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看倫敦博物館隨感

一、大英博物館

倫敦的博物館很多,雖然藝術類的博物館比不上巴黎的,但獨具特色。尤其是大量的免費博物館,可謂無價的資源,難得的享受。 到倫敦不看博物館, 尤其是大英博物館,肯定是一大遺憾。

我到倫敦的第一天就去了大英博物館。用了的大半天的時間走馬觀花的(沒有完全走完)觀看中國和部分亞洲、非洲及歐洲的展品。在中國館停留時間最長。

大英博物館它於1753年創建,1759年1月15日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該博物館和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並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該館距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我們今天看到的大英博物館的建築群,最多是150前的樣子,最初的館址蒙塔古大廈,已在1850年重建該館時拆除

大英博物館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在這裡藏有中國國寶級文物23000多件,其中只有2000件的展品可以看到,其餘的就不是常人所能見到的了。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250年來收藏中國文物浩瀚繁多,提供的展品門類齊全,全是稀世珍寶,博物館是免費觀賞,參觀文物不象看電影看文藝表演,每件文物古迹就是一個長長的歷史畫卷,站在每個展品前,耳朵里靜聽著館裡提供的讀導器里的中文講解,聽著、看著,漸漸地就會使人產生放棄對歷史文化的狹隘偏見,這種文明帶來的衝擊力會使人變得大度和寬容,會讓人領悟到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現實狀態的文化淵源------在商品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能夠免費向世界公眾提供這種歷史文化傳播服務,不得不佩服其用心深遠高明之處。

以上是中國廳

以下是拍攝的一些瓷器照片

看著這些中國國寶級文物,尤其是這些風格精美的瓷器,我的心情是複雜矛盾的:

站在這些精美瓷器面前,讓人震撼和自豪!同時又讓人心中有一絲的傷感和一點揮之不去的痛!

因為創造這些偉大文明是中國人!!然而它的物體已不屬於我們!

站在這些精美瓷器面,我想起了已去世6年多的父親(因為父親在收藏上可謂是一個行家,大家。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父親就有了收藏古董的愛好,到文革前父親共收集三百餘幅古畫,三百餘件古瓷器,和硯台,圖章雜件等。可在文革期間基本上都被抄家沒收損失了。到現在我還記得當初紅衛兵到我們家抄家的情景。。。。),我在想,父親如果知道大英博物館還珍藏著這麼多國寶級文物,是一種什麼感受,我想父親的感受一定會和我一樣,有痛有慶幸:痛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祖先創造的文明現在被囚禁在別國雄偉的建築里,不能在自己的國土上看到自己創造的文明;慶幸的是這些珍貴的文物逃過了文革以及中國曆次動亂和浩劫,很幸運地在他鄉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並能被世界上更多的人觀賞、研究。。。。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文物應該具有世界性的。

大英博物館給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對藝術、自然歷史和科學的理解和認同。由於財力等緣故,大英博物館的文化交流活動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 ,隨著近年來中國國力的提升,英國對中國的關注日勝一日,開展對華文化交流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勢頭。

寫到這兒,我在想,其實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修養和性情涵養,文明程度也正是這種傳統修鍊的外在體現。當一個民族毫無休止地內鬥、仇視、抱怨、折騰的時候,文化勢必走入困境,大度包容與人為善之心將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就是像文革這樣帶來的最終結果。

但同時,我們應該堅信一點:中華民族的文明,也是世界的文明!所以,大英博物館「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

附:幾幅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現代書畫作品

二、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是位於英國倫敦的一間裝置及應用藝術的博物館。該博物館是為1851年在倫敦召開的第一屆萬國博覽會而建。在英國,它是規模僅次於大英博物館的第二大國立博物館。

1851年在倫敦召開第一屆萬國博覽會,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就是為這次輝煌的世博會而建立。博物館一開始的經費來自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的盈餘,由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王子負責籌辦。大約也是由於世博會的影響,使這個博物館的主導思想一開始就與傳統的博物館不同,而是面向生活的,它總在導找人們生活的熱點,舉辦一些對現代人生活有影響的展覽,作為博物館干預社會生活最有實效的典範,2003年被評為「歐洲最佳博物館」。

步入這個雄偉壯麗的維多利亞風格的建築物,您會沉醉在這個世界最大的應用藝術展覽中,這個博物館展現了3,000年來藝術、時裝和設計中的珍品

如果說大英博物館側重於展覽的是文物和考古;那麼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館它是一個展示全世界藏品的展覽館,同時它更加側重展示的是裝飾藝術:雕塑、繪畫、玻璃器皿、珠寶、金屬製品等等。

由於館內太大,主要還是在中國展廳看得多。中國展廳中,展示中國的傢具、中國的書畫、中國瓷器、桌子上還擺上筆墨紙硯。繪畫中雕刻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會配合展出一些當時的服飾實物以及紡織品的文物,還有相關的裝飾物、珠寶首飾之類。這樣的展出方式,是傳統的博物館看不到的。

1988年,香港富商徐展堂前往英國擴展業務時,捐巨資援助維多利亞博物館建立中國展館。英國皇儲查爾斯王子及黛安娜王妃曾代表英國王室設宴致謝徐展堂,並提議以徐展堂的名字命名中國藝術館。1991年6月,這座歐洲第一座中國人自己援助的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由查爾斯王子主持開幕儀式,徐展堂以中文致詞,許多老華僑感動得淚流滿面。

