明4000多年前就已開始用石灰處理建築。


推薦閱讀:

TAG:意義 | 兵馬俑 | 遺址 | 神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