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對藝術的影響(下)

巴赫

(18世紀德國作曲家、魏瑪公國宮廷樂長)

巴赫(又譯「巴哈」)是德國巴洛克時代最偉大的音樂家,也是最後一位把為教堂創作音樂視為最大關懷的偉大天才。許多音樂評論家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他的才華無人可超越。他創作的作品被稱為音樂的里程碑,他被譽為「近代西洋音樂之父」、「音樂之父」、「音樂始祖」和「教會音樂守護聖者」。每一種音樂形式經過他的手,就會變得完美無缺。他的首創《賦格曲》——於是就出現了「對位」音樂——成為今日的「古典音樂」的根基;以此為基礎,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甚至交響樂曲都得以發展。他的教學筆記和小提琴手冊成為音樂理論和實用的基本教材。他是把具有500年歷史的對位法藝術推向頂峰的音樂家。大約在18世紀三十年代,人們更發現了他作品的魅力。先是莫差特,接著是貝多芬,都在晚年對對位法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門德爾松、肖邦、舒曼和李斯特都紛紛謄寫他的作品。到20世紀,人們對他的作品更是推崇有加。他的聲樂以基督教內容為主,他對基督教音樂有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多種多樣,主要是為教會寫的讚美歌、受難曲等。

「凡有虔誠音樂的地方,總有慈愛的神顯現。」是巴赫在他的聖經《歷代志下》5章11-14節寫的批註。他的一生可說充分享受了神同在的喜樂。身為基督徒音樂家,他幾乎每天在教會工作,練琴、作曲,沐浴在神的恩典中。他受到馬丁路德的神學觀和音樂觀的深刻影響,說:「音樂的惟一目標,就是為了神的榮耀,為了更新和重建人類的心靈。」他的音樂作品不但精深博大,更是浩瀚無比。他殷勤侍奉,就像神總是在他的雙肩上指揮著他。當他為了每周的禮拜作曲時,總會在首頁寫上兩個拉丁文大寫簡字「J.J.」即「Jesu Juva」,意思是「耶穌,幫助我」,而在完成了的手稿的末頁,再寫上三個拉丁文大寫簡字「S.D.G.」即「Soli Deo Gloria」,意思是「只為神的榮耀」。他非常肯定神總是與他同在,引導他的事工。因此他的作品實在很難有聖與俗之分。例如,在他的《小小風琴教本》上,他寫道:「願一切為人類所寫作的,將讚美獨歸真神」;在他的《小小鍵盤教本》上,寫著拉丁文大寫簡字「I.N.J」即「In Nomine Jesu」,意思是「奉靠耶穌的尊名」。讓我們試著去享受他的偉大作品,並多方探索他的心靈世界,也試著與他一樣「享受神同在的喜樂」。他告訴學生,如不把才華獻給基督,決不能成為偉大的音樂家;根據他的說法,音樂就是一種敬拜行為。

巴赫對教會音樂的貢獻有,創作了五首彌撒曲,七首經文歌;還創作了五年內每周禮儀所用的康塔塔(大型聲樂套曲,包括獨唱、重唱、合唱的聲樂套曲,常以聖經故事為題材)共500首;又創作了大量的管風琴曲,其中有144首聖詠調。其中代表作《B小調彌撒曲》被認為是同類音樂中最深刻、最壯觀、最傑出的範例之一,包括《天父矜憐頌》、《榮耀經》、《信經》、《至聖經》和《羔羊經》五個部分,共24首分曲,其中滲透著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道主義思想。他的代表作還有扣人心弦的《耶穌受難曲》,其中包括《馬太受難曲》、《馬可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三部分,這是他受最後晚餐的感動而譜寫的。1722年他出版了《調到平均律的鍵盤》第一冊,將音階標準化,成為西方音樂的轉折點。他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他藝術創作的頂峰,被譽為「音樂上的聖經」。他的創作飽含著誠摯的信仰,述說耶穌的死、復活、升天、再來的意義。他在音樂上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德國人引以為榮。他對其他音樂家的影響太大了,貝多芬曾仔細深入研究他的所有作品,並深受其影響,著名音樂家海頓、門德爾松、莫差特、肖邦、勃拉姆斯等等都受他極大影響。儘管他的影響力很大,但他的作品竟有一個世紀沒有人彈奏,直到門德爾松於1829年在德國柏林演奏他的《馬太受難曲》,他的作品才開始流行全世界。他的次子也是作曲家,是近代奏鳴曲的奠基者,對海頓和貝多芬有直接影響。

