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美國「天才教育」

探秘美國"天才教育"

上周碰到兩個朋友,一個朋友的2個孩子都是初中生,拿到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才暑期班(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s - 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錄取通知書,一個朋友的孩子是高中生,拿到定了斯坦福大學的天才暑期班錄取通知書。

眾所周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創建天才少年中心(Center of Talented Youth,簡稱CTY)是全美歷史最悠久、最權威的天才教育研究機構之一。每年天才暑期班,集聚著全美最聰明的孩子,曾經培訓和指導過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Lady Gaga,2013年發明早期胰腺癌檢測法的16歲少年傑克·安德拉卡以及各界的精英人物。

在中國,「天才」一般是指萬里挑一的,一般人可不敢說自己是「天才」.在學校裡面,只有一些奧賽獲獎者,中科大等著名大學的少年班的孩子們被稱為是天才。但是在美國,有一套完整的天才教育體制,美國已成為世界上天才教育最普及、從教和研究人員力量最大的國家。

如果我們把「天才」換個詞為「天賦」,那麼大家可能更能認同。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天賦,但是需要在恰當的時機下、合適的環境下才能被激發和持續發展。一旦被發現了孩子的天賦,不去按照這個天賦來教育孩子,而是要用普通的教育進度和教育要求來逼迫孩子完成教育過程,無異於對孩子的身心的摧殘。也是整個國家人才的重大損失。當然,還有更多忽視早期教育的家庭從未發現過孩子的天賦,讓孩子一生碌碌無為,這樣的孩子還少嗎?

美國立法規定,天才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服務。因此,美國公立學校十分重視天才兒童的甄別與特殊教育,基本上所有公立學校都設立了「天才教育計劃」。

很多教育專家認為折衷的教育方式有害天才兒童。必須有靈活性。有一種解決方案是根據學習速度,而不是實際年齡來組織教育孩子。例如,一個9歲的天才和高中新生一起學習幾何課程。一個15歲天才可能到了他高中的教育上限,那麼就到當地社區大學去上課。關鍵是進行一種個性化的教育,甚至是從幼兒園就開始。換句話說就是因材施教。

我去矽谷跟朋友聊起美國教育,朋友說美國是個相信專業的國家,舉國都願意為有天賦的孩子提供近乎無限資源和各類支持,沒錢給獎學金,沒條件給條件,沒老師找老師,儘可能讓這些孩子成才,他們創作好的藝術、研究先進的科技、構建一套偉大的國家運作體系,讓平凡人簡單利用這些成果就能過得更好。

01

什麼是天才教育?

美國正規的天才教育,始於1918年。幾乎所有公立學校都有「天才與資優教育計劃」。學校之外,也湧現了很多天才培訓機構。1979年朱利安·斯坦利博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創建的天才少年教育中心,1980年杜克大學開啟的英才發掘項目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1960年,美國在全國範圍內促進第一個現代化、統一的天才教育。「通過這種天才教育,少年不僅可以了解到大多數中學不涉及的高級主題,也可以發展批判性思維、學習能力和創新型天賦,這些特徵會幫助他們更好地繼續學業,對他們未來的事業也有極大幫助。」杜克大學英才發掘項目傳播主任凱特·芒格談到,「天才教育」還強調價值的聯繫,和與其他學術上有才華的同齡人共享相同的利益,在美國,很多天才學生在此之後有了一生的朋友和專業的聯繫。

天才教育在美國之所以能持續下來,與它培養人才的理念有很大的關係,美國希望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國家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創新型人才。

02

定義出「300萬天才」的標準是什麼?

那麼,究竟怎樣的學生,可以被稱為天才?

美國學者認為:天才和有才能者是指那些無論在學齡前、小學、中學等哪一個階段被識別的,具有已表現出來或潛在能力的兒童或青年,他們有超常的智力,創造性或高超的藝術天分,具有不同尋常的領導能力,或在特定學術領域脫穎而出。他們需要特殊的超出一般常規學校教學的服務。優秀的人才是存在於所有文化群體的兒童和青年,在所有的經濟階層,並在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

美國教育專家Taylor將才能區分為六種類型:

(1) 學業才能;

(2) 創造或製造的才能;

(3) 評鑒或決策的才能;

(4) 計劃的才能;

(5) 預判的才能;

