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高級的群體本能——道德

四十七高級的群體本能——道德

來自專欄淺談意識

道德是什麼?是群體內的付出,是無私的行為。沒有自利的道德,只有利他的道德。

道德的產生源自於群體意識的發展,是一種本能,也同猿人自我意識的產生有一定的相關性。

猿人因為語言的使用,產生了自我意識,戰勝了自然實現了人口膨脹,小群體的人數限制使得群體分裂,小群體不斷的增多,並相互之間產生競爭。

在沒有農業和畜牧業的情形下,土地可養育的人口非常有限,在生存和死亡的選擇下,猿人群體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與日俱增,而且日漸殘酷。弱小的群體將被掠奪,被屠殺。

為了生存,猿人群體的強大成為了首要的目的,而使群體強大的因素除了人數外,就是群體的團結程度。

由於激烈的競爭,在人數的限制下,猿人群體的利益會高於個體的利益。於是,在原有的群體本能基礎上產生了道德的概念,個體會為了群體付出、犧牲,會幫助其他個體,會因為群體的強大而開心、而自豪。

毫無疑問,在道德下緊密團結,甚至為了群體利益克服死亡本能,願意自我犧牲的群體具有極大的戰鬥力,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

而且隨著猿人知識的增加變得聰明,使得猿人很容易做出利己行為破壞群體關係,不利於群體的強大,所以道德寫入基因成為本能,變成結果概念指導人的行為。道德如同一道枷鎖控制人的思維,使人產生利於群體的想法,遏制住自利的想法。

但是道德同原始的自利本能一者使人類無私,一者使人類自私,所以道德的誕生之初就具備使人產生矛盾行為的潛在風險。

道德都有哪些方面?幾乎所有的付出行為,為了群體做出的限制自身利益的退讓行為都是道德的。這裡列舉一些常見的道德:誠實、守信、負責、正直、忠誠、善良、寬容、謙遜、孝順、節儉、感恩、義氣、尊重、分享等等

道德對於小群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品格,使得小群體團結而強大,在道德的驅使下,人類自願付出,自願維繫群體關係,使得群體更加的穩固,道德維繫下和諧的群體關係使得群體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競爭力,而其中的個體則受益於群體的強大。

直至今天,小群體內道德依然是人群中必不可少的關係維繫手段,親朋好友無私的為彼此提供幫助、交換物品,在生活中予以便利。甚至在道德心的作祟下,很多人難以拒絕親友不合理的要求。

由於道德同原始本能相悖,所以道德雖然是本能行為,卻處於群體的監督之下,小群體不斷的監督不道德者,對道德者予以讚揚。

道德是群體本能,作用於小群體的範圍內,所以一旦脫離小群體,在社會關係的範圍外,人的道德感會瞬間降低。

所以很多人對待親友有求必應,對待陌生人卻一毛不拔,斤斤計較。在家中保持乾淨整潔,在外卻隨地吐痰。對於自己所在的小群體內愛護設施、物品,卻會肆意損毀公共設施。

顯然道德有明顯的作用區間。

也許有人有疑問,那就是很多人在陌生的環境中依然很有道德,其實,那是一套同道德不同的行為機制,是公知或者說公德。

道德是本能,是每個個體自然而然表達的行為,但是,自私也是本能,是每個個體自然而然表達的行為。

所以道德和自私的表達是受到條件刺激產生的不同慾望,在不同的腦迴路下產生的不同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大多數時候都被輿論所監督,使得個體產生更多道德的行為,而非破壞群體團結的不道德的行為,甚至在某些條件下產生強制的道德,強制的道德不會考慮到個體的利益和對於個體的損害,而在群體行為中要求部分個體付出財富、健康甚至是生命。

比如在過去對於集體財產的愛護便是一種道德,當發生火災或者爆炸等意外事故的時候,會在道德的要求下,鼓勵個體為了拯救集體財產不惜受傷和殞命,一旦有為集體財產犧牲性命的個體就大肆宣揚和鼓勵,無形中成為一種規定和制度,假如後來者再遇到火災這樣的突發事件,就將被迫以生命為代價做出冒險行為,因為冒險將會被讚揚並會產生巨大的回報,但是逃避將受到責罰,甚至在群情激昂的群體意識下被攻擊和羞辱並失去群體利益的分配。

時代在進步,這樣不切實際的物品大於人命的道德已經不再提倡,可是假如是同樣是人命有關的道德呢?比如有人落水,有人身陷火災現場,我們的道德同樣在鼓勵其他個體在無法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救助他人,每當有大學生為了救助落水兒童遇難時,媒體和群眾總是毫不吝嗇溢美之詞,大肆宣揚。我認為這並非正確,而應該更多的宣揚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救助他人。

事實上,即使現代生活中,種種不切實際的通過輿論來對其他個體實施道德綁架的事例依然屢見不鮮。

又有些道德者,在本能的作用下,太過無私,乃至於破壞自己的生活,甚至損害自己親人的利益。假如自己無意中做了某些不道德的事情後,寢食難安,久久不能釋懷,毫無道理的干預到正常的生活。

二十四孝中有一個故事,郭巨埋兒奉母,為了供養母親打算將兒子埋了,結果挖出了黃金。這個故事被奉為典範,自然有人效仿,當然後面效仿的人沒有挖出金子,只好把兒子真的埋了。於是我們知道這種來自於本能的道德可怕到什麼地步,不理智到什麼地步。

古代的道德者在輿論的誘導下,不乏散盡家財,而自己卻窮困潦倒,餓斃街頭的案例。

但是這樣的道德卻依然被人推崇。為什麼?因為我們巴不得世界上都是這樣的傻子,那樣我們就可以不勞而獲了。

道德既然是本能,那麼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就會自然而然的受到克制,於是道德的本能和自私的本能在交鋒中逐漸的趨於弱勢,可是道德又處於社會的監督之下,一個人缺乏道德會受到整個社會的攻擊。

於是現代人類的行為發展出獨特的兩面性,那就是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一個內在的、為自己牟利的、自私的自我。一個外顯的、服從於群體利益、無私的自我。為自己牟利的內心使得人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決定,而無私的外在表現,又維繫了群體的團結穩定,且不會受到輿論的攻擊。

對於動物來說,這樣兩個自我的衝突下非瘋掉不可,但是人類不同,因為人類有語言這樣的工具,人類內心的想法同口中的話語可以完全的不同。

但是這樣的一種口頭上的道德和行為上的無德的分裂下,會破壞道德的公平性,產生單向獲利的群體和單向付出的群體,語言道德的獲利群體會逐漸增多,行為道德的付出群體會減少,最後的結果必然是道德的崩壞。

那麼道德會被拋棄嗎?並不會,因為人和人之間需要信任,需要親密的行為,需要依賴和被依賴,需要靈活的處理彼此間的關係,道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人類會越來越聰明,會走過偽道德的階段,明白道德是利人利己的行為,明白道德和行為是一致的,要求其他個體道德的行為同樣是對自己的要求,明白付出和收穫是對等的,沒有甘願付出的傻瓜會犧牲自我無條件的服務於他人。食利者終將因為無利可獲而收斂自己的行為,道德也將回歸到合理的天平的一端。


推薦閱讀:

淪喪的道德, 縱慾的社會
道德訓練要從父母開始
不言之教——讀《道德經》有感
格言: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道德經》全文及解讀《老子》|道家|道家思想

TAG:群體心理 | 群體行為 | 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