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的葯對應用心得,難得一見!

小編導讀

如果說中醫的脈診讓人覺得玄之又玄的話,那中藥治病鑄就的神奇將是一種朦朧之美。中藥之所以神奇,就在於偶爾僅僅是一兩味葯就能藥到病除,比如葯對,配伍簡單,但只要對症,也能有桴鼓之效,今天,小編就和您分享一位老中醫臨床應用藥對的心得,難得一見喲!

陳寶貴教授臨證五十年,在中藥的臨床應用方面經驗豐富,尤其應用對葯得心應手,信手拈來,每效如桴鼓。陳寶貴教授的一些運用對葯的經驗總結如下。

1.蒼朮配白朮

脾主運化水濕而惡濕邪,故濕邪最易困脾,脾虛亦最易生濕。

脾氣或脾陽虛弱,運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輸布,反而滋生水濕之邪,導致濕邪內困,臨床表現為腹脹便溏、納呆食少、氣短懶言、四肢倦怠、畏寒肢冷、身形浮腫等癥狀。脾虛不僅生內濕,又易感受外濕,濕邪困脾,又可導致脾虛。針對脾虛濕困證,陳教授喜用蒼朮、白朮,其中,白朮甘緩苦燥,功善補氣健脾,扶植脾胃以消食除痞;蒼朮辛香燥烈,走而不守,健脾胃以燥濕,除穢濁以悅脾。《玉楸葯解》云:「白朮守而不走,蒼朮走而不守。故白朮善補,蒼朮善行,其消食納谷、止嘔住泄亦同白朮,而泄水開郁,蒼朮獨長。」所以,白朮、蒼朮二葯合用,有補有瀉,健脾燥濕之力頗強。

2.半夏配川黃連

半夏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本品具有溫燥之性,能燥濕化痰,並具有止咳作用,為治濕痰的要葯,半夏既能燥濕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辛散消痞。川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用於腸胃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嘔吐等。黃連去中焦濕熱,並具有解毒作用,脾胃病患病日久,多見寒熱錯雜,病機複雜,而半夏、黃連相伍,一寒一溫,清熱而不患寒,散寒而不憂熱,二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從而平衡陰陽,使氣機調暢。

3.柴胡配白芍

柴胡,苦、辛,微寒,歸肝、膽經。賈所學:「柴胡,性輕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張錫純:「柴胡,味微苦,性平。稟少陽生髮之氣,為足少陽主葯,而兼治足厥陰。肝氣不舒暢者,此能舒之;膽火甚熾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陽者,又能助其轉輸以透膈升出之,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寒熱者少陽外感之邪也。又謂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誠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為柴胡善達少陽之木氣,則少陽之氣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結氣飲食積聚自消化也。」

白芍,苦、酸、甘,微寒,歸肝、脾經。繆希雍:「芍藥味酸寒,專入脾經血分,能瀉肝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補,治肝補脾,健運脾經。脾主中焦,以其正補脾經,故能緩中。」

張隱庵:「芍藥,氣苦味平。」風木之邪,傷其中土,致脾絡不能從靜脈而外行則腹痛;芍藥疏通經脈,則邪氣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稟木氣而治肝……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氣者,益血中之氣也,益氣則血行矣。仲聖以芍藥治腹痛,一以益脾陰而攝納至陰耗散之氣,一以養肝陰而柔剛木桀鶩之威,與行氣之葯直折肝家悍氣者,截然兩途。此瀉肝與柔肝之辨。故柴胡與白芍相伍,一散一斂,疏肝、行氣、養肝、柔肝、斂肝,體陰用陽。

