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健康成長,這些訣竅你怎麼能夠不知道?

?

小編導讀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個感冒發燒。拿捏不準藥效,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寶寶們不肯吃藥……這些都是家長們經常遇見的問題。小編今天為您推薦的這篇文章,為您系統講解了喂葯時的技巧,以及喂葯時的注意事項。趕緊收藏吧!

用藥提醒

1.喂葯有技巧

(1)維生素D膠丸您喂對了嗎

維生素D膠丸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預防嬰幼兒佝僂病的藥物,但是很多媽媽都會把膠丸扎破,然後將液體擠在小勺上或擠進水裡喂寶寶。其實這樣做部分藥物是被浪費的,也會使寶寶攝入的藥量不足。最好的方法是:把膠丸放在小勺中,用溫水浸泡5分鐘,用筷子輕輕按壓膠丸,如果膠丸變軟且能夠被壓變形,就可以把膠丸放入寶寶口中,然後用水或奶沖服,膠丸就會被順利沖入胃中,不會噎著孩子。

(2)藥片怎麼喂

把藥片放在乾淨的白紙上壓成粉末,將葯末放入小勺中並加水,然後放入寶寶的舌下,這樣不易嗆入氣管,也可以將葯末直接放進奶瓶或蘸在乳頭上讓寶寶吃。

(3)肛門給葯怎麼給

肛門給葯時一定要注意動作輕柔,姿勢正確,否則有可能把寶寶稚嫩的肛門黏膜弄破。應讓孩子側卧,扒開臀部,將葯栓輕輕塞入肛門,再橫著抱一會兒寶寶,等藥物吸收後再放下寶寶。

2.常用藥列表

3.是葯三分毒

現在的臨床醫生經常會遇到父母要求給孩子開好葯、開貴葯,甚至動不動就要求給孩子打針、輸液,原因無非只有一個——讓孩子儘快好起來,有些醫生鑒於目前緊張的醫患關係,也就只能順勢而為了。殊不知,這種擴大化的治療會給寶寶帶來傷害。

(1)口服藥物隱患多

寶寶發熱其實是機體對疾病作出的正常反應。發熱使體內的一些酶和細胞的活性增強,使機體的防禦能力增強。但父母經常會心急亂用藥,盲目給寶寶喂退熱葯、抗生素,給寶寶造成肝腎負擔,引起胃腸道刺激;更嚴重的是,濫用抗生素不僅對寶寶的身體不利,還會增加病原菌的耐藥性,也加大了醫療費用。其實,只要寶寶體溫在38℃以下,及時給予物理降溫、多飲水等安全有效的降溫措施就可以了。

(2)肌肉注射傷害大

現在仍有醫生習慣給孩子肌肉注射抗生素,往往要連續打好幾天。肌肉注射帶給孩子的危害如下:

疼痛。肌肉注射後寶寶會感到注射局部疼痛、發脹,一旦碰到打針的部位就會使疼痛加重,多次肌肉注射時還可出現局部包塊、腿疼、不能站立或行走。

恐懼。肌肉注射會使孩子產生對醫院、醫生、護士的高度恐懼,甚至會帶來今後不必要的就診的麻煩。

併發症。例如注射部位的感染、坐骨神經損傷等。連成人都不願意接受的肌肉注射,我們的寶寶真的有必要承受這份痛苦嗎?

(3)輸液掛水有風險

目前在小兒的疾病治療中,輸液成了越來越普遍的給藥方法,因為這種途徑給葯作用迅速,也可以避免肌注後的疼痛,加之大部分父母都認為輸液比吃藥效果來得快,不分孩子患的是什麼病,就強烈要求醫生給輸液。但是,輸液除了給治療帶來方便之外,就不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嗎?

輸液時血管是開放的,這無疑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如果針刺部位消毒不徹底,可能會把細菌帶入血液,導致針眼感染甚至靜脈炎。雖然這種情況不多見,但也會發生。

難以避免的輸液反應。因為在藥物生產、配置過程中一旦混入污染物,就會變成藥物中的致熱源,進入患兒體內而引起輸液反應,輕的會自行消失,嚴重的就需要使用抗過敏葯,甚至有可能危及孩子的生命。

藥物的副作用。因為輸液時用的藥物劑量相對較大,嬰幼兒的肝腎功能發育尚不完善,解毒功能較弱,容易受到藥物的損害。

操作不當導致的患兒種種不適。如果輸液速度過快、輸液量過大,可能會導致寶寶出現異常哭鬧、頭痛、嘔吐、多尿、水腫等不適,甚至會出現左心衰和肺水腫。

鑒於以上種種風險,醫務人員和父母在決定給寶寶輸液之前是不是要慎重考慮呢?

版權聲明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要把孩子當「人」而不是「物」--美國版「好媽媽」談親子教育
正確對待孩子之間的衝突
毀掉孩子一生的性格!值得每一位家長反思,早發現早改正!

TAG:健康 | 孩子 | 成長 | 怎麼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