《馬太受難曲》以聖經中的《馬太福音》27、28兩章關於耶穌受難的敘述為基礎,描述了耶穌被猶大出賣,受刑前的苦難和受死的情況。巴赫在這部受難曲中,把宣詠調和眾讚歌的各個聲部按不同曲調和音響組合起來,從而表現了全部受難史的戲劇性變化,使人通過死亡和葬禮音樂、臨終樂曲、晚間音樂感受到永存的生命。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在他的回憶錄中,曾這樣描述1843年《馬太受難曲》在德國柏林上演時的情景:「每個人都在用眼睛跟蹤歌本上的詞句,大廳里鴉雀無聲,既沒有表示讚賞,也沒有指責的聲音,更沒有鼓掌喝彩,人們彷彿是在教堂里傾聽聖歌,不是在默默地聽音樂,而是在參加一次禮拜儀式。似乎人們崇拜巴赫,信賴他,片刻都不懷疑他的神聖性。巴赫就像巴赫,正如神就像神一樣。」這部作品,是他聖樂的最高成就之一。德國著名指揮家李希特曾率領慕尼黑巴赫樂團和合唱團,傾注全部感情灌錄這個曲目,這套唱片被日本《唱片藝術》評為世界最佳名曲。《耶穌受難曲》在莊嚴的教堂里被高唱時,撞擊著每一顆虔誠傾聽的心靈,男士們忍住了眼淚,而女士們早已淚眼汪汪。

現在有人用電腦分析他的《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勃蘭登堡協奏曲》,發現沒有一個和音是錯失的,沒有一個對位是有一點偏差的。因為神給他一個特別的頭腦,作曲時嚴謹到每一個音符同另一個音符之間的關係,根本不能替代。他有一個超完美的思考功能,實在是創造性的音樂天才。當你對著他所譜寫的樂曲,只能由衷地感嘆歷史上竟然有過這樣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他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信心,但從不以天才自詡。

巴赫不但是基督徒,他的生命和作品顯示出他的虔誠,而且他是地道的路德會信徒,他相信基督教的基要真理。他死後,人們在他的圖書館裡找到83本純基督教的書籍,包括馬丁路德的全部著作。在他的音樂創作中可看出他有一股慾望,想離開人世與基督同在,正如聖經中的保羅說:「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1:23)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舒曼說:「如果願意探索一下開闢了創作途徑的聖樂,那只有巴赫。」海頓、莫差特是巴赫的繼承者。在中國基督徒中唱的《無量榮光》歌,配的是巴赫作的樂曲。

音樂是讚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讚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巴赫

海頓

(18-19世紀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英國牛津大學音樂博士)等

海頓和貝多芬都被譽為「交響樂之父」,他和莫扎特、貝多芬被譽為古典時代最偉大的三位音樂家。他平生熱心侍奉神,創作了許多聖詩和聖譜,有14首彌撒曲,其中以《納爾遜彌撒曲》最有名,清唱劇《創世記》和《四季》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近代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的確立者。他創作的清唱劇還有《多比雅的歸來》(多比雅是《舊約聖經》中的人物)和《十字架的七言》。清唱劇《創世記》是海頓從聖經的《創世記》和彌爾頓的《失樂園》中選出的歌詞創作而成。這部作品分為三部分,從創世第一天到第四天為第一部分,在結束每一天時都使用合唱;第二部分是從創世第五天開始,這一天創造出了動物;第三部分,講人的被造,亞當(男低音)和夏娃(女高音)進入劇情,在合唱隊伴唱下,他們讚美了造物主,他們有一段愛情的二重唱,整部作品以大合唱「放聲歌唱神」而告終。《創世記》是一部不朽的音樂傑作,1799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首次公演,獲得空前的成功。更值得一提的是,1808年在維也納大學公演《創世記》時,海頓是在年老、身體不佳的情況下坐著友人推的輪椅進入會場的,全場的人起立歡呼。當唱到「諸天述說神的榮耀」這段曲子時,他竟激動地由輪椅上站了起來,並伸手指天,虔誠地高聲呼喊:「不,這不是我的作品,那音樂是從天上來的,是從神那裡來的!」