4.枳實配厚朴

枳實苦辛微寒,氣香味厚,性勇猛,善破氣除痞,消積導滯,兼以行氣化痰。《藥品化義》云:「枳實專泄胃實,開導堅結,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療臍腹間實滿,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結胸,通便閉,非此不能也。厚朴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有燥濕、行氣、消積之功,但尤以行氣滯、散實滿、燥濕濁見長,其既能下有形之實滿,又能下有形之濕滿。」《名醫別錄》云:「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陳寶貴教授認為,枳實破氣化痰消痞,性偏寒,厚朴祛濕消脹除滿,性偏溫,二葯配伍,雖性相反但均能理氣而功相似,一寒一溫,相得不偏。臨證對寒熱互結中焦,氣機不利,郁而痞塞不通所致之心下痞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者效佳。推其理,郁而痞塞不通,非辛不開,非苦不降,寒非溫不散,熱非寒不清,而將二者相合則能宣能開,能泄能降,氣機斡旋,寒熱並調,運化中州而痞滿除。

5.沉香配鬱金

沉香,辛苦溫,歸脾、胃、腎經。功效:行氣止痛,降逆調中,溫腎納氣。

李東垣:「沉香,能養諸氣,用為使,最相宜。」(《用藥法象》)李中梓:「沉香,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運行不倦,達腎而導火歸元,有降氣之功,無破氣之害,洵為良品。」張石頑:「沉水香專於化氣,諸氣鬱結不伸者宜之。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達腎,攝火歸原。鬱金辛、苦、寒。歸心、肝、膽經。功效: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涼血清心,利膽退黃。」《本草備要》:「行氣解郁,瀉血破瘀,涼心熱,散肝鬱,治婦人經脈逆行。」兩葯合用,可疏肝行氣解郁,臨床上脾胃病多由於肝氣鬱結所致,且病程日久。陳寶貴教授將沉香、鬱金合用治療肝鬱日久漸化熱,胸腹脅肋脹痛者,其行氣解郁之力較強,用治無不效,在臨床上治療脾胃病及腫瘤病屬長期肝鬱不舒者,能迅速緩解癥狀,臨床療效滿意。

6.香櫞配佛手

佛手,辛、苦、溫,歸肝、脾、胃、肺經。香櫞辛、微苦、酸、溫,歸肝、脾、肺經。二者合用,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脅痛、胸悶,及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胃痛、納呆、噯氣、嘔惡等症。佛手氣清香而不烈,性溫和而不峻,功近香櫞而作用較為緩和,既能疏理脾胃氣滯,又可舒肝解郁,行氣止痛。本品行氣之功頗佳,但止痛作用較弱。《本草便讀》謂佛手「理氣快膈,唯肝脾氣滯者宜之」。

7.半夏配黃連

用於寒熱錯雜之胃腸疾病。

半夏辛、溫,善化痰散結,降逆寬中。黃連苦、寒,善清熱燥濕,和胃止嘔。取黃連以苦降,並清痰濕所生之熱;用半夏以辛開,兼理痰濕之壅結,除熱中之濕。兩葯辛苦合用,辛開苦降,疏理氣機,調和胃腸,寒溫並用,且清熱無礙祛濕,燥濕又無礙清熱,有相使相輔之妙用。

8.鬱金配雞內金

用於治療膽囊炎、膽結石,亦適用於肝病胃納不佳者。體現出治膽不忘和胃的用藥特點。

鬱金辛、苦、微寒,入心、肺、肝、膽經。體輕氣竄,其氣先上行而後下達,入於氣分以行氣解郁,達於血分以涼血破瘀,為疏肝解郁,行氣消脹,祛瘀止痛的要葯。雞內金甘、平,入脾、胃、小腸、膀胱經,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積。二葯相伍,舒肝和胃,利膽消石。

9.乾薑配良姜

用於中焦虛寒之胃脘脹滿疼痛者,遇涼痛甚或嘔吐,舌暗淡。

乾薑辛、熱,入心、肺、脾、胃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痰。良姜辛、熱,入脾胃經,行氣止痛,溫胃散寒,溫中止嘔。二葯均辛熱溫通,以熱為主,治療中焦虛寒,治寒以熱,乃寒者熱之。

10.黃芪配浮萍

用於脾氣虛弱,水不化氣之身面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黃芪甘、微溫,入脾、肺經,具有升發之性,可補中氣,壯脾陽,利水消腫。浮萍辛、寒,入肺經,升散之力較強,善開毛竅而發汗解表,利水消腫。二葯合用,一溫一寒,相互制約,均有發散之性,使水邪從小便、汗液而解。若水腫較重,還可加入茯苓、澤瀉等健脾利水之品。

