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拆除聲中倒下的北京城門樓子-愛歷史---老照片的故事-搜狐博客

搜狐博客 > 愛歷史---老照片的故事 > 日誌 > 民國 2010-01-11|在拆除聲中倒下的北京城門樓子

標籤: 北京 城門 城門樓子 文物保護 古迹

現在的北京城保存下來的城門,今天僅存「一對半」,「一對」是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半」是德勝門箭樓;角樓只留下內城東南角的箭樓;而城牆,只剩下不足400米。這就是號稱「六朝古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文化中心現在的尷尬。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浩浩蕩蕩延續了10多年的大肆拆除北京老城門城牆行動中,古都北京早已蕩然無存。

阜成門又稱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阜城門是明、清兩代自門頭溝運煤進城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門"之稱。70年代修建環城地下鐵路,城樓及附近城牆皆被拆除,將護城河填平為路。

正陽門,就是我們俗稱的前門,整座城樓的整體高度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1949年後,正陽門曾被北京衛戍區佔用,1980年代騰退。現僅存城樓與箭樓。

東直門原為元大都東垣崇仁門,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四年(1371年)均修補沿用,永樂十七年(1419年)修葺,改稱東直門,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城樓、瓮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1439年)竣工,成化九年城樓曾引發火災,火災後重修。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於東直門外建水關,管理進京貨物。清朝在嘉慶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樓。1915年因修築環城鐵路將瓮城、閘樓拆除,於箭樓後部兩側建「之」字形磚蹬道。1927年將箭樓拆除,僅存箭樓台基,台基於1958年拆除。1950年在東直門城門北側開豁口,以利交通,1965年拆除東直門城樓。

西南角樓1930年代拆除,城台1969年拆除。

外城城牆及角樓於1951-1958年間陸續拆除。

安定門,又名安貞門。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1969年,安定門城門及箭樓被拆除。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1966年崇文門城樓被拆除。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瓮城門洞內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

1956年10月16日的《北京日報》對朝陽門的拆除原因做出了解釋,「由於年久失修,發現牆身多處下沉、裂縫,部分柱子向外歪斜,飛檐和柱子接榫處很多糟朽,南面樓門劈裂下來。如果不拆除,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雖然此前城門的拆除已經開始,但朝陽門給文物專家們的震動尤其大。因為文化部大樓就在朝陽門附近,文物局辦公室又恰在文化部大樓的東南角,從辦公室的窗口就能看到朝陽門。然而學者的呼籲並未能挽救朝陽門的命運,最終拆除成了定論,只好眼睜睜看著朝陽門消失在自己眼前。1956年10月9日,朝陽門城樓拆除完畢;1958年,箭樓拆除完畢。朝陽門痕迹蕩然無存,拆除前聲稱將要保存留待後用的原建築構件也在「文革」中散失。

地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之一,是皇城的北門,天安門則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

1954年底,為了疏導城市交通將地安門拆除。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車輛通行。當時,因為一些社會名流對拆除地安門持反對意見,政府許諾將從地安門拆下來的門窗、木樑、木柱、木柁、木檁都一一編號登記造冊,連同磚石琉璃瓦等統統運往天壇,計劃在天壇北壇上門內照樣移建一座地安門。不料,日後天壇內發生火災,堆垛在那裡的木質材料全部化為灰燼,移建地安門之議從此也就泡了湯。將近50年過去了,如今在天壇北門內尚殘存有少量地安門拆下來的殘磚、廢石和破舊的琉璃瓦,又因為沒有留下實測圖紙,移建地安門的計劃也就無法實施了。

長安左門位於天安門前的東側,長安街因門而得名,取長治久安之意。門三闕,券門,漢白玉石門檻,單層歇山黃琉璃瓦頂,紅牆,基礎為漢白玉石須彌座。與長安右門東西相對,為皇城通往內城東部的孔道之一。

該門為皇城天安門的東復門。明清殿試後,將寫有中進士者姓名的黃榜,接出午門,在鼓樂御杖引導下,經天安門,東轉出長安左門,張掛在臨時搭建的龍蓬內。舉子們一旦金榜提名,猶如魚躍龍門,古時人又稱此門為"龍門",或稱"青龍門",以附"左青龍、右白虎"之意,或謂"孔聖門",意由孔聖之學而登此"龍門"。舊時,文武百官須在長安左門外下馬下橋步行而入。

1912年12月,為便利通行,將長安左、右門漢白玉石檻拆除,1913年1月長安街正式通行。此門於1952年拆除。

推薦閱讀:

短期出家記(圖文) 中國佛教故事網
油畫《戈黛瓦夫人》背後的故事
說故事的人
《青年圖摘0821!》外國一網友用五張照片講述了一段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沉重的故事
喬布斯的故事

TAG:歷史 | 故事 | 北京 | 照片 | 博客 | 老照片 | 搜狐 | 搜狐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