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年味兒傳遞下去,家長必看的春節親子教育指南 | 無憂解

第一閱讀

無憂解

學習與成長,我們永遠的話題

文 | 華明玥

圖 | 互聯網

第一閱讀 |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春節七天長假,你陪爸媽的時間有沒有一整天?

你說你思念故土長輩,然而你已經有多少個春節離鄉背井?

你說你無根的感覺日甚一日,你已有多少年忘了回鄉祭祖?

快要到春節了,以上這樣的段子與視頻在朋友圈裡頻頻出現——年輕一代成年之後,對春節特有的儀式感敬而遠之、能省則省,與此同時,他們與父母、與長輩、與宗族故土的情感也一日一日地疏離著……我們不止一次聽到,出國留學的孩子,數年不與父母見面;在外工作的孩子,比如這個月上了熱搜榜的「王猛12年未回家,與父母決裂6年」,會因為成長過程中累積的隙怨,毫無愧疚感地寫萬言書猛烈炮轟父母,連春節也不回家……

是什麼樣的教育,養成了這些學霸精英們不知回饋、不曉反哺的心態?除了日常教育上的問題,恐怕也跟父母忘了在春節這個凝聚力最強的節點上,沒有對孩子啟動人生觀、榮譽觀、家族傳承觀的教育相關。「第一閱讀」提醒大家,我們今天做錯的事,孩子會在15年或20年後,以不同的方式「報償」我們,到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會不會因此後悔不迭?

注意:你的錯誤言行正在影響著孩子!

場景1:

「你瞧,回你爺奶這鄉下過年簡直是活受罪,明年讓你爸一個人回來,咱們娘倆出門旅行過年。」

假如爸爸是鳳凰男,媽媽是孔雀女,這樣對回爺爺奶奶家過年的抱怨簡直屢見不鮮。鄉村沒有地暖、空調,沒有又輕又暖的羽絨被;每天都是大魚大肉,沒兩天就吃膩味了,爺爺奶奶還要在你面前拚命夾菜;最不習慣的還有,網路時斷時續,電視信號一會兒強一會兒弱,農村的旱廁蓋在距家50米遠的地方,晚上打著手電筒上廁所,可是一件考驗膽量的事兒。因此媽媽毫無顧忌地將下鄉過年的不滿表現出來,拉攏孩子站在自己一邊——「你看你爸每次一回來就顯露出小農習氣,覺得全村人都是他的大爺和親戚,以後呀,咱家要管的閑事可多啦,村裡人上城裡看病、求學、找醫生,咱都要接待,這輩子背負的倒霉事兒就是一座山!」

聽著很耳熟?父母出身於不同的生活環境,最容易在「回誰家過年」的問題上,產生這種「歧視性矛盾」。在媽媽看來,這只是隨嘴一說的抱怨,強調的只是對鄉村生活習慣以及人情世故的不適應,她並沒有想到,在孩子心目中,這形成了對爸爸生長環境的鄙夷與貶抑,形成了對爺爺奶奶的不尊重與厭棄。

要知道,我們每個人就相當於一顆堅實的牙齒,這顆牙有四個牙根,分別就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這就是我們的血脈之根,就是我們家族傳承的由來,而貶抑爺爺奶奶的落伍、沒見識,就是動搖了半邊牙根,動搖了與我們自身血脈相連的部分,讓我們未來的選擇出現一個難以填補的空洞。

而隨口對爸爸的生長環境進行嘲弄與攻擊,不僅深化了夫妻間的隔閡,更有可能令孩子看不上爸爸的所作所為,讓父教在孩子的成長中自動失效!

第一閱讀的話:

城鄉過年感受的極大不同,其實正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與童心。如果媽媽轉換一下思路,將下鄉過年當作農家樂,當作體驗生活、觀察民情的一個窗口呢?很多生活不便的細節,就變得如此新鮮可喜!