(6) 溝通的才能。

Taylor進一步提出,假如將每個類型最上端的10%視為資優,則資優的百分比將從原來的10%(僅某種單一智能)增長為30%(綜合種類型)。他進而相應地強調,假如我們只限於培育其中一組資優者,則僅有50%的學生在中數以上;而假如所有六種資優均被考慮到,則有90%的學生至少在某一種才能上要處於平均數以上。

Taylor認為,既然已有足夠的認識和方法來測量及促進多元才能,那麼就應該致力於發現並培育各類資優學生,而不是讓他們的才能繼續沉寂下去;如果教師均能致力於提高自己培育這些才能的能力,並積極投身於培養學生的不同才能,則幾乎所有學生均可以成為某方面才能的優異者。正是上述這種多元取向的資優觀,促使人們試圖在更廣泛的內容領域和人群中尋求所隱藏的才能天賦,並將這種探尋興趣特別指向出身於貧窮家庭及文化特異地區的兒童。

美國對天才兒童的定義是:不僅智商較高、學業成績優秀,而且具有知識面廣、創造力強、領導才能高、思維活躍等多方面能力。這樣的孩子不一定是全才,但至少基本具備了「天才」的素質。

在天才班考試通知單的後面羅列有天才兒童的普遍特徵,供家長參考。這些參考特徵多達28條:

1. 會將對象、人和思想系統化;

2. 能迅速學習運用新知識;

3. 記憶力強;

4. 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長;

5. 對他人富於同情心;

6. 具有強烈的正義感;

7. 做事追求完美;

8. 精力高度充沛;

9. 喜愛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的遊戲;

10. 更願意與比其年齡大的人相處;

11. 常識性強;

12. 興趣廣泛或興趣專一;

13. 能表現出探索精神,並且願意找出不同方法去嘗試;

14. 能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識別相似性、差異性和可比性;

15. 辭彙量大;

16. 非比尋常的幽默感;

17. 在拼圖、迷宮和計算方面能力強;

18. 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成熟;

19. 一直保持極強的好奇心;

20. 注意力高度集中;

21. 異常注意細節或對細節完全不在意;

22. 能輕易識別出規律模式;

23. 對感興趣的事物追求不懈;

24. 也許會質疑權威;

25. 超前的道德感;

26. 理解抽象和複雜的概念;

27. 可能在情感上或者身體上非常敏感;

28. 被同齡人當成領袖。

這個天才標準不局限於認知能力(如識字量、記憶力、理解力、計算能力等)。在美國學校,天才不止體現在學業和智力上的優異;只是學習好的孩子會被看成書獃子(nerd)。上述28條特徵當中直接跟學業掛鉤的只有5條:辭彙量大、計算能力強、辨認異同厲害、識別規律模式、理解抽象複雜概念等,不到五分之一。

而有些條款在我們看來不僅不作為天才特質,甚至有點避之不及。比如「質疑權威」。聽話守紀律的學生往往才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比如「強烈的好奇心」。如果表現在課堂上,老師可能覺得會干擾課堂紀律。再比如「精力充沛」的孩子,往往會被家長老師貼上調皮搗蛋、不好好聽課、好動等負面標籤。又比如最後一條,那領著一群孩子上躥下跳調皮搗蛋被老師告狀、被家長懲罰的惹禍孩子王,擁有的卻是天才特質。而幽默感這個詞通常也不會和孩子聯繫在一起。大人會用油嘴滑舌這樣負面的詞去評價。

與我們通常的理解不同,上述天才兒童的特徵還包括品德上的突出表現,比如擁有同情心、正義感、道德感等。

03

天才是如何被教育的?

美國很多學校都普遍有天才教育項目,其出發點就是為了滿足資優學生的特殊需要,設置特殊的課程,單獨的授課時間,不間斷地數據跟蹤和報告,獨特的評估體系,為美國培養了很多高端的人才。

天賦學生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學生需要在常規課堂之外挑戰更多的資優教育課程,充實並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更好地展示他們的學習能力。常規課堂知識不能滿足天賦學生的需求,他們只要稍動腦筋就完全掌握課堂內容,重複的訓練會讓他們覺得課堂無味。

所謂的天才培養,內容其實五花八門,頗為有趣。比如,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會被要求用計算機程序寫一首自傳體詩歌,七年級的學生要去一家汽車商店評估汽車,八年級則需建立模擬法庭,體驗一個案件的審理程序。

除了在校上課,還有很多課外探索課程,比如每年暑假為期一周到六周的大學專設夏令營,課程從寫作、科技、工程、電腦、建築、音樂到犯罪心理學、新聞、兒童早期教育,包羅萬象。這些課程多由大學教授授課。