走進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在中國的展廳里,除了能夠看到大量歷史悠久的文物以外,還可以看到很多近、現代的文化元素。在這裡,時空一下子拉近了許多,這裡有我們許多熟悉的東西,看著很多熟悉的文化元素,時空好像又一回把我帶回了自己熟知的那個年代,有些親切感。

正大門

現代作品

劉長瑜演的李鐵梅大家一定還記憶猶新吧。。。。

這些是在國內以前常見到的,現在進了英國的博物。。。。

這些像章你是不是太熟悉了,那個年代擁有一枚像章是很自豪的一件事,家中也許還會有吧。。。。

可能有很多人家還保存著這樣的瓷杯千萬不要小看它。。。。

現在七、八十歲的老人一定見過這些三四十年代的廣告。。。

總之,維多利亞好阿爾伯特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一樣,這也是一個非常耗時間的博物館。每看一個館都會有新的驚喜,裡面的東西似乎總也看不完。但不同於大英博物館的包羅萬象鉅細靡遺,V&A博物館更側重藝術和設計方面的展品。裡面的藏品不一定要多古老多有歷史,但要足夠有藝術價值或者貼近生活。其中不僅有做工考究的皇家用品,令人驚嘆的大師作品,技藝精湛的民間手工藝品,還有貼近生活的古代日常用品……又加上有很多有趣味的講解和互動性的項目,很好玩,參觀起來其實是很快樂愉悅的。(照片拍的不多,只能簡單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歷史自然博物館

在倫敦市中心的肯辛頓花園與海德公園的南面,有一個叫做南肯辛頓(SouthKensington)的街區,那裡有一條名為ExhibitionRoad(展覽路)的街道。在這條街道上竟同時彙集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藝術)三家在英國、歐洲及至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頂尖博物館,其中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更是以其眾多的令人驚異的藏品和創新的展示方式,讓所有慕名前來的參觀者,特別是兒童們流連忘返。

作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負盛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一直是大英博物館的一部分,稱為大英博物館自然歷史部,直到1963年才正式獨立出來,改稱自然歷史博物館。目前,該博物館擁有世界各地動植物和岩石礦物等標本約7500萬號,其中古生物化石標本700多萬號,圖書館有書刊50萬種,並保存著大量早期的自然研究手稿和圖畫等珍品。這裡想簡單的提供自己拍的照片供大家了解、欣賞。

博物館哥特式的建築像教堂。。。。

無論是象教堂,還是就是博物館,僅僅作為一幢古老的建築物,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就已經很值得一看了,它可謂是倫敦市的一大地標性建築。 英國的每一座博物館的建築都有歷史感。。。。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最吸引我的便是它的地球館,這裡是博物館最精彩部分各種見也沒見過的玉石、化石漂亮極了。。。。。。

地球館中最讓我興奮不已的還是地理的寶藏展區。這裡展示了包羅萬象的,我們日常能見到的,或不易見到的各種礦物、岩石、寶石,甚至還有來自天外的隕石。形狀各異,顏色艷麗奪目的礦石令人驚奇。

在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中央大廳,除了有精美的教堂風格的建築和裝飾外,還有一個絕對令人震撼的大傢伙:一具長達26米,曾經是地球上身體最長的陸地動物之王——梁龍(國內翻譯成雷龍)的骨骼化石,這個龐然大物相信大家一定都認識,它的形象曾在美國大片《侏羅紀公園》里出現過,就是片中那些在水邊的叢林中悠閑漫步的長脖子大傢伙。

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動物標本

每天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參觀者很多,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老人、中年人、年輕人、兒童,甚至還有尚在嬰兒車內的幼童也被父母推著來參觀,但來的最多的還得算是英國的在校學生,因此這幢古老的建築中總是十分熱鬧。學生們由老師帶領索性把生物或地質課搬到博物館來上了,我在牆上布滿了各種海洋古生物化石的沃特豪斯中央走廊上就遇到了一群穿著印有恐龍標記T恤的英國小學生們,他們坐在或趴在走廊的木製地板上認真地聽著老師講解面前的古生物化石的故事,我很羨慕這些小學生,這樣的課老師上得別開生面是肯定的,生動有趣也是必然的,而學生們自然也看得懂記得住,學得輕鬆快樂,似乎更在情理之中 總之,在英國倫敦看歷史自然博物館是一大享受。

如果你是一家去倫敦旅行,那帶孩子去參觀英國歷史自然博物館就再適合不過了。如果你是一個人去倫敦旅行,那也請你帶著雙如孩童般渴求的眼睛,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看看吧,透過那扇開啟的地球之窗,你一定能看到一個奇幻繽紛的世界的。

最後,我想講,參觀後倫敦博物館,特別是大英博物館,覺得我們的東西是丟了,可我們的文化還在。作為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怎樣去傳承,去發揚光大我們的文明,怎樣讓我們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國人、更多的世界人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文化,從而了解中國這是最主要的!!

時下,單純反思保護文化遺產,對當今這個社會遠遠是不夠的,也不深刻!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十大精品國寶
大都會博物館古埃及館展出極品文物欣賞A
媒體稱南京建「秦檜博物館」 其雕像為坐姿(圖)
明 文徵明《蕉石鳴琴圖》(無錫博物館藏)
博物館古玉尋蹤之旅(1):上海博物館(下)

TAG:博物館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