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與社會建設-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與社會建設作者:陸學藝

一、當前中國社會的突出矛盾及其機構性分析

  當前中國的總體形勢,可以概括為:經濟高速發展,政治基本穩定,社會矛盾突顯,文化繁而未榮。而在紛繁複雜的矛盾中,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應當是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從理論上分析,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也就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不平衡、不協調。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兩個最基本的結構,兩者互為表裡,相互支撐,互為基礎。一般而言,經濟結構變動調整在前,帶動影響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結構調整了,也會促進經濟結構的完善和持續變化。所以,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必須協調,相輔相成。經濟結構不能孤軍獨進,社會結構可以稍稍後於經濟結構,但這種滯後有一個合理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阻礙經濟結構的持續變化。現階段中國的經濟結構,在經濟體制改革、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推動下,經濟結構已經達到了工業化社會中期階段的水平,但社會結構嚴重滯後於經濟結構,還是工業化社會的初級階段的水平。

  中國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社會結構同經濟結構一樣,是由若干個分結構組成的,主要包括人口結構、家庭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組織結構和社會階層結構等。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高速發展、經濟結構變化的推動下,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動。以就業結構為例:1978年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的就業狀況是,一產占 70.5%,二產佔17.3%,三產佔12.2%;2008年變化為一產占 39.6%,二產佔27.2%,三產佔33.2%。1978年我國的二、三產業職工人數只有11835萬人,2008年二、三產業有 46826萬人,30年共增加34991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166萬人。非農產業的勞力從 1997年開始,已經佔50.1%,超過了50%的臨界點,進入了工業化國家的就業結構。又如城鄉結構,1978年我國的城市化率為17.9%,2008年則為 45.7%,平均每年提高0.91個百分點。1978年,我國的城鎮人口有17245萬人,2008年達到60667萬人,30年增加了4.34億人,平均每年增加1447萬人。再如社會階層結構,已經從「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結構,轉變為由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科技專業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業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和失業半失業人員等十個階層構成的社會階層結構。

  這樣大的社會結構變動,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自周秦以來,中國一直是個農業國家,是個農業社會的結構。直到1978年,農民仍占 82.1%。真正發生這個大變局,轉變為工業國家社會結構的是這 30年。但因為我們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大發展、經濟結構大調整的時候,沒有適時抓好社會體制的改革,沒有適時抓好社會建設和社會結構的調整,因而與經濟結構的變化相比較,現在的社會結構是落後了。

  當前中國的社會結構滯後經濟結構約為15年

  據我們課題組的研究,當前的中國社會結構大約滯後經濟結構15年。

  有人會問,改革開放 30年,怎麼會滯後15年呢?這是因為早在1978年,社會結構已經比經濟結構落後了。還以就業結構、城鄉結構等為例,根據外國學者錢納里等人的研究,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就業結構中二、三產業的職工應該佔到總勞動力的80%以上,但2008年中國的二、三產業就業職工只佔總勞動力的 60.4%,差了20個百分點。過去30年,非農勞動力平均每年增加1.03個百分點,需要20年才能持平。以城市化為例,工業化中期階段,城市化率應該達到 60%以上,但 2008年中國城市化只有45.7%,差了 14.3個百分點。以過去30年城市化率每年增加0.91個百分點計算,需要15.7年才能達到。再以社會階層結構而言,工業化社會中期階段,中產階層應該達到40%以上。2008年中國只有23%。如以近來每年中產階層規模增加1個百分點計,要17年才能達到。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存在著嚴重的結構差,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不協調,是產生當今諸多經濟社會矛盾和問題,而且久解不決的結構性原因。

  二、中國進入社會建設的新階段

  進入新世紀以來,關於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日益突出,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官民關係、勞資關係等社會階層關係矛盾顯化,土地徵用、房屋拆遷、企事業改制等引發的社會不穩定問題增多,貪污腐敗等大案要案頻發,一些地方殺人、綁架等暴力犯罪增加,詐騙、搶劫、盜竊等刑事犯罪案件上升,特別是各種群體性事件居高不下,使得經濟社會穩定問題日益突出,近來又發生虐殺兒童、富士康民工跳樓事件。面對這些複雜多變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我們顯然不能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救火式辦法來解決,也顯然不能只用經濟的理論和方法來應對。