比如有的孩子,觀察農家的燒炕煙道走向,居然出主意幫助爺爺奶奶家裡改造煙道,既不會讓土炕熱得叫人坐卧不安,還讓家裡一晚上多燒出兩大吊壺的熱水;農家冰天雪地,孩子卻在下地窖、摘凍柿子、做凍餃子、打年糕的過程中享受了無限的樂趣;農村沒有24小時營業的超市,但熱熱鬧鬧的趕集,歡歡火火的舞獅旱船遊戲,不比城裡更有年味兒?

媽媽需要改換思維方式的地方在於:生活不分三六九等,生活不只是孩子在城市裡見到的那些寡淡模式,了解真實的中國,真實的故土,一定要去往鄉村,了解土地、農民、故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是一種全方位的生活滲透,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美學滲透。

媽媽帶著孩子讀一讀以鄉村生活為背景的美文吧,比如台灣阿寶的《討山記》,比如新疆作家李娟的《羊道三部曲》,你會發現,困苦與艱難,如何轉換為諧趣橫生的表達;不便與閉塞,如何轉換為對大地之美、鳥雀之美、樹木與草原之美的無限感恩。讀了這些文章,孩子就會明白,世間本不存在狹隘的生活,只有一顆狹隘的心,才會對所有的遭遇都滿懷怨懟。

孩子在童年,在田野里無拘無束地飛奔過,見識過五穀雜糧和菜蔬水果在大地上生長的樣子,親手照料過奶牛、豬崽、家禽與看家護院的土狗,感受過親友族人間血濃於水的親密,感受過大家族祭拜祖先時的莊嚴,孩子的生命就被泥土深深護佑過,被血脈親情深深打動過,未來,他若有過不去的坎兒,心底里就會有一個聲音說:「回故鄉去,也許就被治癒了。」他就不會那麼容易被擊敗。

場景2:

「你看你爺奶多小氣,十年如一日就給500塊壓歲錢,外公外婆就大方,都從300漲到3000啦。」

在不少媽媽眼裡,壓歲錢的多寡,比拼的是自家孩子在長輩心中的位置,比拼的是長輩那顆含飴弄孫的心。還有媽媽認為,孩子的叔叔生了二胎,自家是獨生子女,這不是在壓歲錢上吃虧了嗎?「別看你爺奶搞得像是一碗水端平,其實心早就歪到你叔叔那邊去了!」

這種「壓歲錢決定臉色」的做法,很容易把孩子培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未來,孩子見人見事就一種評判尺度——誰能給我帶來利益,我就對誰笑臉相迎;誰不能給我帶來利益,就算至親好友,我也會冷眼相對。想想看,這有多可怕!某一天,家長宣布自己打算生二胎,孩子滿地打滾堅決反對,說:「要是那分我家產的小子來這世上,看我怎麼收拾他!」「你們要生可以,咱們得簽合同,以後房子歸我。」 某一天,家長宣布自己打算辭職創業,孩子也一臉冰霜質問:「你都多大的人了還追求理想,這麼幼稚。我問你,你沒了工資,怎麼保證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怎麼保證我將來出國留學有錢花?」

看看,從對待壓歲錢的態度上,孩子正在習得媽媽身上的價值觀與金錢觀,你可以選擇讓孩子傳承你的自私自利,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傳承你的慷慨大度。

第一閱讀的話:

如果孩子很好奇,為何來自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壓歲錢數額有很大的不同?媽媽可以很淡定地告訴孩子:「壓歲錢是祝福的象徵,是老一輩對孫兒的愛。它並不是長輩給你發工資,所以老人可以隨意給,一百塊與一萬塊,所承載的期待,是差不多的。」