美國有的州會專門開設"天才班」,將天才學生們集中學習;有的州會在每天的固定時間單獨把天才學生拉出來「開小灶「。那些經過選拔出來的學生每周抽出來由專門的老師講課。小學中學都有類似的課程設置,只是每個學校的名稱不太一樣。有的州還給天才學生設立了獎學金。部分大學還為天才學生開設大學預科,天才學生可提前體驗大學生活。

在小學一般是從三年級正式開始(但一年級或者學前班就已經有老師推薦學生進一個特別班了),每周上一次課,然後老師考察,最後經過考試才可以正式進入"天才班」。一般一個班只有一兩個學生可以進去,難度是很大的。

和國內對尖子生的大肆吹捧完全相反,這裡的"天才班」都非常低調,很少在學生和家長中宣傳。除了那間專門的教室,你看不見任何特別的標誌,你甚至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你孩子的學校有這樣的班。之所以這樣做是害怕對其他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按美國教育的思維,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再說也的確沒有必要讓孩子上了這個班就自以為是,好多美國家長對這個也不是看得很重,甚至有孩子被選進去了也不讓孩子去的,理由是不想讓孩子有額外的負擔。

天才教育課程給學生更多的挑戰,天才教育項目對學生中學以後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有一項數據對320名天才學生在他們38歲以後做出的統計,63%的人獲得了碩士及以上學位,有44%(142人)的獲得博士學位,其中8名獲得兩個及以上博士學位。

可見,並非智力超群者才被稱為天才。美國對「天才」有著更寬泛的界定,即有高水平創造力,強烈動機,無論智商如何,都可以被稱為天才。

按照這個定義推算,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美國學生中,約有300萬學術天才,佔全美學生總數的6%。

迄今為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才少年教育中心的夏令營已接納了全球上萬名學生。朱利安·斯坦利在2005年去世,但這一中心已部分實現了他的理想,最大化地發現、培育有天賦的孩子。

04

天才教育的實質是個性教育

其實,無論是杜克的英才項目,還是霍普金斯的少年天才計劃,說到底,天才教育的實質是發展個性,這也是美國天才教育的一大特點。天才計劃其實是美國個性教育的一部分,和為智力發育遲緩的孩子提供的特殊教育一樣。

美國立法規定,天才兒童有權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服務。因此,美國上至聯邦教育總署,下至各州學區都十分注重天才教育的發展。各個學區和學校都有專門的經費來實施此項計劃。以德克薩斯州為例,自1987年便通過立法要求所有學區為不同年級的天才資優生開設特殊教育課程。全州總計1000多個學區,學區內每所公立學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天才班。

《時代》雜誌上有一篇文章說:和我們想像的聰明孩子不用管剛好相反,智力超群的孩子(一般指IQ145以上,大概占學生人數的4%)也需要特殊教育,主要是心理上容易出現一些問題。表現在和同齡孩子格格不入,進而覺得孤獨、不入流,課堂上的東西太容易,沒有挑戰性,所以覺得非常無聊,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等等,所以大量的天才兒童因為童年時期得不到應有的特殊教育,長大以後碌碌無為,甚至變成了無法融入社會的怪人。

說個有趣例子。有個女孩被小學老師告知家長,說她無法集中注意力,可能患有學習障礙症。媽媽把女孩帶到醫院,向醫生講述她如何坐不住、上課不專心、作業從來沒法按時完成等「病狀」。醫生聽完後對女孩說,「現在我要和你媽媽單獨談一下,你在房間里等著。」醫生順手將收音機打開,同她媽媽走出診室。

出去後,醫生對她媽媽說,我們就站在這裡觀察她一下。只見,女孩跟著音樂跳起舞來。觀察幾分鐘後,醫生對她媽媽說,你女兒沒病,讓她去上舞蹈學校吧。

這女孩就是吉蘭·林恩,後來成為舞蹈家、音樂劇「貓」的編舞者。

這個故事裡的醫生似乎比女孩的老師更適合當老師。也難怪美國的天才教育老師會說,有時自己也會很不安,因為可能一不小心,孩子的創造力就會被不經意間扼殺掉,所以,他們需要一直在努力。

從這個案例也可以看出,說到底,美國對天才的標準比較寬泛。他們的對象不僅指牛頓、莫扎特、米開朗琪羅、達芬奇、愛因斯坦、愛迪生等取得偉大成就的人,而是指向更多「中等以上的能力或智力、強烈的動機、高水平的創造力的人」。按馬蘭德的天才定義,21世紀的天才肯定更是不勝枚舉。

