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哲學】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13考點)(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

一、社會發展的規律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⑵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⑶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辨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有時先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有時落後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方法論】在分析社會現象時,要尊重社會實際,樹立實踐第一的思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時要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反對落後的消極的社會意識。反對機械唯物主義、歷史唯心主義

3、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4、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與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⑴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⑵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發現,使人類關於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原理內容】(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係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表明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5、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①在階級社會裡,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實現方式:通過階級鬥爭實現的。階級鬥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②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性質:非對抗性的矛盾。實現方式: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加以解決,即改革。

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社會主義改革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動力。

二、社會歷史的主體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

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①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②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③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及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

三、人生價值及其實現

1、哲學意義上的價值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2、人的價值的內涵與評價

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社會對個人的承認與滿足(自我價值),而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看他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貢獻。

3、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⑴價值觀是指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原理內容】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②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4、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⑴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⑵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社會歷史性和主體差異性(相對性)

隨著時空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一定事物的價值以及人們關於它的價值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這就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徵。

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特徵。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這就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主體差異性(相對性)特徵

5、價值的創造與實現6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生價值的實現:在勞動和奉獻中、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在砥礪自我中實現人生價值。

①根本途徑: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②客觀條件: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

③主觀條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A+B+C)

A、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B、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C、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原理歸納:

歷史唯物主義和價值觀(課本稱呼: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3.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論依據)

4.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社會對個人的承認與滿足(自我價值),而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5.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論依據)

5.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論依據)

6.實現人生價值:⑴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⑵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推薦閱讀:

情牽歷史的指紋——廉貞星
我們的鄰居——伊斯蘭教的興起歷史
鍾兆民:歷史性投資機會再現
歷史上有哪些精巧的局?

TAG:生活 | 歷史 | 哲學 | 主義 | 歷史唯物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