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版本比較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在其流傳過程中,不斷有後人增刪、意改,而在其傳抄刊印過程中又有錯置等情況發生,從而形成了老子《道德經》一書極其複雜的版本問題。版本選擇與校注是研讀《道德經》的前提。從事《道德經》學術研究的人,對其有特殊領悟的讀者,都關心版本問題。版本問題可以說是《道德經》獨有的現象,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經考古學家認證,郭店楚墓比馬王堆漢墓早100多年,即竹簡書比帛書早100多年。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所刻《道德經》石幢等。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帛書甲乙本,及其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之前,流行版本中,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時期王弼注本最早,或者說其後的注本或校本都以河上公或王弼注本為根據。根據歷史記載的傳說,如:葛玄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序》專門記載了漢文帝向河上公求教的經過。葛玄(164-244)三國吳道士,字孝先,又稱葛天師。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代第五位皇帝,漢高祖中子。河上公與漢文帝同時代。王弼(226年-249年),字輔嗣,三國時代曹魏山陽郡(今山東濟寧、魚台、金鄉一帶)人,經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這樣河上公要比王弼早400多年,葛玄與王弼同時代。而司馬遷生活在前145或前135—前87,略晚於河上公。這說明,司馬遷應該能親眼看到完整版本的《道德經》。文字專家根據帛書的抄寫字體,從字體歷史演變作判斷,甲本字體介於篆書和隸書之間,應為漢高祖時期抄寫,乙本字體是隸書,應為漢文帝時期抄寫。甲本中的邦改為乙本中的國,也是上述結論的一個有力證據。在河上公之前,歷 史記載中沒有留下對《道德經》研究造詣高深的代表性人物,即使上溯到戰國時期,莊子是唯一與老子思想接近的諸子大家,但也沒有莊子註解整理過《道德經》的記載或流傳。綜合以上分析,《道德經》在漢初時有完整的版本,完整的版本應該是帛書版本,甲本要早於乙本。那麼,河上公和王弼不僅對《道德經》的帛書版本進行了註解,而且也包括按照他們的理解,進行了增刪和意改。董仲舒生於前179年,西漢思想家,儒學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王弼生於226年,晚於董仲舒405年,王弼所處時代,人們經歷了孔儒思想盛行時期的深刻影響,其思想多少也要受到影響。因此,他對《道德經》的註解、增刪或意改,也會留下孔儒思想的痕迹。河上公注本應該更遵守和符合《道德經》原本和原義。在郭店楚墓竹書和馬王堆漢墓帛書間隔的100多年裡,處於戰國末期、秦和漢初這個過渡時期,如果竹書是戰國末期完整本《道德經》,漢初的帛書也是當時完整本《道德經》,兩個版本的巨大差別是怎樣形成的,或者說是誰或哪些人完成了從竹書到帛書的改寫,豐富和完善了原本內容,還沒有人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論證。在此期間,沒有河上公和王弼這樣傑出人物的記載。由此可以認為,竹書是《道德經》完整本的節選,而不是當時流傳的完整本。將竹書和帛書進行對照,可以觀察漢字詞義的演變,也可能發現個別的意改。但是,用竹書否定帛書的接近於原本地位,證據不足,結論難以成立。由於帛書有很多殘缺,需要對其做出補足,才能恢復其全部原文。如果沒有考古新發現,通行版本應該是補足的主要根據,而不能任由後人憑臆想做出補足。只有將帛書和通行本對照互補,才有可能使得《道德經》接近於原本的真實面目。
推薦閱讀:

TAG:道德 | 比較 | 道德經 | 版本 | 版本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