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博 | 今天,傳說中的樓市「大殺器」終於來了

特別聲明

劉曉博

2016年11月1日

今天(11月1日)中午,傳來一個大消息:CDS來了!

CDS,中文名是「信用違約互換」。如果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解釋,其實相當於一種借款保險。有了這種產品,當違約事件發生的時候,無論是債權人還是債務人的壓力都將大大減輕,可以把責任轉嫁給出售CDS的機構。

根據「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今天午後發布的工作動態,情況是這樣的:

2016年10月31日,經協會金融衍生品專業委員會審議通過,14家機構備案成為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核心交易商。當日,銀行間市場共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浙商銀行、上海銀行、中債信用增進等10家機構開展了15筆信用違約互換交易,名義本金總計3億元。交易參考實體涉及石油天然氣、電力、水務、煤炭、電信、食品、航空等行業。交易期限一年至兩年不等。

而在此前,財新、新浪網也對這一消息進行了報道,我們可以獲知,第一批CDS標的里包括中國聯通、中國石化的債券。顯然,第一批交易的「參考實體」裡面沒有包含房地產貸款,或者開發商的債券。

今年9月,當CDS將在中國試行的消息出來後,有自媒體危言聳聽地將CDS解讀為「做空樓市的重要武器」,並結合CDS當年在美國次貸危機中產生的負面作用,認為中國推出CDS將有以下含義:

1、這意味著樓市已經見頂,銀行急需通過CDS將房貸風險轉嫁出去。

2、CDS上市交易之後,就給大資金做空樓市提供了抓手,他們可以買入CDS,然後打壓樓市獲得利潤。

總之,CDS一度被渲染為中國樓市的末日、銀行的陰謀。

其實CDS就是一種保險,在貸款、債務等違約的時候給債權人以補償。有了這種工具的保障,即便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大家也敢於借錢出去,而不是捂緊錢袋造成流動性短缺。所以,這算是一種刺激經濟的工具。

如果說通過CDS,可以把幾十萬億房貸風險轉嫁出去,那絕對是聳人聽聞。原因很簡單,沒有任何一個機構有能力對中國這麼大規模的房貸承擔保險責任。

至於CDS跟房價的關係,也不單方面的。就如同「T+0」或者「期指」跟A股的關係一樣,似乎可以說成是「漲時助漲,跌時助跌」。此外,CDS價格的高低,意味著大家對債務風險的一種判斷。如果大家普遍認為資產價格偏高的時候,CDS的價格會飆升,從而給市場帶來警示。

另外,CDS也不僅僅影響樓市,還會影響到債券市場,進而成為觀察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指標。

中國的CDS業務才剛剛起步,帶有實驗性。在防範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的2016年和2017年,這種業務的規模不會太大,影響也不會太大。所以,誇張CDS的影響力,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此外,今天樓市還有一個大消息值得關註:

據「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報道,國土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相關人士表示,既要防範房地產市場快速上漲帶來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也要防範房地產市場快速下跌帶來的金融系統風險。

我認為「防範房地產市場快速下跌帶來的金融系統風險」的確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這輪房地產政策牛市啟動之後,尤其是今年6月之後,市場進入烈火烹油的階段。調控直到「國慶黃金周」才全面出台,應該說動手略偏晚了一些,但隨後的調控不斷升級,從地方政府迅速上升到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層面。這種短時間內多部門出手、多項政策疊加式的調控,很有可能誘發金融風險,對此不得不防。

另外,報道還透露了一組重要數據:

今年1-9月,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7.10萬公頃,同比減少7.8%。分地類看,住宅用地供應4.79萬公頃,同比減少8.4%;商服用地供應2.32萬公頃,同比減少6.6%。

報道稱:2016年的房地產用地供應量可能連續第三年下跌,甚至可能創下2010年以來新低。最近幾年的土地供應量情況是:

2015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2.0萬公頃;

2014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5.1萬公頃;

2013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20.32萬公頃;

2012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6.56萬公頃;

2011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為16.91萬公頃;

2010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15.42萬公頃;

2009年全國房地產用地供應 10.91萬公頃;

所以,未來在局部出現住宅短缺的情況,是完全有可能的。這組宏觀數據,可以跟萬科在三季報里發出的警告相互印證。

萬科說,在他們監控的14個熱點城市裡,新房可售庫存(已取得銷售許可而尚未售出的面積)進一步下降至0.98 億平方米,為 2011 年年底以來最低水平,庫存去化周期只有 5.7 個月。


推薦閱讀:

樓市「限降令」的4宗罪
樓市掃盲弄清房產五大概念
遼寧營口樓市遭遇過剩危機 地方政府出手救市
剛剛,樓市又放大招,但為何受傷的總是我們!

TAG:樓市 | 傳說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