  中國的革命與建設是分階段推進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形勢變了,就要採取不同的戰略和策略。這是我們的基本經驗。新階段的任務,是要在繼續抓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進行社會體制的改革,重點進行社會建設,抓好社會管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四位一體中的社會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任務。

  社會事業建設

  過去我們一般把科研、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統一稱為社會事業,其實,從實踐看,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住房等民生事業建設,也應該是社會事業。社會事業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關係到每個家庭和個人的福祉和前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醫療、文化、社保等各項社會事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使城鄉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享受到了一定水平的公共服務。但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有些地區和有些部門把發展經濟強調到了唯一的地步,致使科、教、文、衛、體等的建設相對滯後了,出現了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住房難等問題。這也是社會矛盾增加的原因之一。要真正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從近年的實踐看,應該再加「業有所就」,並放在第一,這是民生之本,就像農民要有田種一樣,城鎮居民如果沒有就業,一切就無從談起。所以,各地正在推進解決零就業家庭的問題,是一項善舉。搞好社會事業,改善民生,就是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性任務。

  社會體制和社會規範

  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是社會體制合理和社會規範有序的社會。我國已經從農業、農村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城市社會,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整個社會體制就要相應變化,應該按照社會發展規律,建設好新的社會體制和社會規範,社會才能和諧有序進行。

  在社會體制方面,就當前來說,應該建設好中央和地方的體制、城市和鄉村的體制、勞動就業體制、收入分配體制、社會流動體制、社會各階層利益關係協調體制,等等。有學者提出要重建社會,形成國家、市場、社會三足鼎立的格局,是有道理的。建設新的社會體制,這是個大問題,需要從長計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當下現存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體制,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產,與現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很不相稱,必須首先破除,不能再猶豫不決。新的社會體制,就將在破除這些舊體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

  新社會新體制要有新的社會規範。中國的農業社會幾千年,農業文明很發達、完整,現在轉變為工業社會、城市社會,就應建設好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社會規範。例如應該建好保證新社會生產、生活有序進行的法律、法規,人人有遵法守規的習慣,要建設好適應新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當然,在原來的農業文明中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優秀傳統的規範,還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使之逐漸融合到新的社會規範中,形成新的中華文明。

  社會管理和社會安全體制

  完善社會管理,保證社會正常有序,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要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這個決定符合客觀實際需要,各地區正在貫徹落實,效果是好的。從幾年來的實踐看,有兩個問題值得重視。一是要重視縣域社會的管理。中國有2000多個縣,縣城所在地的鎮,1980年代時,一般只有幾千人,多則幾萬人,多數是由城關鎮管理,既管農民,也管居民。現在的縣城都已發展起來了,少則幾萬人,多則幾十萬人,大馬路、大商場、樓堂館所都建立起來了,但基層組織、社區建設等還沒有跟上來,多數還是由城關鎮統管,基本上還是農村式的管理,由此引發了很多社會矛盾,社會治安狀況也不佳。這些城鎮總共有幾千萬、上億人口,還處於沒有相應有效的組織管理的局面,這種狀況亟需改善。要通過建立社區組織,完善基層社區管理網路,增強社會組織的服務功能,加強社會治安管理,使城鎮社會管理完善起來。

  二是在發達地區,因為有寬裕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他們把基層社區做大了,原來有的居委會是個自治組織,沒有脫產幹部。現在有不少城市的居委會(也叫社區),派去了十多人、幾十人的脫產幹部(多數是事業編製),使基層自治組織行政化。有人認為這是為了加強社會管理,很有必要,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社會建設反而把社會建小了,這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調整社會結構

