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前境歷史水系淺探

研究一個地域的歷史水系,對研究該地域地理、經濟、科學、文化的演變軌跡,乃至以後的經濟發展與建設事業大有裨益。台前境雖小,但歷史水系複雜。由於自然災害、戰亂和行政體制、行政區劃多變等原因,歷史資料保存極少,僅有的一點資料也屬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筆者近年注意搜集有關資料,並作了一些調查,所得不及萬一。但為拋磚引玉,還是寫成拙文,以廣求賜教。差錯亦難免,更請有識之士

斧正。

台前境歷史上自然河流主要有黃河、金堤河、大清河、灤河、沙灣河、土河、清水河、賽河等,人工河流有會通河和廣濟渠。

黃河在1855年前流經台前境,史志無詳細記載,方誌黥黃河古道、故道和決口奪清入海有所記載,地名可輔證,傳說可參考。但這些古道、故道不大可能是黃河主流,很可能是黃河分流、支流或決口沖刷而成,多年不涸而稱河道。

《河南省志·黃河志》詳細記述了黃河有史以來8次大改道,無一經台前境,其中卻有5次流路近台前。《梁山縣誌》載: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起,黃河下游大改道26次,其中流路涉及梁山縣境6飲,分別在西漢、北宋、金、元、明、清時期。但時間不長,除銅瓦廂改道外,一般為數年、20年,最長為金代40年。河經范縣、鄆城、陽谷等地多次,金天會六年(1128年),河決今滑縣李固渡,據《范縣誌》載:「下游分為三支,其中一支經濮、范、鄆等地,至徐州會泗入淮j』,直至明萬曆十七年(1588年),「河道方由分流入淮變成獨流入淮,范縣斷流」。1128年河決後,「孽決或塞,遷徙不定」。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河決陽武,經蘭陽、考城之北,東趨定陶、鄆城、壽張(今梁山縣壽張集)匯入梁山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決原武黑羊山,其中一支流經曹州、鄆城,漫東平安山湖入會通河。《台前縣誌》記有黃河決口7次奪大清河入海,均經台前境,分別為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弘治六年(1493年)、崇禎七年(1634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嘉慶八年(1803年)、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兗州府志》載:古黃河道即范城河,在壽張「縣南一十八里,由黃陵岡決而東流,至黑虎廟又東至沙灣入運」。在東阿「縣舊城北四十里,從西南陽谷界中經銅城之南……。考之水經,河水自范縣東北流,經東阿縣故城西。上所謂故城者,即阿城閘也」。「自宋以前,河在今邑(今平陰縣東阿鎮一筆者注)之北,楊劉為津口。其後周顯德中,河決楊劉,離而為赤河,不復故道。其溢者注梁山泊,東入於淮。在邑境有關山、子路二埽,在今小鹽河之側。其後,河水又合永濟渠北入於冀」。「本朝河決張秋,由小鹽河灌大清河入海,蓋猶與故道不相遠矣」。又載:鄆城縣『堪在黃河故道東三十餘里」,壽張縣「縣在黃河故道西北二十五里」,陽谷縣「縣在黃河故道西北六十里」,東平州「州在黃河故道東七十里」。該志所載「故道」,均指明代金龍121決後之道。金龍口計決3次,分別為正統十年(1445年)、弘治二年(1489年)、弘治五年(1492年),後兩次壽、阿等縣受災尤重。

自范縣境經苗口、張樓、接泊浪等村入會通河,是黃河穿境的另一故道。清雍正六年(1728年)元官集村侯氏所立祠碑載:侯姓由蓮花池遷此建村時已8代。據此可溯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當時為方便搬遷,先在黃河上架橋,橋址在今濮台公路北側張樓村東南。據l980年地名普查資料,苗日、楊口、西孫口、馬口、張樓、劉口、武口、王樓、接泊浪等村多為黃河渡口,有的臨黃河近渡口,建村年代多為明洪武至萬曆年間,最晚為清康熙年間。張樓萬曆年間建村,因有黃河渡口而命村名為張口,後建樓房改為今名。接泊浪約於清康熙年問建村,南臨黃河,有較大渡口,村名沙河鎮。為阻黃河北移,築壩擋浪,遂改今名。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白蘭陽銅瓦廂改道東流,水行三分匯於張秋南,奪大清河入海。「改道後漫流20餘年無固定河道」。(《金堤河水事糾紛》)主槽形成後,除部分灣道有所變化外,整體河道大致同今河道。各處官堤、民堰和決口地點可為佐證。境內主河道最晚形成於1877年前。光緒三年(1877年)「在自家樓添月壩一道,長七百丈」。(1900年《壽張縣誌》)白家樓即今侯廟鎮白樓村,這說明早此該地已有堰,此次為「添」。同年,壽、陽、平、阿四縣「懇請南紳嚴義士協修陶城鋪護運格堤,接孫家口官堤」。(1934年《東阿縣誌》)說明孫口早此已有臨黃堤。1889年「培修壽張民堰,西起范縣,東至孫家碼頭」。(1900年《壽張縣誌》)說明孫口以西至范縣早此有堰,此次為「培修」。l898年「江蘇丹徒巨紳嚴作霖用救災款以工代賑,監修上界范縣,經甘草蟈堆、張際陽、韓衚衕村北、至王黑,又經孫口、影唐、梁集、棗包樓、林壩、萬橋、林樓、賀窪、姜庄至陶城鋪民堰,人稱嚴善人堤」。(《台前縣誌》)1880年河決孫家碼頭,(1934年《東阿縣誌》)1886年河決徐沙沃民堰,(《台前縣誌》)1902年河決大寺張、劉橋等地。(《台前縣誌》)