美國的天才教育中心為從幼兒園到高中有天分的孩子主要提供3類教育計劃:暑期夏令營、在線教育、家庭學術計劃。他們希望通過基因、家庭、學校環境、教育體制、時代氣氛等互相交織,給少年提供個性發展的土壤。

當然,近年來,缺乏凝聚力的聯邦政策和天才教育資金政策,使得天才教育進入瓶頸。天才學生和普通學生之間越來越大的差距,也使得美國教育界開始意識到天才教育的弊端。

美國和中國一樣,孩子們一般都選擇在學區內上學。然而天才計劃不同,它可以進行跨學區招生。但是,美國公立學校間的教學水平,因學區不同有很大差異。富人區的學校,教育投入較多,而中低收入水平的學區,教育投資較少,教學水平也相對較低。這便使得天才教育計劃,因學區不同,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

此外,學校教育系統都依賴於國家教育資助政策和各州資金政策,然而這些資助政策,又因各州撥款不同而有所差異。許多決策者仍然相信,學術上有才華的學生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式,來實現他們自身的潛能。資優生不需要任何幫助或特殊的教育資源這一認識就使得天才教育的撥款預算受到很大的限制。最終只能導致學校因資金不足,無法滿足資優學生需求。

另外,許多天才學生仍然在普通班內學習。這使得部分被鑒定出有學術天賦的學生,至今沒受到特殊的培養。同時,天才教育所需的特殊教育形式也受到阻礙,由於教學內容沒有固定材料,有時僅靠教師自行設計。這樣,那些教學素質低的教師便捉襟見肘,只能敷衍了事。

學校在天才班的課程設置上擁有較大自主權,州及地方教育部門通常沒有具體規定。不同地區的天才班差異較大。

例如,在聖路易斯郊區的初中,天才班在教授知識的難度上與普通班相似,但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經常組織科學實驗、演講比賽等。而在生活節奏快得多的東海岸就不同。馬里蘭州的天才班倡導超前教育,孩子們功課比較多,大小測驗也是常事。

總體來說,美國的天才教育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大多數天才班畢業的孩子素質比同齡人高,在考大學和就業上往往更有優勢。

天才班的課程設置主要以語文、數學為主,科學及社會方面的內容也很普遍。

下面,是馬里蘭州教育局制定的天才班項目:

小學五年制(一至五年級),主要課程內容有每天學習語言、數學、科學、社會常識和衛生教育,每周上體育課、音樂、美術,另外圖書館一、兩次。

小學的天才班有兩門課程:

閱讀和數學。

初中三年制(六至八年級),主要課程內容有五門:英語、閱讀、數學、社會常識和科學,每季輪換學一門藝術課:體育、美術、音樂、衛生教育、家政手工。在七年級和八年級學一門外語課。

初中的天才班有四門課程:

英語、數學、科學和社會常識。

高中四年制(九至十二年級),要求每位學生在四年內必須修完21學分,同時達到就業準備要求、學生服務要求、高中考核要求。

高中學分要求(括弧里的數字是學分):

英語(3);

數學(3):代數(1)、數據統計(1)、幾何(1);

科學(3): 生物(1)、化學(1)、物理(1);

社會常識(3):美國歷史(1)、現代世界史(1)、美國政府(1);

美術(1)、體育(1/2)、衛生教育(1/2)、技術教育(1)、外語(2)、選修課(1~3)。

1. 就業準備要求是給學生機會參與摸擬面試,完成一份符合求職水準的簡歷。

2. 學生服務要求是利用課外時間參加義務志願服務活動,須75小時以上。

3. 高中考核要求是所有學生參加高中統考,包括英語、數學、科學、美國政府歷史四門測驗,符合馬里蘭州教育局訂定的標準才可領取高中畢業證書。

高中的天才班有十門課程:

科研調查報告、英語、數學、科學、社會常識、電腦技術設計、電腦編程、外語、美術和音樂。

天才班學習內容除了數學比普通班高二級(如六年級學生學八年級數學),其他課程和普通班的教材內容相似,不同的只是天才班作業多,每天做每門功課時間一小時以上,閱讀量大,做現場報告多,內容較有深度。

到了馬里蘭州的巴爾地摩郊區,天才班就變成了加速教育,每門科目都有相應的天才課。其中包括小學的數學和語文,中學的歷史,科學,英文,數學等科目。幾乎每門課的進度都比普通班的同齡孩子超前兩年。比如,四年級的小朋友在學六年級的代數。八年級的孩子在學十年級的語文和科學等。