  一個國家或地區,最主要和最基礎的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這兩個結構一定要協調,相輔相成。現在的任務是加快社會結構調整的步伐,構建與經濟結構相適應相協調的現代社會結構,改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社會結構的核心是社會階層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的標誌性指標是中等收入者階層的比重。2008年,我國的中等收入者階層的人數只佔總就業人員的23%,離現代化國家應有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階層結構還有很大距離。前面講過,即使達到工業化社會中期水平的社會階層結構也還差很多。由此也可看到,社會建設任務的繁重。

  三、關於推進社會建設的幾個問題

  如何抓好社會建設?現成的經驗就是要像抓經濟建設那樣抓社會建設。好在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功已為我們創造了進行社會建設的雄厚的物質基礎,有了進行社會建設的條件,而且經濟建設要持續發展,也要求通過社會建設提供科學、人才、智力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支撐,有著客觀的需求。所以,在當今中國,重點推進社會建設,就是抓住了解決矛盾的關鍵,其他許多矛盾也可得到較好的解決。

  關於進行社會建設,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重申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開展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點推進社會建設的研討。

  弄清楚什麼是社會建設,為什麼要進行社會建設,怎樣進行社會建設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在全黨、全國取得共識。

  科學發展一定是包含社會發展在內的全面協調的發展。當前,出現了經濟報喜社會報憂的局面。把經濟社會看作一對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已從經濟方面轉到社會方面,著力解決好社會建設方面的問題,就非常必要。

  據我們的調查,在相當多的經濟發展快的地區,社會矛盾和問題反而越多,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不高,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的呼聲很高。但是,從最近媒體透露的一些發達地區關於「十二五規劃」的信息看,長三角、珠三角的幾個縣市,人均 GDP已經超過 1萬美元,他們還在提今後要實現GDP「三年翻番」、「四年翻番」、「五年翻番」的目標,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建設方面的目標和任務則比較空泛,這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推進社會建設要有組織保證。

  60多年來,國家建設有一條基本經驗,凡是中央決定的戰略任務,都必須在組織上落實,要有組織、有幹部去貫徹執行才能實現。如果只停留在會議、文件上,那往往就會落空。計劃生育是天大的難事,但自上至下建立了計生委,堅持認真貫徹實行,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新農村建設已經進行了五年,會議開了,六個「一號文件」發下去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三農問題還是層出不窮,原因是多方面的,沒有在組織上落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社會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的一大建設,現在又成為亟待加強的領域,應該建立一個相應的機構,從組織上落實這個戰略任務。2007年北京市建立了社工委和社會建設辦公室,2009年上海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也很有成績。從這兩個市社工委的實踐看,他們遇到了困難和問題,最關鍵的是社會工委的功能定位問題。社工委是做對整個社會建設工作進行宏觀統籌協調的工作,還是就社會建設的某幾個方面進行具體的組織工作?現在他們在做的是後者。例如北京市社工委成立了社區建設處、社會組織處,而這兩方面的工作在民政部門都有相應的處室,業務就有了交叉,如何明確分工要由市委市政府協調。而要進行社會建設的宏觀統籌、規劃、協調,則更要由上級組織決定。

  社會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社會事業、社會組織、社會管理和社會安全等方面的工作,都已經有了相應的機構和部門在做。現在要緊的是整合這些社會工作的資源,協調組織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把這件大事辦好。所以,要像當年國家進行經濟建設,組建國家計劃委員會那樣,組建一個社會建設工作委員會。社會建設工作委員會的任務主要就是對整個社會建設進行宏觀協調統籌,規劃,組織,調控,使各項社會建設工作有序有效地進行。現在這些方面的很多工作,都是由發改委中的社會司承擔,而社會司只是發改委 35個司局中的一個,顯然不能勝任社會建設這個重大任務。這也就是為什麼講了多年要改變「經濟這條腿長,社會這條腿短」的狀況,而至今沒有改變的組織上的原因。把社會司的職能,連同現有的人員和資源從發改委划出來,組建社會建設工作委員會,主抓社會建設,發改委則主抓經濟建設,這是做好社會建設工作,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組織保證。建議選一個省或市或縣進行試點,以便取得經驗,再逐步推行。