境內下遊河段有另說。《花庄村志》載:1855年黃河改道,該村被水圍3年,河水歸道,後由黨河口村西經花庄村北、楊井等村東北流。所築黃河南堤亦

在村北,l958年方夷為平地。河占土地至今還叫「河裡」;堤占土地至今還叫「東北堤頭」。又載「1885年黃河改道南移」,移至何處不詳。1934年《東阿縣誌》載:光緒十一年(1885),「是年張秋掛劍台南一帶已有臨黃民堰」。1900年《壽張縣誌》載:臨黃堤在「黃河北岸,西南起陽谷界,東北至楊鬍子庄內,除陽谷工段,計長六千七百五十八丈」。依上述諸說,黃河似曾流經黨河口、花庄、楊井、張秋南一線。

二、金堤河

金堤河原不成河。現金堤自張秋運河口以上為東漢黃河南堤,金堤南側地勢低洼,原有清河、魏河、濮水、洪河、瓠河、澶水等小河多東注巨野澤,或自西南向東北流入會通河。因受黃河變遷影響,水系頻變,河道或因黃河決溢淤塞,或被黃河吞占。1855年黃河改道並形成固定河道後,沿金堤南留下一條小河。《壽張縣誌》載:「城南小河無名」,「黃水刷成者。」「上自范縣界,下達陶城鋪,約長八十里,盈涸無定,舟楫不通。」後人們長期順勢挖土排澇,逐漸擴大,因傍金堤而行,故名金堤河。又因金堤河自范邑(今莘縣古城鎮)南至祝口段佔用清河河道,故境內人亦稱金堤河為清河。l938年黃河自鄭州花園口決口奪淮入海,金堤河由北張庄東北入黃河故道。l949年棗包樓決堤後,培修臨黃堤,塞金堤入黃通道,境內時常為患。1963--1980年,先後建閘門、機排站、電排站,並疏浚河道,加修堤防,迄今40年無決溢。

三、大清河

大清河有兩條,均源出濟水。南大清河出巨野澤入東平湖,最後歸濟入海。其巨野澤以下別名清水,末後通稱清河,金、元後稱大清河。今大清河出東平湖閘北流,經陳山口至魚山入黃河。北大清河出於鄄城、開州(治今濮陽),先後由小流河、濮水、瓠河、洪河匯於開州、濮州(治今鄄城縣舊城鎮),北流至范縣岔河口,攜魏河東北流,經馬老口、宋名口,至邑南折』向東北,由斗虎店入台前境。自今古城東南至祝口為廣濟渠渠道。又經八里店、辛家橋、白嶺、古賢橋、影唐、黨河口,至大壩「入引河,至廬家莊入會通河」,最後於魚山南同南大清河匯流。此河,范縣境稱清河,台前境稱大清河。《花庄村志》載:「大清河在我村東南,由西南流向東北,至今村東地塊仍叫東河崖。」「1863年冬,長毛反,駐紮玄橋,試圖渡河占本村。」l885年黃河改道,後境內多次決堤,大清河漸被淤沒。

四、流河

灤河位於縣城東15公里。古滾水為先秦河道,系黃河支流,漢時已不存在。元代賈魯治河後,上游改稱賈魯河,自儀封縣黃陵崗(今屬蘭考縣)東北流至菏澤雙河集分為二支,其一支東北流又分為二,一入雷澤,一入鄄城境即為灤河。清代,濂河由黑虎廟(今屬梁山縣)、范城(今屬梁山縣)流向東北,經台 前境林壩西、姚邵、丁橋、大壩村東,至沙灣入會通河。因趙王河與灤河匯流入境,境內人又稱滾河為趙王河。1855.年境內河道被黃河淤塞,後漸堙沒。

