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上歷史《第五單元 步入近代》基礎認知

第五單元步入近代

第14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11世紀以後,歐洲農村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隨著習慣法和莊園法的規範,西歐越來越多的地區,勞役被固定在一個特定的範圍。

而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不再為領主提供勞役,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

又通過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

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

在這個過程中,農民也逐漸獲得對自己剩餘產品的支配權。

2、莊園制度下的小塊土地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生產經營活動,加之一些領主不善於經營,於是,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

領主通過轉讓、聯姻、繼承、買賣等方式,將土地集中在一起。

14世紀中葉以後,出租領主直營地達到一個高潮,領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

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農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採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僱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並將產品推向市場。

農產品的富餘,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農產品和畜產品得以進入市場,並且成為遠程貿易的主要商品。、

3、這一時期,手工業也不斷發展,一方面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另一方面他們不再僅僅為自己生活而生產,更多是為了適應市場而勞動。

手工業者開辦作坊,家人、幫工和學徒一起生產,規模比較小。

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後來,這種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商人不僅向僱傭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與僱主形成徹底的僱傭關係。

僱工分工合作,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4、土地關係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

1、13、14世紀,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大多數貴族不重視或沒有能力經營自己的地產,將其抵押或變賣,以償還債務或應付開支;富裕農民、騎士、鄉紳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並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新型地產,以新的經營方式控制了生產、交換等環節,還控制了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也是現代農業的最早發起人。

2、城市中,手工業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約關係賦予的權利,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法的保護。

發家的商人巨賈又將大量的商業利潤投入鄉村,置辦田產,採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他們也模仿大貴族的生活方式,與貴族聯姻或成為官員,抬高自己的身份,其政治權利也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法王腓力二世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獲得英國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並將佛蘭德爾地區置於法國控制之下,奠定了強大王權的基礎。

13、14世紀,英、法等國的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第15課 文藝復興運動

一.文藝復興

1、14世紀中葉,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工商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對教會宣揚的苦行禁慾,追求死後進入天堂的生活態度漸生異議,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這種被稱為人文主義的思潮逐漸流行,文藝復興運動興起。

2、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延續了近300年之久。

這場運動採取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但對古典文化並非是簡單的「復興」,這其中有繼承,更有創新。

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巨人輩出的光輝時代,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許多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大師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

二、但丁

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他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他的長篇詩作《神曲》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作者借夢遊三界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把許多主教、僧侶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獄,表達了市民階層的感情與理想。

三、達·芬奇

達·芬奇因出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小鎮而得名。他15歲開始接受繪畫和雕塑訓練,同時學習機械工藝,後來又學習解剖學,25歲時已名滿天下。他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兼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於一身,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並稱「文藝復興三傑」。達·芬奇的繪畫代表作《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極負盛名。

四、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出身於英格蘭中部一個商人家庭,年少時酷愛戲劇,因家道中落,輟學謀生。他前往倫敦,先在劇院門前為顧客看馬,後做劇院的雜役、演員,後來成為劇作家。他一生創作了30多部戲劇,《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他的代表作。這些作品從真實生活出發,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表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

第16課探尋新航路

一、探尋新航路的熱潮

1、隨著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發展,歐洲市場需求逐漸擴大,商品經濟日趨發達。

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來自東方的絲綢、香料、瓷器、寶石、布匹等商品在歐洲市場極受歡迎。而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行紀中描繪了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既古老神秘,又富庶昌明,更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想像和嚮往,歐洲社會出現了關注東方的熱潮。

然而,當時亞洲的商品先匯聚到地中海,再轉運歐洲各地,商品到達歐洲後,價格已經漲了8到10倍。

15世紀中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掉拜占庭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

土耳其人向商人徵收高額關稅,從東方運往歐洲的商品更加昂貴。因此,歐洲人越發想要尋求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2、隨著歐洲地理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相信地球是圓的,這樣的說法使一些人試圖環繞地球進行航行。

有些學者還能大致勾畫出整個地球的自然輪廓。他們斷定,從歐洲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

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中國人發明的將指南針用於航海的「羅盤」導航技術,經阿拉伯商人傳到歐洲。