  第三,社會建設要有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

  要進行大規模的社會建設,就應同經濟建設那樣,要有相應的人、財、物的資源投入。首先是人才和人力資源的投入。毋庸諱言,現在社會工作的隊伍還很弱很小,而且分散在各個領域,還沒有形成合力。應該按照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要求,組建好社會建設工作委員會,把社會工作各方面的人員組織起來,並在實踐中鍛煉提高、逐步擴大,發揮組織優勢,動員社會力量,形成千軍萬馬搞社會建設的陣勢。

  其次是進行社會建設要有相當的財力、物力投入。曾經有一段時間,一些地區和部門削減必要的社會建設的開支,把絕大部分的財力都投到經濟建設上,造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加大了對社會建設的投入,情況已有好轉。但因過去欠賬太多,經濟社會不平衡、不協調的格局還未改變;而且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有錢還是習慣於往經濟建設方面投。例如都說教育重要,但至今還未達到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經費要佔GDP4%的目標。應該真正加大對社會建設的投入,使民生事業、社會事業、公共服務方面的工作做得越來越好,惠及絕大多數的民眾,使他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就會大幅減少、社會成本就會大幅降低,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四,搞好社會建設,必須進行社會體制改革。

  總結新中國60多年來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前30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幾乎包攬了經濟事務,也包攬了社會事務,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形成了短缺經濟,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應有的改善。後30年實行改革開放,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放手發動群眾,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經濟事務管得少了,經濟建設卻取得巨大的成就。現在進行社會建設,要學習經濟建設的經驗,要進行社會體制改革,形成社會建設的動力機制,放手發動群眾,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力發展社會組織、社會團體、民間組織,社會事務交給社會去做,政府進行宏觀統籌和協調,社會建設也一定會取得成功。

  我國現行的這套社會體制,是在1950年代以後,在全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形成的,是計劃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是為計劃經濟體制服務的。(如戶籍制度、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等)

  這些年來,我們對於社會體制包括社會事業體制,也進行了改革,有些取得了成功,有些並不成功,有些則還沒有破題,整個社會體制還沒有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根本改變過來。所以現在的經濟社會運行中,兩種體制並行,產生了許多矛盾和問題,社會成本很高。實踐證明,現行的社會體制不改革,社會建設就不能順利進行。當然,進行社會體制改革,難度很大,會觸及某些人、某些群體和某些既得利益,阻力會很大。這實際又是一場革命。需要審時度勢、果斷決策、科學策劃、周密安排、逐步推行。但社會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也一定會成功的。

  第五,兩點具體建議。

  (一)建議把社會建設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四位一體排序中的第四,改排為第二。這是因為按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實踐運行的邏輯排序,經濟建設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就應該重點進行社會建設,然後是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其二,這個總體布局最早是1940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的,他那時的排序是:政治、經濟、文化。新中國建立以後的文件提法改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一直沿用到十六大的政治報告。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變動順序,有例在先。其三,現階段,我們要重點進行社會建設,提高社會建設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有利於調動全國廣大幹部和群眾參加社會建設的積極性,把社會建設這件大事辦好。

  (二)建議召開一次社會建設工作會議,就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步驟方法進行一次研討,作出相應的決定。目前正在制定第十二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應該把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納入到規劃中去。

  1993年以後,每年年底召開一次經濟工作會議,實踐證明,這是一種很好、很有實效的會議形式和工作方法。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社會建設的任務突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的要求更加迫切了。所以每年在經濟工作會議前後召開一次社會建設工作會議就很有必要。當然,這兩個會,也可以合併召開,更名為經濟、社會工作會議。這對於加快社會建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都是很有意義的。


推薦閱讀:

TAG:社會 | 中國 | 中國社會 | 當代中國 | 社會結構 | 選舉 | 建設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