海頓的第49交響曲的E小調,也叫《悼念交響曲》,這部交響曲的慢板樂章十分感人,他曾選它作為自己的葬禮音樂。第49交響曲的F小調,也叫《受難交響曲》,一般在耶穌復活節前一周演出,在陰鬱、沉重的旋律中蘊涵極動人的基督教精神。

有人問海頓為什麼他譜出來的聖樂總是快樂洋溢,過於柔美,發出來的聲音缺乏一般聖詩應有的嚴肅?他回答說:「那是我不能自主的,我無法寫出其它形式的曲子。我是依照自己所感覺到的思想創作,當我一想到神,內心就充滿喜樂,於是我的筆尖便跳躍出喜樂的音符。神既然給我愉快的心情,因此求神寬恕我只能用喜樂的心靈來服侍他。」他每篇樂譜的手稿,開首都以「奉主名」為題注,稿末寫上「讚美神」或「神獨得一切榮耀」。有一次他與一群藝術家在一起聚會,談話中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在經過傷神耗力的工作後,如何儘快地恢復身心的活力。大家紛紛發表不同意見,但他卻說:「在我家,有一間小教堂,當我工作疲乏,心靈睏倦時,就走進裡面禱告,這對我來說是最有效的治療。」

西方音樂之所以採用許多基督教的題材,這主要是由於西方的大部分聽眾是基督徒,他們對基督教非常了解,欣賞起來很容易;另一方面,欣賞基督教題材的音樂,也能激起聽眾對基督信仰的激情。如果我們對基督教缺乏了解,就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和欣賞西方音樂。所以不管是從欣賞西方音樂的角度,還是從全面了解基督教的角度,研究基督教與西方音樂之間的關係是必要的。

莫扎特

(18世紀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莫扎特被譽為「樂壇神童」和「l8世紀奇蹟」,他奠定了近代協奏曲形式,並進一步豐富了交響曲和室內樂的表現力,他和海頓、貝多芬被譽為古典時代最偉大的三位音樂家。他3歲時就能在鍵盤上自娛自樂,4歲開始接受正規訓練,不到一年就能即興創作小步舞曲,6歲開始其輝煌的藝術生涯,為女皇演出,8歲開始創作,11歲寫出第一部歌劇,14歲便成為著名的波倫亞學院院士。海頓聽了莫扎特的演奏後,對他父親說:「作為一個高尚正直的人,我在神面前向你保證,你的孩子是我認識或聽說過的最偉大的作曲家。」義大利音樂家羅西尼說:「莫扎特不是偉大的音樂家,他實在是世界唯一的音樂家。」中國音樂教育家豐子愷說,莫扎特的音樂里完全沒有慾望,只有美。他是古典音樂作曲家中作曲最多、寫作最快的,他創作1000部聖歌、崇拜音樂、禱告音樂,包括歌劇、交響樂、小提琴奏鳴曲、變奏曲、小夜曲、鋼琴和其它樂器的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和其它室內樂曲。創作中有l8首彌撒曲,著名的有《C小調彌撒曲》、《加冕彌撒曲》和《安魂曲》,還有8首康塔塔,其中《懺悔的大衛》最著名,經文歌《歡呼聖體》也極有名。他的代表作有歌劇《費加羅的婚禮》,1994年美國《華盛頓郵報》評出《費加羅的婚禮》為世界千年最偉大的音樂作品。他一生直到窮極潦倒時,在他的音樂中卻一點沒有痛苦的痕迹,只有純凈的歡樂,他的臨終作品《安魂曲》(有幾首不同作曲家作的《安魂曲》,但以莫扎特的《安魂曲》最為有名)仍是如此,只有那種天國的光芒照耀著他的感覺。他給人留下的形象,永遠是樂觀向上、歡暢甜美的。在中國基督徒中流行的《已負十架》歌,所配用感人的曲調是改編莫扎特的名曲選段。