考巴爾地摩的天才班,並不需做那些智商訓練,而主要以準備數學和語文為主。為了提高數學和語文水平,有一些沒進天才班的孩子們,都被家長送到公文學校(KUMON)惡補,以利他日再戰。在這裡,有一個非常無可奈何的事實是,很多在其它州曾是天才班的孩子們,到了這裡以後,卻考不進去GT班。都說美國東部馬里蘭州教學質量高,這裡的天才班教育更是牛。

不難看出,馬里蘭州的天才班屬於超前教育,至少要超前兩年,有點兒拔苗助長的意思。這裡的孩子們功課比較多,也比較辛苦。而美國中部城市的天才班,屬於智商訓練那種,比較輕鬆,課後也沒有特別多的作業。當然,即使在美國中部,特別有天賦的孩子會被老師推薦考取天才學校,去那裡參加更加劇烈的拔苗助長運動。

從上可見,天才班一般採用加速教育模式和豐富教育模式相結合的方法。也有不少是比較偏嚮導加速教育模式。

加速法的形式很多,一般有:提早入學、跳級、具備或未具備高中文憑提早入大學、國際大學學位、選修科目,如提前修讀較高年級科目、中學時修讀大學課程、在暑期或學年中修讀特快課程、一年時間完成兩年課程(自訂進度)、壓縮課程、修讀高級課程及考試(如advancement placement AP課程)等。

豐富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

每一個天才兒童都有權利使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有普通學校和教師都需要理解資優兒童的特點並為他們提供特別的服務。天才學生應該生活在普通的學校和班級之中,與普通的同齡夥伴們一起成長。由於他們用相對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完成普通學生的任務,所以剩餘的精力可以用於更豐富的、更富於挑戰性的活動之中。學校和社會應該盡量提供條件,充分滿足他們的這種特殊需要。

由於「豐富教育模式」可以在任何一所普通學校中開展,因此這種模式能夠服務於更多的天才兒童。另外,「豐富教育模式」在促進兒童潛能發展的同時,也有利於兒童情感和社會性的發展。

「豐富式教育」的具體實施包括區別式課程方案、抽離式教育方案和導師制教育方案。另外還有一種整合的途徑,為全校性的增益模型。全校性的增益模型是由美國超常兒童教育專家任朱利倡導的一種教育方案,它系統地集成了多種教育手段,目前在美國各州都獲得了廣泛的支持和實施。該模型的主要內容是三種類型的增益成分。Ⅰ型增益成分的目標是讓資優兒童有機會接觸比普通課堂更廣泛的經驗,包括更多的學科、主題、行業、愛好、人物、場所、事件等。由教師、家長以及資優兒童本人組成的一個團隊負責策劃和組織活動,活動的具體形式包括邀請演講者、安排微型課堂、舉辦展示會以及尋求可供利用的多媒體資源等。Ⅱ型增益成分的目標是促進思維與情感發展,包括創造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學習技能的發展、高水平推理技能的發展、書面的/口頭的/視覺化的交流技能的發展。Ⅲ型增益成分主要針對那些已經在某些領域形成特殊興趣的兒童,主要途徑是讓這些兒童獲得該領域中初步的研究技能並參與研究活動。在這一領域中發展高水平的知識理解和基本的研究能力,學會策劃、組織、資源利用、時間管理、決策和自我評價,發展使命感、自信心,體驗創造的樂趣。

05

美國天才教育體系如何選撥「天才」

雖然天才兒童人數不少,但想進入天才班學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美國教育部門不僅制定了天才教育計劃,出台相關法律、規則和條例等,而且要求每個學區都必須建立完善的天才學生挑選機制。通常,天才兒童的發現無外乎有兩條路:一條是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有天賦,主動向老師推薦;另一條路則是老師或者輔導員首先發現孩子智力突出,主動提出建議並與家長協商。除此之外,鄰居、朋友甚至學生本人也都可以提出建議。

這些希望參加天才兒童甄別的孩子,將由學校或者學區組織的天才兒童鑒定班子進行智商測驗以及其他相關考核。鑒定班子除了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個性、成熟度以及智力和天資上特殊的地方,還要考察他們的興趣所在、領導能力、協作精神,甚至家庭背景等等。迪布拉女士14歲的女兒莉薩是休斯敦邦迪中學天才班八年級學生。迪布拉說,莉薩被幼兒園的老師發現有天才資質後,就被推薦到學區天才教育辦公室,經層層考核後,從一年級開始就進入了天才班。