媽媽也可以讓孩子通過與老人的攀談,來觀察老人的晚年生活,了解替孫輩發壓歲錢這件事,在老人生活開銷中所佔的比重。

孩子就會發現,哦,外公外婆從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爺爺奶奶從企業退休,因為單位的性質不一樣,所以退休金有很大差別。那為何爺爺奶奶依舊對此少有抱怨,經常知足常樂呢?因為這些年,企業的退休金也有不錯的增長,但爺爺奶奶到底年歲大了,看病治療所需要的自費開支也越來越大……你瞧,從壓歲錢的問題上,孩子思考了退休保障的問題,思考了怎樣降低老人醫療負擔的問題,也意識到行業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否公平的問題。一些早熟的孩子,會因此思考一種什麼樣的福利制度,既可以縮小貧富差距,又不會過多地增加稅收負擔;會因此思考什麼樣的保障設計,是可以保證大多數人的福祉,又可以保證人的工作積極性……孩子通過有關壓歲錢的調查,意識到很多政策層面的東西與老百姓的幸福感息息相關,他未來,很有可能立志要做革新並改良政策的人,為基層民眾謀福利。這就是孩子遠大志向的開始。

與此同時,壓歲錢既然作為一種關切與祝福的表達,它絕對不應該僅僅是自上而下的,我們做父母的,為何不能帶領孩子向經濟條件不好的長輩發壓歲錢,以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為何不能向故鄉無兒無女的老鄰居、五保戶發壓歲錢,讓他們也感受到來自後輩的祝福與溫暖?當家長賦予孩子這樣一種眼光:找到急需溫暖的對象,來一次雪中送炭,是胸懷寬廣、行事大度的表現。孩子受此熏陶,未來就不大容易與人在經濟上錙銖必較,而這種胸懷的第一受益人,難道不是我們做父母的嗎?

場景3:

「今天去拜訪的是爸爸的領導,誰都可以不拜年,這位可不能不拜;誰的禮物都可以拿,這位回贈的可不能拿。」

有一類拜年對象,媽媽臨行前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讓孩子謙恭謹慎不能出錯;孩子看到父母準備了豐盛的禮物,又看到父母與領導說著隔靴搔癢的客套話,看到領導對禮物再三推讓,而父母帶著契訶夫筆下小公務員才有的惶惑與慌張,完全失去了平時落落大方的底氣,更有甚者,家長趁著給領導拜年,一味諂媚、恭維,一路溜須拍馬,而領導明顯對此顯出了一臉尬笑……最後,當領導回贈孩子禮物時,父母一個勁兒使眼色,孩子遂不敢接,領導又是一陣尬笑。

這種場合,為什麼要帶孩子去?有的家長振振有詞地說:要讓孩子從小懂得人情世故呀,以後在社會上,晉陞可不光是看你肯出力幹活!

不久,這振振有詞的家長就被打臉了——孩子沒有評上區三好生,回來認真嚴肅地責怪家長說:「就怪你沒有給老師送禮,你看老師就不肯關照我……」

第一閱讀的話:

可不可以帶著孩子給領導拜年?可以!孩子可以活絡拜年的氣氛,讓領導表現出和藹可親的親和力,減少父母的緊張與拘謹,也可以讓上下級之間的交流更為融洽與溫暖。

問題是,父母有沒有在帶著孩子拜年的過程中,體現出「眾生平等」的一面?如果父母在拜會領導時表現出唯唯諾諾、低三下四的模樣,那孩子肯定有兩種反應:一種是看不起父母,認為父母這樣恭維討好都是沒有權勢的緣故,孩子很快就會立誓「我要向上爬,將來體會下趾高氣揚的滋味。」另一種是覺得父母可憐,「原來給人打工就要看人臉色呀,我將來要是工作,一定要做老闆。」後一種孩子,大學畢業後往往成了抵觸上班的人,跟父母索要畢生積蓄去創業,創業失敗後就成了宅男,除了在淘寶上做做直播或小生意,絕對不肯進入某個單位安心工作。

我們做父母的,在跟領導拜年時,要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給孩子做榜樣——我們怎樣不卑不亢地與大人物交往,我們怎樣以自己的專業技能作為立身之本,而不是以拍馬屁套近乎為立身之本;我們如何先看得起自己,有自己的底線與做人準則,然後贏得尊敬……