一位著名編輯說:「莫扎特有著深深的宗教(指基督教)天性,他與神之間的關係就好象一個小孩完全信任他的父親一樣。」莫扎特與耶穌建立了真摯的關係。他給父親的信中詳細描述他對屬靈事物的敏感和對神的信靠,他說:「父親不要擔心,因為神總是在我眼前,我認識到他的全能,敬畏他的憤怒;但我也認識到他對受造之物的慈愛、憐憫和溫柔。」

關於個人道德,莫扎特說:「我不可能與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生活,首先,我有著強烈的宗教感,其次,我對朋友有太多的愛。」他向父親保證:「我太強的宗教感,使我決不會做一件不能公開地在全世界面前做的事情。」作為14歲的少年,他說自己每天都要禱告,並且請求周圍的基督徒為他禱告,以致他的作品都成為他與神私下誓約的結果,禱告是他生活的主要內容。當他父親對他即將來臨的婚姻表示關注時,他回答說他與未婚妻在屬靈上有特殊的和諧。他堅持說:「我發現自己從未如此衷心地禱告,如此敬虔地懺悔和交通,這是因為神在我身邊。」所以他們夫妻有著相愛而且穩固的婚姻。他真實的信心建立在自己與耶穌之間的親密關係上。

當一位朋友病重時,莫扎特安慰他的母親和妹妹說:「你們不要如此悲哀,因為神的意願總是好的。神知道什麼會更好,是留在這個世界上還是去另一個世界。」莫扎特的母親去世後,他說:「在神的特別恩典下,我堅毅而平靜地承受了這一切。在母親的病情日益危重時,我只禱告兩件事,即讓我母親快樂地離開,並添加我承受著一切痛苦的力量和勇氣,神在慈愛和良善中垂聽了我的禱告,把這兩項恩惠大大地傾在我的身上。」他在生命和死亡的信心上表明了他堅定的順服,他說:「我相信,並且沒有什麼能說服或改變,不管是人還是意外都不能給予或奪取生命,這種權柄只在於神。」他在31歲時,似乎已預感到生命的短暫,那時他的想法表明了一位成熟基督徒的信念:「我從來不只會躺在床上而不想到年齡的我,可能不會活著見到下一天,但認識我的人中沒有人會說我消沉或鬱悶,因為我每天都感謝造物主賜我的祝福,並從心底希望他人也有同感。」他的《安魂曲》無疑是獻給基督教敬拜的優秀作品。他的信仰既帶有天主教的印記,也深受新教的影響。