也有家長說天才班選拔的條件還是以考試成績為主,比如全州統考的成績來作參考;然後是IQ指數135以上;還有就是孩子對學習的渴望,要有好奇心。綜合考試以後才能錄取。

天才學生的選拔共有三個維度A,B和C。有些州的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是從學前班(K)就開始了,有的是一年級開始,有的是二三年級開始,而我所知道的加州整體是從四年級開始的,但三年級的時候就要參加篩選考試。 各個州篩選的原則也大不相同。有些地方要求依據平常成績和課堂表現由老師推薦去考試,在我們這裡每個人都可以參加篩選考試,不需要老師推薦。 但大多數篩選都是IQ類的測試。

二年級參加CognitiveAbility Test,達到96%以上的確定為天才生。93%-96%的學生達到維度A標準,三年級時參加MAP Test超過94%,或者參加PASS數學/英語達到規定的分數線,則達到維度B的標準,這部分同時到達維度A和維度B的學生確定為天才生。只達到其中一個維度的,進入維度C。參加OLSAT考試超過96%,或者參加AANT超過93%,確認為天才生。六年級(中學)以上GPA在3.75以上確認為天才生。

天才兒童的考核過程是公開公正的。天才兒童鑒定班子由老師和學生家長共同組成,想走後門的家長根本無機可乘。天才學生如果要轉校的話,要麼重新參加考核,要麼由原校出具天才「身份證」,否則進不了新學校的天才班。

有的州或是學校在幼兒園就已經開展天才計划了,但有的也會在三年級以後開展,各州各校具體情況有所不同。當然,不同學區天才班的設置一定和經費有關,如果沒經費的學區也就沒有天才班項目了。

天才班的考試標準

Naglieri Non-Verbal Ability Test (NNAT)

Otis-Lenon School Abilities Test (OLSAT)

Cognitive Abilities Test (CogAT)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V (WISC-V)

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Intelligence Scale (WPPSI-IV)

Stanford-Binet-5th Edition (SB5)

一般這樣的考試分為Verbal(語言),Non-Verbal (非語言)兩大類,囊括了視覺空間推理visual-spatial reasoning,認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記憶和理解能力memory and comprehension。考完試要幾個月以後才能出成績, 大部分學區以percentile為標準,高於95%就代表這個學生是Gifted。 有的學區也把門檻提高到97%以上。 除了參加統一的篩選考試,也可以找學區承認的專業人世做智商測試,一般智商水平130以上就是Gifted。一旦被認定是Gifted,就被貼上了天才的標籤,以後不用再考了。 如果今年沒考過,明年還可以再考,考試題目是跟年級聯繫在一起的。

比如,WISC-III智商測試。這個考試主要考查孩子們的一般思維和邏輯推理。WISC-III分三部分:語文(VERBAL),一般表現 (PERFORMANCE)和總體評價(FULL SCALE)。其中,語文部分主要考核孩子們對字彙的表達和理解能力;一般表現部分主要考核孩子們的非語言類解決問題能力,比如給圖畫挑錯誤,擺迷方,手眼協調等等。最終的總體評價部分是語文和一般表現的總和。 WISC-III的可能 分 數是40-160。在某些州的公立小學,WISCIII超過130的則可進入天才班。

根據美國NAG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組織的信息,美國K-12年級大約有300到500萬在學業上資優的孩子,佔總學生數量的6-10%。

下面幾張是網上找的天才考試的例題(芝加哥學區使用),第一副圖是學前班考試的例題,二圖是二年級的,三圖是三年級的例題。

學前班

二年級

三年級

06

天才班的淘汰機制

除了學齡前的天才班報名是家長主導、自願參加考試之外,小學以上的孩子每年統一在學校參加天才計劃考試。考試通過的普通班學生有機會加入天才計劃。通不過的已在天才班的學生則要移出天才計劃。可見,如果被選撥上的孩子不努力,也會被淘汰。

到了小升初時又會重新進行資格考試,沒通過考試的天才班學生會淘汰。所以,進天才班不是一勞永逸。

有的學生在二年級被測試為天才生,這部分學生也是良莠不齊的,有的學生學習習慣好,有的習慣差。其實在美國當老師的人都會發現,班裡的天才學生不見得是成績最好的,只能說他們又良好的基因,相對普通學生而言接受能力強,但後天的努力也是非常關鍵。這也是美國學校每年都會有天才測試的原因,不斷有學術水平較好的學生加入。反而,有的比較懶惰的天才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荒廢學業,本來良好的基因也被懶惰拖垮,這樣的學生,通過老師的數據跟蹤是達不到預期標準,且進步不明顯,最後在考試中出現增長緩慢或是後退的趨勢,這部分學生也會從天才教育中出局。