拜年時,可以給領導準備自己家鄉的土特產,自己手作的茶巾與縫製的靠墊,自己培育的鮮花和烘焙的糕餅,也可以與領導開懷暢談,還可以讓孩子落落大方地接受領導回饋的禮物。領導也是人,而且處在他那樣的高位上,一次不帶任何目的,僅僅關乎情誼的訪問與攀談,也會給領導帶來莫大的慰藉,這種乾淨的友誼,這種磊落的私交,給雙方都帶來春風拂面的感受。甚至等領導退了休,這種友誼還會持續。對孩子來說,這種超越地位、權勢、門第與利益的交往,最終將是見識與風度養成的源泉啊。

場景4:

「我今天就要教訓這小子,為啥有新玩具新書都不肯與弟弟分享?我這麼慷慨大度的人養出這麼小氣的孩子!」

接待拜年的親朋時,孩子卻把他心愛的玩具藏了起來,或者把他精美的新書藏到了大衣櫥里,理由是:「上次那位來拜年的熊孩子就把我的四驅車弄壞了!」「去年有個毛孩子還撕了我的書,放嘴裡啃!」

媽媽一愣,心想,你這孩子怎麼一點兒都不懂,來的都是客,總不能因為熊孩子不懂事,就讓兩家大人也不歡而散。既然咱們是主人,那吃虧的只能是咱們。想了半天,媽媽總算找到一條理由來反駁:「我怎麼不能說『算了算了』?東西是我出錢買的!」孩子更加不服氣地嚷嚷:「可東西你已經贈送給我了,那就是我的。你有什麼權利說『這事就算了』?」

第一閱讀的話:

中國式親子關係最讓人詬病的一點就是:邊界不清楚。父母總是認為,你喜愛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你這小孩兒還是我生的呢,所以我可以隨時讓你在親友聚會上表演節目,事先不用徵求你的意見;我也可以擅自做主,把你心愛的東西拿出來跟人分享,顯示自己的大方,你要是阻止,那你就是小氣。

這種「我的就是你的,你的還是我的」的處事方式,說到底就是親子之間沒有明確的邊界線,父母都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不顧孩子的反對,擅自替孩子做主。小到要不要拿出玩具來跟小客人分享,大到孩子未來的升學方式,都不徵求並尊重孩子的意見,導致邊界意識日益強烈的孩子,只能用逆反來擺脫父母的控制。

就拿春節怎樣招待小客人來說,我們為何不能把自主權還給孩子?我們可以事先通報小客人的年齡、性別、性格、才藝嗜好,告訴孩子,小客人的父母和我們曾經締結下什麼樣的友誼,至於孩子拿出新玩具還是舊玩具和對方分享,孩子是否準備禮物哄小客人高興,孩子是想全程陪玩,還是打個招呼就繼續看自己喜愛的真人秀節目,當然要由孩子自己來做決定。要知道,來的是父母的朋友,不是孩子的朋友,孩子幫你招待小客人,是情分而不是義務。

媽媽可以預先對他聲明:「爸爸媽媽的朋友來拜年,肯定是打擾了你,如果這事兒讓你有點不痛快,我們向你道歉;不過,你也會有小夥伴到家裡來玩,其實也是打擾到爸爸媽媽的。但我們覺得,愛一個人,有時候就要愛屋及烏,接受這種打擾,你說呢?」

你會發現,你說了這番「邊界分明」的話以後,孩子反而不好意思在客人到來時表現得冷淡又抵觸了,與熊孩子相處,也會變得有耐心一點——何況,也不是每位小客人都那麼調皮搗蛋的。

場景5:

「叫你不要交往那麼多有錢人家的小夥伴,你看看,光是這年節小聚會,買禮物就花光了我的年終獎。」

如今過年,孩子們的聚會也讓家長發出這等「力不從心」的感嘆——要定一個適合聚會的場地,要給所有來聚會的小夥伴買禮物。

有的家長會諄諄囑咐自家孩子:「別跟富裕階層的娃兒走得太近,咱家可負擔不起這些人情往來的費用。」有的家長卻會慫恿自家孩子向家裡有背景的娃兒靠攏:「說不定將來人家就能提攜你一下,讓你少奮鬥十年。」

一聽這話,孩子那張興高采烈的小臉,逐漸被重重心事所籠罩。家長看了也很糾結呀:這種交往觀念合適嗎?究竟要不要這麼早,就讓孩子意識到人是分階層的,跨越階層的友誼,有時候會成為不可承受的負擔?