11.穿山甲配劉寄奴

用於治療氣滯血瘀之胸痛、肋軟骨炎等。

穿山甲咸、微寒,歸肝、胃經,性善走竄,功專行散,內通臟腑,外透經絡,直達病所。劉寄奴苦、溫,歸心、脾經,溫經破血,消脹止痛。二葯相合,寒溫並用,活血通經,消脹止痛。若經濟條件不佳,可用沒藥代替穿山甲。

12.女貞子配旱蓮草

用於治療高血壓、眩暈、耳鳴、失眠、疲勞症等,亦為抗衰老之良藥。

女貞子甘、苦、涼。旱蓮草甘、酸、寒。二葯均入肝、腎經,同為滋補肝腎之良藥。常用於治療肝腎陰虛之頭暈目眩,視物昏花,鬚髮早白,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等症。二葯相須為用可增強療效,還可治療肝腎陰虛之失眠多夢,疲乏無力等。

如為肝腎陰陽兩虛,可加仙茅、仙靈脾等溫腎壯陽之品,從而達到陰陽雙補之目的。

13.菖蒲配遠志

用於心腎不交之失眠患者。

菖蒲辛、苦、溫,歸心、胃經,用於開竅寧神,化濕和胃。遠志辛、苦、微溫,歸心、腎、肺經,具有安神益智,祛痰開竅之功。二葯均入心經,均辛散苦燥,合用具有寧心安神,開竅化痰之功。臨床多用於痰蒙神竅、神志昏迷、痰濁阻絡、痰濁中阻、痰火擾心而致的煩躁、失眠、健忘等。二葯同用可使心腎相交,故心悸、失眠、煩躁可除。

14.金錢草配海金沙

用於腎結石、輸尿管結石,還可治療膽石症。

金錢草甘、淡、微寒,入肝、膽、腎、膀胱經,功專清熱利膽,通淋排石。海金沙甘、淡、寒,入小腸、膀胱經,功專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二葯相伍,相須為用,清熱利尿,通淋排石的力量增強。

15.麻黃配細辛

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痰飲射肺,氣逆喘咳等。

麻黃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既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又能利水消腫。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喘。細辛辛、溫,歸肺、腎、心經,具有祛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二葯配伍合用,咳嗽痰喘皆可選用。二葯均辛溫,在組方中常與生石膏、五味子、白芍等葯配伍,以防二葯過熱、過燥、過於辛散。兼有風寒感冒者配用辛溫解表葯;兼風熱感冒者配用辛涼解表葯;外寒入里化熱,痰熱壅肺者配用清肺化痰葯。

16.老鸛草配透骨草

為用於治療風濕痹證之要葯。

老鸛草苦、辛、微溫,祛風疏經,活血通絡,治療風濕痹症,筋骨疼痛。透骨草辛、溫,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二葯均辛散溫通,祛風活血。相須為用,可增強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之效。治風濕亦可於方中加入威靈仙、仙靈脾以增強療效。

17.仙靈脾配五味子

用於治療腰酸乏力、心悸、失眠、健忘、多汗等疲勞症、更年期綜合征。

五味子酸、甘、溫,歸肺、心、腎經,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的功效。仙靈脾辛、甘、溫,歸肝、腎經,具有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二葯相伍,一酸一辛,一收一散,一陰一陽,收散並用,陰陽共濟,聯合起來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使散中有收,補陽不致傷陰。臨床多可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功能,但應注意二者比例:仙靈脾∶五味子為3∶1時,療效更佳。

18.威靈仙配仙靈脾

用於治療腰膝冷痛、肢體麻木、風濕痹痛等症。

威靈仙辛、咸、溫,歸膀胱經,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善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關節屈伸不利、遊走性疼痛等症。仙靈脾辛、甘、溫,歸肝、腎經,既能祛風除濕,又能強筋骨,壯腎陽。兩葯同為辛溫,相伍起協同作用,加強祛風濕的功效。