貝多芬

(18-19世紀德國籍猶太人作曲家)等

貝多芬原是德國人,後定居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他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8歲公開表演,14歲進入宮廷樂隊。他是歐洲浪漫主義時期最偉大的音樂家,音樂史上的里程碑之一,被稱為「波恩科隆選侯宮廷歌手之子」,並和海頓、莫扎特被譽為古典時代最偉大的三位音樂家,他和海頓都被譽為「交響樂之父」,他還被譽為「音樂史上超乎時空的最傑出的音樂家」。他的音樂是靈魂的絕唱。後來聽覺漸衰,50歲時兩耳失聰,但仍堅持創作,以作曲為主,他一生的重要作品,都是在他耳聾後創作的。他熱愛生活,並不因耳聾而悲觀,對人生充滿喜樂。他曾說:「如此美麗的人生我願再活1000次。」「如果我能活到100歲,我也覺得死得太早。」他最愛大自然,常在公園、果園、森林中散步,他說:「我聽到樹木、岩石在歌唱。」他因受基督教的影響,畢生竭力追求「自由、博愛、平等」的精神,在作品中將他自己心目中的神用聲樂形式表達出來。他說:「要一架鋼琴出聲,需用壓力。如你經得起壓力,神就要把你壓出音調來與天上的音樂相和。」他一生中創作了兩首彌撒曲,就是《C大調彌撒曲》和《莊嚴彌撒曲》。後者被貝多芬視為畢生的傑作,他完全是憑著靈感創作的,這雖不是一首禮儀的聖樂,卻表現出強烈的基督教感情,的確是一首不凡的基督教音樂作品。他唯一的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上》,也是以基督教為主題創作的。他晚年的五部弦樂四重奏,應該說是他一生音樂的結晶,是他所有的作品中最優秀的。用他傳記作者杜蒙的說法,這些四重奏則是「貝多芬真正的遺囑,是他對藝術的表白」。其中第15四重奏是他在大病初癒後創作的,手稿上寫著「一個初愈的病人對神的感恩聖歌」,因此,此曲稱為《感恩聖歌》。他在遺囑中說:「神啊!請垂察我的心靈!你深知我的心靈,你知道我懷著對人類的愛,懷著要做好事的心愿。」中國基督徒特別喜愛唱的《快樂崇拜》歌,即是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主題曲編配而成。另一首《獻禮文》歌,所用曲調是根據貝多芬曲改編的。

貝多芬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服侍人的機會。我們是否能效法耶穌,不顧別人的嘲笑,真心誠意地去服侍人,學會在服侍人的過程中體驗主的大愛;並在服侍人的事上,學會服侍主。」他在給兄弟的一封信中說:「神還不願用死亡把我帶走,因為我還負欠甚多!在我出發去天堂之前,必須把聖靈啟示我完成的東西留給後人,我才開始寫了幾個音符。」這是他的最後遺言,更顯出他的偉大。

世界名曲《歡樂頌》是貝多芬作曲,這是他最偉大的交響曲,此曲閃爍著聖靈的光輝,歌頌耶穌基督達到了頂峰。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歡樂頌》,當時他因失聰而無法擔任指揮,他坐在樂隊中,演出結束時,掌聲雷動,他都沒有聽到。18—19世紀德國劇作家、詩人席勒給該曲配的歌詞充滿了愛,這給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帶來輕鬆、歡樂和安慰。摘錄其中三段:「歡樂的神,聖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我們懷著火樣的熱情,來到你的聖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類重新團結在一起,在你溫柔翅膀之下,一切人類成弟兄。」「擁抱吧,千百萬人民,吻這個世界。弟兄們,在星際的盡頭,是我們慈愛的天父。啊,千百萬人民,你可跪在他面前,你可感到他與你同在。到星際的盡頭去找他吧,他一定住在那星際的盡頭。」「心靈的開啟,到主面前;如同花朵,向日開。」席勒由於給《歡樂頌》配詞,使他在世界上更加出名。席勒說:「愛使偉大的靈魂變得更加偉大。」在世界上,許多人所以能信耶穌,最先吸引他們的是基督徒的愛,基督徒對他們的愛是無條件的,是真誠的。起初他們實在懷疑其用心,後來發現基督徒的愛是出於信仰。

1989年12月25日,為慶祝東德和西德統一,在東柏林隆重演出《歡樂頌》,把曲名改為《自由頌》。參加演出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樂團,有法國巴黎交響樂團、英國倫敦交響樂團、美國紐約愛樂樂團、俄羅斯聖彼得堡基洛夫劇院樂團、德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和合唱團、德國德累斯頓國家歌劇院合唱團和兒童愛樂合唱團,演出氣勢極為雄偉。

2000年,《歡樂頌》的總譜原稿在英國倫敦拍賣時,以213萬英鎊的高價成交。200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歡樂頌》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

——詩篇96:1「世上最美的事,莫過於接近神,並把他的光芒播於人間。」

——貝多芬

(文字有刪節)

巴赫《馬太受難曲》欣賞

相關鏈接:基督信仰對藝術的影響(上)


推薦閱讀:

TAG:藝術 | 信仰 | 基督信仰 | 基督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