第一閱讀的話:

別讓成年人小心翼翼的「階層意識」,過早地侵佔孩子純潔的心靈。很多時候,讓孩子「只交往跟我們差不多家庭的孩子」,是家長的虛榮心在作祟。

從根本意義上說,只有在童年時代與各個階層的孩子都無拘無束地交往過,孩子才會有見識、有度量、不世故,他的視野才開闊,而不是從小就限定在一個狹隘的領域裡。

住60平方米小房子的人,可以大大方方請孩子的小夥伴來玩,因為「熱熱鬧鬧擠在一起吃飯的感覺真好!叔叔能做那麼美味的蛋餃,我一口氣吃了4個!」「小小的陽台上也能養幾十盆花兒,真神奇!」

住500平方米別墅的人,也可以大大方方請孩子的小夥伴來玩,因為在孩子眼裡,「有樓梯的房子是個躲貓貓的好地方」「那麼大的院子,正好來玩工兵捉強盜」。

看見沒有,只要家長放下攀比之心,孩子們是不太在乎小夥伴住小公寓還是大別墅的,對他們來說,主人家的廚藝、熱情和放下架子與孩子玩在一起的心,更是完美聚會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彼此之間加深友誼的催化劑。

童年時代,乃至少年時期的友誼,不就應該擺脫家境構築的藩籬,讓孩子們感受到彼此牽掛的純美嗎?因此,我們大人也要從攀比、虛榮的思維桎梏中解脫出來。

禮物為何要贈送十分昂貴的?僅僅為了面子嗎?聚會地點為何一定要在星級飯店?有時候,在近郊,在公交和地鐵可以方便到達的地方,定下一個農家樂的房間,也許能讓孩子們更開心。孩子除了可以吃到美味的農家菜,還可以在大棚里采草莓,在菜地里嘗試割韭菜,在池塘邊嘗試釣魚,見識小豬崽如何爭食吃奶,荷塘里藕農,如何穿著高及大腿的膠靴,從淤泥里挖出兩頭翹的蓮藕……這種新鮮的見識,不正是友誼帶來的副產品?它如此歡快明亮,連帶陪同的家長,也釋放了自己的童心,與其他家長締造了別樣的友誼。

「第一閱讀」最後給家長的提醒:

把過年的主動權儘可能還給孩子吧

經常聽十歲左右的孩子老氣橫秋地說:「過年真沒意思,真無趣!」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嘆,原因就在於,過年,多半是按照家長的意願在安排,要不要回鄉祭祖,要不要出門旅行,要不要把農村的老人接到城裡來遊玩,要不要通過登山、長跑的方式來迎接新年,要不要邀請孩子的小夥伴到家裡來開美食派對……您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了嗎?請孩子一同參與規划了嗎?其中可能遇上的困難,都跟孩子事先說清楚了嗎?

如果孩子對這些方案的認同度很高,這些度過新年的方式,就會內化為孩子本人的意願,他就會興緻盎然地參與,有始有終地跟進,就算其間遇上雨雪等惡劣天氣、交通堵塞、住宿條件艱苦等超常考驗,孩子也會堅持下來,並表現出勇於擔當的風度,爭先承讓的氣量。也就是說,過年的方式,越是靠近孩子的意願與本心,越可能對孩子有所教益。將來他回味這個春節,也越有可能品嘗到身為中國兒童的幸福感。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幼兒園小班親子活動紀實
親子陪伴,不僅僅是「在一起」
想說愛你不容易,親子溝通的誤區在哪裡?
溝通中「不帶耳朵的媽媽們「看過來
曾仕強教授親子家庭教育講座(01~24)

TAG:春節 | 教育 | 親子 | 親子教育 | 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