五、沙灣河

沙灣河在縣城東15公里。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黃河決於原武黑羊山,水注開州、范縣、台前境入灤河,至沙灣入會通河,形成沙灣河。早年淤沒。

六、土河

土河位於縣城南5公里,又名跌河。明洪武二十四年(i391.年)黃河決於原武黑羊山,水注長垣、開州』、濮州、范縣,過台前境形成土河河道。土河經東影唐東北,折向張秋南入會通河。至萬曆年問「夏秋水盛猶可通舟。」(《兗州府志》)後淤廢,今部分遺迹尚存。

七、清水河

清水河位於縣城西南16公里,原為濟水支流,由西南流向東北。《兗州府志》載:清水河「平時乾涸,雨水大至,從張秋減水壩入漕。」1855年黃河改道時佔用清水河河道。l900年《壽張縣誌》載「國朝河北徙,咸豐甲寅河決蘭陽,經……占清水闡道。」(「甲寅,,有誤,實為乙卯一筆者注)

八、賽河

賽河位於縣城南2公里,由西南流向東北。1900年《壽張縣誌》載:河「經城南」,「又數里,沙際止。」早年淤廢。

九、沙河

沙河砌於台前、陽谷境,具體位置不詳。《壽張縣誌》記述廣濟渠時稱「經祝口下達沙河、張秋為廣濟渠。」《兗州府志》載:沙河,「亦黃河故道也,雨後匯水北流,至聊城之南龍灣入於漕。」今陽谷縣沙河崖村原為沙河河岸。台前接泊浪村原名沙河鎮,是否近沙河,未可知。

十、小鹽河

明初,小鹽河自張秋南流向東北,經晉城西北等地。晉城村崔姓族譜修於正統四年(1439年),載崔姓「於洪武三十一年冬……遷東平州l晉城,建塋於庄後鹽河北拳。」明《兗州府志》載:小鹽河在張秋東岸,為古馬頰河故道,系馬頰河與濟水支津。正統、弘治年問河決張秋,皆由小鹽河流入大清河。「張秋東堤既塞……,黑龍潭之水絕之,於渠其稍東出,由大洪口故道東流,至陳琦口受五空橋水北流,至關山又東流,至魚山南入於大清河。」

此外,諸如趙公河、棗梨河、棗流河等,因未得會通河為京杭大運河的一段,位於縣城東15公里咎,流向由南而北,流量為20立方米/秒,含沙量6%。此河開挖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政府採納壽張縣尹韓仲暉議,開鑿須昌安山(今屬梁山縣)西肓至臨清河道,『『引汶水達御河」。河經壽張、陽谷、聊城境,全長125公里,中間穿過林壩東南、後店子東、董橋、丁橋、大壩東、沙灣西、八里廟西、堤頭西。建閘31座。明代曾更每漕河,又名殊而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河決於原武,會通河淤塞。永樂九年(1411年)工部尚書宋禮等東移15公里開新河,自今梁山縣袁口,經靳口、安山鎮、戴廟、十里堡,經台前境田灣村東、村後至沙灣。新河60公里,其中十里堡至沙灣長l0公里。刑部侍郎金純開浚黃河故道,會通河通海運。嘉靖十三年(1534年)曾重修河工建築物。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咸豐.四年(1854年)150年問,整修疏浚會通河9次。後因張秋河段淤塞,光緒年伺自張秋南挖新河,繞經陶城鋪東,穿阿城至東昌(今聊城市)。後又淤塞,加之公路運輸興起,l901年會通河廢,不久,境內河道淤平。。明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徐有貞曾1453--1455年治河,衙門設於沙灣,其撰「奉敕治河功完之碑」現立於八里廟大河神祠遺址,記載了治河過程、用土、用料、建閘數目等,對研究黃河、運河兼治的經驗提供了珍貴的文物資料。

十二、廣濟渠

明徐有貞率夫開挖。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七月,黃凈訣新鄉八柳樹,漫淹曹州、濮州及壽張等縣,潰沙灣東堤,穿會通河奪大清河入海,漕運受阻。朝廷先後命工部侍郎王永和、都御史王暹、工部尚書石璞治河,數年未果。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十月,朝廷命中憲大夫、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徐有貞治河。徐實施會通河與黃河兼治並舉,開渠導黃河、沁水由張秋入會通河,並建通源閘,『逾年成功,沙灣決口遂萋:善,漕運復通。渠自北黃河口(今武陟縣北)經開州、范縣入台前境,過白嶺、古賢橋、影唐等地,總長245公里,穿台前境約40公里。清代改稱魏河。後部分河段先後被大清河、釜堤河佔用,大部河段淤沒。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婺源歷史
唐朝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歷史評價?原來都是因為這個
詩仙李白在唐朝歷史上,真的是劍術第一人么?

TAG:歷史 | 水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