13世紀,歐洲水手已經掌握了羅盤技術。同時,歐洲的造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載重量增加到600~800噸,可以裝載更多的水手、食物和商品。船的規模變得更大,速度更快,操縱更加靈便。

二、哥倫布發現美洲

1、.1487年,迪亞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帶領由3艘輕便帆船組成的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達非洲的好望角。

迪亞士的航行,實際上已經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

葡萄牙王室備受鼓舞,決定繼續沿迪亞士開闢的航路南行,尋找到印度的通道。

1497年,達·伽馬帶回大量胡椒、肉桂等香料和黃金,獲得高出航行成本幾十倍的利潤。

2、西班牙是葡萄牙的商業競爭對手。葡萄牙人海上冒險的成功,刺激了西班牙人,後者也想尋求一條通往亞洲的航路。

這時,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來到西班牙。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資助,哥倫布率領由87名船員和3艘船組成的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開始橫渡大西洋。

1492年10月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聖薩爾瓦多島。此後又發現了古巴和海地。在接下來的10年間,哥倫布先後三次西航。哥倫布始終認為他到達的就是亞洲的印度,還把當地人稱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

三、麥哲倫船隊全球航行

1、哥倫布並沒有給西班牙帶來預想中的財富,但是向西航行尋找到達亞洲航線的夢想依然激勵著歐洲人繼續探險。

1519年,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繼續尋找盛產黃金和香料的亞洲。經過3年的航程,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於1522年返回歐洲。

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舉,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2、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繫,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第17課 早期殖民掠奪

一、早期殖民國家:葡萄牙與西班牙

1、中世紀晚期,西歐商品經濟空前繁榮,需要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新航路開闢後,歐洲人便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奪。

2、最早進行殖民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人在亞、非、拉美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與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從而控制了從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並以殖民據點為基地在當地進行劫掠式的貿易。他們用葡萄牙的手工業品,交換黑人手中的象牙、珍珠、寶石和香料,甚至搶劫黑人的黃金。

3、16世紀,西班牙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橫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自稱「無敵艦隊」。

西班牙憑藉這支艦隊,在美洲的中部和南部地區建立起一個殖民大帝國。

西班牙殖民者使用武力強迫印第安人無償開採金銀礦,還在當地開發種植園,強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為奴隸在種植園裡勞作。

二、英國的殖民擴張

1、16世紀英國的活動版圖基本局限於不列顛列島,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使手工業尤其毛紡織業迅速發展,促使其開拓海外市場。

英國位於海上貿易航道的要衝,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權才能向海外發展。1588年,英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與「無敵艦隊」進行了一場以少勝多的大海戰,「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滅。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

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種植園,生產英國工業所需要的棉花、煙草、藍靛、糖等原材料。

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英國殖民者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

2、18世紀,英國商船從英國各地的港口出發,滿載火器、機械製品和酒等運往非洲傾銷;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再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這個航程的路線呈三角形,故被稱為「三角貿易」。種植園和黑奴貿易為英國帶來了巨額利潤。

三、荷、法、英殖民爭霸

1、荷蘭一度控制著波羅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貿易,因而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進入17世紀,荷蘭加入殖民掠奪行列,入侵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了馬六甲和錫蘭;一度強佔了中國的台灣;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蘭殖民地。17世紀下半葉,後崛起的法國也加入了殖民爭霸的行列,先後在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2、為爭奪美洲、非洲、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從17世紀下半葉起,荷蘭、法國與英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戰爭。

英國憑藉強大的實力最終戰勝了荷蘭和法國,在世界各地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日不落帝國」。

3、歐洲殖民國家掠奪殖民地的財富,也將產自美洲、非洲和亞洲的馬鈴薯、玉米、番茄、煙草、可可、茶葉等作物帶到歐洲;同時向外銷售葡萄酒、啤酒和毛紡製品等歐洲工業產品,並把歐洲文化帶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的社會發展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一進程客觀上有助於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於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但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歷史上哪個女人牛成這樣,六位皇帝都求著娶她,死後還被埋在皇陵
一場失敗戰役卻改變了歷史進程,「川人從未負國」由此開始
法學的歷史
歷史上唯一被亂馬踩死的皇帝

TAG:歷史 | 認知 | 近代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