07

天才班並非人人適合

相比普通班,天才班的課程設置更具挑戰性,不是每個聰明的孩子都能適應。如果孩子的特點和個性並不適合天才教育模式的話,反而會適得其反。倘若小小年紀就肩負過重的期望,那麽自信心會受到傷害,産生壓抑消極的負面情緒。也有家長擔心進天才班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所以,即使考上了,也有家長不讓自己孩子上天才班。

《我的天才噩夢》一書作者凱莉(Marylou Kelly Streznewski)共訪談了一百位天才的成人,她指出,社會沒有教天才者如何適應成人世界的生活。雖然社會上不乏快樂成功的天才,但許多天才並沒有發揮潛力,甚至完全被社會浪費掉了。

檢視許多天才的童年生活,他們所面對的是來自同學的敵意、無止境的孤單、以及一個充滿著書本的家。此外,家人帶給他們的通常是壓力,而非一個提供支持、讓孩子們在其中自我發掘的堡壘。人工頭腦學的創造者維納(Norbert Wiener)本身也是個天才,他11歲進入塔夫斯大學,15歲進入哈佛,他曾寫道,天才兒童必須發展一層相當粗厚的皮膚去抵抗外來眼光,而不是期待這個世界會為他們提供一個聚光燈。

08

「天才班」學習負擔並不重,能力培養最重要

美國培養天才兒童,決不意味著給孩子們「開小灶」,讓這些孩子承受比普通學生更重的學習負擔。學校是針對這些在知識和智力上發展較快、能力較強孩子的不同需求與智力表現,在他們的特長方面,提供比普通班學生更深入、更有挑戰性的課程,在深度和廣度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天才班的學生都是些腦子轉得快的人,常人需要老師講解幾遍的問題,對他們來說也許一遍就足夠了。

如果一些具有天才潛質的孩子被放在普通班,他們會覺得課程枯燥乏味,從而養成惰性,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在天才班的課程設置上,學校擁有較大自主權,州及地方教育部門通常沒有具體規定。據了解,多數天才班主要以語文和數學為主,科學課及社會課方面的內容也很普遍。莉薩說,老師會讓她們比普通班的學生讀更很多的書,做更多有意思的調查、還可以寫詩和小說。她覺得,天才班的課給她幫助很大,很多考試的內容和聽說讀寫的能力都是這樣日積月累儲備下來的。德雷希認識的一個學生閱讀寫作能力非常強,他寫的詩集和小說不僅文字精美,還都配著圖畫和豐富的立體想像元素。雖然他還在念七年級,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已邀請他去讀該校的暑期課程了。

在美國的天才教育體制下,基本沒有死讀書的書獃子。除了書本教育,天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各種環境,培養獨立能力、團隊精神、創造能力等,甚至培養一個孩子的領導才能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迪布拉說,通過天才班的鍛煉,女兒的社會能力、溝通能力、交流能力和獨立能力都逐步得到系統的引導,變得越來越出色。這個才14歲的小姑娘會拉小提琴、打籃球,同時也是學校拉拉隊和舞蹈隊的成員。

除了學生人數較少以及課程設置上的差別外,天才班的孩子與普通班的基本沒有什麼差別。他們擁有和同齡孩子一樣的作息安排,一樣豐富多彩的學生時代。值得一提的是,天才班的老師不同於普通班,他們必須接受正式的職業培訓,掌握和了解天才兒童的性格和需求、天才教育的課程設置等。各學區天才教育辦公室也會對他們的工作進行監督,以保證教學質量。

天才班的教育的確能培養孩子的不少能力,但要注意不要因為想進入這個課堂就過分地強調孩子的一些能力,極力推薦他們擠到天才班中,那樣會讓孩子們力不從心。而且,進入天才班不應讓孩子和家長滋生另一種情緒,就是以為進入了升大學的保險箱。每個天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一樣,不是每個天才學生都能進入名牌大學。如果學生自己不努力的話,也有可能只能進入一般大學,甚至考不上大學。因此,根據孩子的能力和興趣,量力而行地積極培養孩子學習的靈活性和獨立性,把學到的知識真正用起來,不當只裝一肚子知識的背囊,才是天才教育的真正目的。

