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讓我們交流更自由了嗎

  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植根於我們融洽和諧的社會文化,來自於我們坦誠真摯的交流溝通。我們需要更多地放下手機,把目光從那塊小屏幕上移開一段時間,看看身邊的風景,聽聽朋友的傾訴,談談人生的意義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群人?

  早上上班見面問好,他在低頭玩手機;中午同事吃飯閑聊,他在低頭玩手機;晚上朋友聚會敘舊,他還在低頭玩手機。

  其實他沒有那麼忙,他可能是在「切水果」,可能是在「打小鳥」,更有可能的是在刷微博、搖微信。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培養出了這樣一群「指頭族」,一群習慣通過手指看世界的人。

  上周,谷歌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在波士頓大學演講,在談到使用手機和電腦時表示,人們應當「每天將這些設備關掉1小時。將目光從屏幕上移開,關注你所愛的人。與他們對話,進行真正的對話」。

  這樣一個簡單的建議,對很多人來說,似乎已經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把手機關掉,領導找不到怎麼辦?不能看微博怎麼辦?我在地鐵上要幹什麼?

  人們現在可能已經忘了,手機最初的功能,只是用來打電話而已。1983年,人類發明出第一部手機,這個重達一公斤的「龐然大物」改變了人類只能打固定電話的現實,人類聊天的歷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手機賦予人類交流溝通空前的自由。

  此後,手機不斷升級,硬體和軟體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一對一聊到一群人聊,從聲音聊到視頻聊,從即時聊到延時聊,技術發展越來越快,更新換代越來越快,應用發明越來越多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手機的功能越來越豐富,一塊小小的屏幕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人與世界之間的窗口。工信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天我國的手機用戶已經超過10.3億,很多人甚至將手機形容為現代人的「人造器官」,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手機給人類帶來極大自由便利的同時,也給人類的溝通和交流戴上了枷鎖。

  「以前玩手機,是為了把大家聚在一起; 現在大家聚在一起,是為了一起玩手機。」

  今天,不少手機用戶時刻被微博、微信、人人網、QQ等即時通訊軟體、社交網路軟體輪番轟炸著。在海量的信息世界裡,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卻不知道到底要找什麼;儲存的手機號碼越來越多,卻不知道要打給誰;大家手機互動越來越頻繁,卻從來沒有時間見面。

  馬克思說:「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技術越繁華,人心越荒涼。人類曾不止一次在突飛猛進的技術面前,感覺到與之相伴的孤單。

  人類的交流是一項複雜、豐富、需要技巧的過程,我們的情感往往隱藏在聊天過程中那些不經意的手勢和眼神中。但手機簡化了我們的交流,由於不能看到對方,我們需要的,只剩一個最簡單的答案。人與人的關係變得直接而淺薄,人際關係變成了手機里儲存的號碼,有時只要點擊一下刪除,我們就再也不會與之有任何聯繫。

  某種程度上,人和人的關係逐漸成為手機的附屬品,成為技術的附屬品,而消費主義的盛行又加重了這種異化。今天,人們購買和使用手機,會被琳琅滿目的品牌和型號弄得不知所從,會被各種各樣的話費套餐迷得雲里霧裡。有多少人會認真想想,自己是需要一部手機來溝通,還是需要手機來炫耀?

  正如德國哲學家弗洛姆所說,人製造了像人一樣行動的機器,培養了像機器一樣行動的人。各種「指頭族」、「微博控」、「線上人」已經像一種癥候在社會上,尤其是在年輕人中蔓延。最直接、最真誠的交流逐漸被各種「分享」、「圈人」所取代,我們關心每一個「粉絲」的感受,卻忽略了與身邊人的分享。

  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植根於我們融洽和諧的社會文化,融洽和諧的社會文化來自於人們之間的彼此信任,來自於我們坦誠真摯的交流溝通。我們需要更多地放下手機,把目光從那塊小屏幕上移開一段時間,看看身邊的風景,聽聽朋友的傾訴,談談人生的意義。

  技術帶來了便捷,但便捷並不意味著自由;人應該掌控技術,而非被技術掌控;我們需要經常握住朋友的手,而不是自己的手機。


推薦閱讀:

老子告訴我們的秘密——「道生一」
我們老了,還能指望誰?
張藝謀嬌妻曬一家五口甜蜜照告訴我們什麼(圖)

TAG:手機 | 自由 | 交流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