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溯源

清明掃墓之俗,民間頗以之為重。添的是土,燒的是紙,獻的是心,以此表示對先人的緬懷,應該說是善舉,是中國人傳統美德的體現。追尋歷史,此俗是在唐宋之後逐漸形成的。因為上古不葬,所謂「不封不樹,葬之中野」,無墓可掃。商周時代老百姓「墓而不墳」,只埋葬而不立墳,自然也無墳可添。漢代皇室雖建立了陵園,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但在民間沒有普及,時間也不一定就在清明。唐政府對清明掃墓發了官方文書,《舊唐書》中寫得清楚,從此才在全國形成定例了。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中著意刻畫了此日的凄涼悲傷景象:「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舂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代掃墓活動更為隆重,法定掃墓3日,官府還要放假,據《帝京景物略》《五雜俎》中對明代北京、山東人「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植,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哭聲相望,至不忍聞」的記載,使清明掃墓隆重、肅穆、凄悲之象躍然紙上,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墳是墓的標誌,墓地還要種樹,此始於春秋貴族階層。《白虎通》中「天子墳高八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的話可證。

事由人辦,俗由人起,樹立新俗,當為時尚。一些地區對暫時沒有條件實行火化的,採取栽紀念林的方法也不失為一種過渡之策。辟一塊凈土,下葬死者,上植松柏,樹上寫名,子孫保活,還真是一舉多益的好方法。一些城市埋葬骨灰,栽紀念樹的方法,也有相同的意義。

清明掃墓大量舉火焚紙,造成的空氣污染和引發的森林火災,有人提出用開座談會、舉行宣誓活動、獻花、植樹等健康內容替代添墳、燒紙等形式,逐漸形成既符合中國的傳統,又符合時代要求的名同實異的清明新俗,減少霧霾,雙贏利民,豈不好哉!

推薦閱讀:

TAG:清明 | 掃墓 | 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