美國教育制度認為大約1/4的孩子是天才,為大約6%的美國孩子提供了天才教育的條件。中國普遍認為百里挑一的還未必是天才。其實不是美國天才比中國多,而是美國人善於挖掘其人力資源,真正做到中國古人所說的:「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天生我才必有用。」

美國教育一直標榜平等和個性化,而個性化教育的必然結果就是精英教育。美國實行的是不折不扣的精英教育。在保證每個人平等教育機會的同時,個性化教育使精英脫穎而出。但是這是建立在放棄平庸學生基礎上的精英教育,個性化教育就是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讓普通的學生減輕學習壓力,降低學習要求。換句話,也就是變得更差點。高科技的創新和發展無須讓所有的學生都肩負責任,通過天才教育培養的精英已經足夠支撐美國的科技發展。讓所有的人都成為精英,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更是對資源的浪費。

斯坦利在霍普金斯大學主持了數學早慧青少年研究中心(SMPY)。1972 年,他和助手對巴爾的摩以及周圍地區450 個天才少年進行SAT 考試,其中有20 多名學生因數學測驗優異被錄取。斯坦利為這些學生開設第一個「數學加速班」,對他們進行暑期和周末輔導。1979年,SMPY被CTY 取代。他開始在全美進行更為龐大的「天才少年搜索」(talent search model)計劃,搜索在數學或語言上才能優異的天才。

斯坦利並不提倡天才學生利用跳級或提前入初中、高中或大學等傳統的加速形式完成學業,而是鼓勵他們利用暑期、周末以及平時的業餘時間。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加速或充實的形式加深或拓寬自己的知識內容。因此,天才少年搜索設計的教育計劃是補充性質的,以使學生在學校之外的時間可以更好地滿足自己的教育需求。

斯坦利開創的「天才少年搜索」被美國英才教育領域認為是影響最大、最系統的中小學學術英才學生鑒別和培養方法之一。斯坦利的天才搜索模型建立在三個主要心理學原則之上:1)學習是循序漸進的。2)孩子學習自有其變化速度。3)給孩子的需求提供匹配的教學內容是必須的。

2010 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名譽教授弗朗西斯·施拉格在《教育周刊》中寫道:「為什麼美國人獲取諾貝爾科學獎的比例,明顯要高出許多?」答案是「諾獎最終都青睞於創新」。他最後說:「那些天才少年需要課堂以外的經驗,就像CTY 所賦予的。聰明的孩子太需要時間、機會和鼓勵了,全球皆然。」

斯坦利生前在CTY 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天才少年。當初,他遇見和培育的第一批天才少年已經人到中年,他們的人生又究竟如何呢?對此,斯坦利的學生本博進行了近20 年的跟蹤調查,發現「真實的人生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研究表明,當初參加CTY 的少年們大多初獲成功。很多人在大學、世界500 強公司取得了相當高的職位,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在他們特別年輕時就取得了這一成績。當然,這中間還出現了異常優秀者,比如創建了谷歌的布林等天才。

相比較而言,中國還忙於普及義務教育,一種脫盲的教育主導思想,甚至在教育公平的名義下,強行扼殺讓有天賦學生獲得更快更好發展的機會。這種原始社會的絕對平均主義,更接近於大鍋飯,最近連為一些天才兒童提供的奧數競賽都處於被棒殺的境地。取消了競賽,這些孩子就被分流到普通學校,也許很多才能就被埋沒了。

如果需要對照的話,上海的很多初中都有「理科班」、「科技班」、「英語班」、「橋牌班」等,其實就是對應美國的「天才班」。其中大部分其實是加快學習進度,甚至要衝擊競賽和升學率的。比如延安初級中學這樣強調數學、英語和物理競賽,為理科班的孩子設置了專門的學習進度,甚至再分為「A班」,「B班」,形成兩班三教室。這樣,更容易吸引好學生報考中學,也容易提高升學率。但很多這樣的教學模式,依然不是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快班」,教學模式簡單,教學效果集中在應試,這樣教出的孩子跟美國比,還是有不少缺陷。

(本文轉載自知乎專欄 樂創教養)


推薦閱讀:

北京四合院——13世紀的天才設計
父母如何發現和培養天才兒童?
象天才一樣思考
羅丹的情人、不世出天才的悲慘結局
一代文學天才曹雪芹為何貧困至死?

TAG:教育 | 美國 | 天才 | 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