19.荷葉配萊菔子

專治舌苔剝脫。

荷葉苦、澀,性平,入肝、脾、心、胃經,氣味清香,既能解暑清熱,又能升發清陽。萊菔子辛、苦、溫,入肺、脾、胃經,能行氣消脹,和胃消食。二葯均入脾、胃經,專治剝脫苔,此為胃氣不足,中焦濁氣阻滯,樞機不暢而致。用荷葉鼓舞胃氣上達,萊菔子降氣,一升一降,升清降濁,此謂「治中焦如衡」,使濁氣下降,清氣上升,氣機調暢則剝苔可除,胃病可愈。

20.半夏配麥冬

用於治療胃陰不足之嘔吐、反胃,或陰虛肺熱之咳嗽、痰少、氣喘者。

半夏辛、溫,入脾、胃、肺經,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麥冬甘、苦、微寒,入心、肺、胃經,能生津養胃,養陰潤肺。二葯相伍,均入脾、肺經,溫涼並用,潤燥相兼,動靜結合,麥冬可以牽制半夏之燥,半夏可以制約麥冬之涼。但應注意二者比例:麥冬是半夏的2倍時,療效最佳。

21.麻黃配沙參

用於治療秋燥咳嗽或咳嗽初起之咽干口渴等症。

麻黃辛、微苦、溫,入肺、膀胱經,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沙參甘、苦、涼,入肺、脾經,可養陰清肺,祛痰止咳。二葯均入肺經,相伍為用,一溫一涼,一燥一潤,一動一靜,發散與養陰並用。沙參養陰可牽制麻黃辛燥之性,麻黃宣散又可防止沙參之滋膩。

22.仙茅配仙靈脾

用於治療腎陽虧虛型的更年期綜合征有奇效。

仙茅辛、熱,歸肝、腎、脾經,長於溫腎壯陽,強筋骨,祛寒濕。仙靈脾辛、甘、溫,歸肝、腎經,具有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之功效。二葯均入肝腎經,治療因腎陽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無力、陽痿、宮冷、不孕等。還可配合女貞子、旱蓮草治機體陰陽不和,腎陰陽兩虛之更年期綜合征。

23.龍骨配牡蠣

龍骨,性味甘,澀、平。《本草述》:「龍骨可以療陰陽乖離之病。」「牡蠣,性味咸,微寒,可生用或煅用。」《神農本草經》載:「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痿,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二葯常配伍使用,有重鎮安神,平肝息風之效。張錫純認為「龍牡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應用很廣,「凡心氣耗散、肺氣息賁、肝氣浮越、腎氣滑脫,用之皆有捷效,即證兼瘀、兼疼或兼外感,放膽用之,毫無妨礙」。陳寶貴教授常將此葯對用於湯劑,治療肝魂不安之驚悸狂躁、心煩不眠。常用劑量為15 ~ 30g,大劑量可用至60g。龍骨味澀而主收斂,「澀可以去脫,龍骨入肝斂魂,收斂浮越之氣」,其性收陽中之陰,如陰不能守其陽,則為驚悸;如陽不能固其陰,則為中風危證,龍骨可治之。牡蠣咸寒入陰,其質重能鎮,故有安神之功效,咸為軟堅之劑,入肝經,有平肝潛陽,益陰之功。且牡蠣肉是非常好的滋陰、補血的食物,特別適用於體虛勞損的病患和陰虛、血虧、氣血不足之人。其他配伍有:龍骨、牡蠣配党參、黃芪,消補兼施治療虛勞;配茜草、海螵蛸,可化瘀收澀、止崩帶,治遺精白濁;配蒺藜、牛膝,平肝潛陽息風;配山萸肉以固脫;配半夏以化痰飲。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陳寶貴醫論醫話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美英,陳慧媧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來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謝絕轉載,如有內容合作,請後台留言。(歡迎原創投稿!)

⊙◆⊙◆⊙

新媒體編輯:王丹


推薦閱讀:

水鄉烏鎮,偷得浮生幾日閑,用心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
用心呵護婚姻樹(原創首發)
感情都是相互的,用心暖心
用心太過則無
你曾用心等過一個人嗎?

TAG:中醫 | 心得 | 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