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犀利發言:孩子不是老師的,是你的

班主任犀利發言:孩子不是老師的,是你的

篇名為「班主任犀利發言,點醒了無數家長」 的帖子,在網路上引起了圍觀,也引發了爭論。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認為自己為孩子付出的更多,對方的付出還不夠。培養孩子的主力到底是老師還是家庭?這 個爭論沒有意義。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後悔葯可吃的。為了孩子,雙方應該多些正面溝通,少些相互抱怨和推卸責任。正如這位家長所言「有擔當、盡責任」才是這場 爭論最重要的意義。

 1。我不感謝你來,這是你應該的

  我不再感謝你在百忙之中來參加家長會。因為你雖然忙,但並不是日理萬機;你孩子在這裡讀書,你屈尊來一次也是應該的。

  來參加一次家長會,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但你不來,你永遠不知道跟別的家長對教育認識上的差距有多大。

2。孩子不是老師的,是你的

  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我們老師在求你,而是你的義務。作為父母,總得想方設法把孩子今後的道路鋪得好一些。

  但每次開家長會,我都有一種錯覺,好像孩子都是老師的,老師在講台上恨鐵不成鋼地說著某些孩子的不足或者家長做得不夠,而家長們也只是被動聽聽算了。

  總是指著你們應該怎麼管好孩子,你們心裡難過,老師心裡也不好受。

3。學習好壞,你責任最大

  你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你不用感謝我;你孩子學習成績差,你也不用埋怨我。

  學習成績好,自然有她好的原因,一般來說,最主要的是靠他(她)自己,還有部分家長的功勞。

  學習成績差,總離不開基礎不好、學習習慣不好或者家長老師沒管理好。

  同一個班的學生,總會有好的,有差的。對老師來說,這是正常的,好的差的都只是班裡的一部分;對你們來說,這個好的或者差的就是你家庭的全部。

 4。教師只能給出自己的教育建議

  教師只是一種職業,一個謀生的手段。

  其實你想想自己對工作的態度,也就對我們多了點寬容;或者你想想自己對工作的態度,就會對我們老師提更高的要求。這都很正常的。

  所以對我今天說的話,絕對不是你必須要聽的,我沒有資格來教育你,說應該怎麼樣,或不應該怎麼樣。有關孩子的教育,你也可能比我更專業,更花費心思。

  所以,你自己完全可以憑你的意願去做。我說得中聽,你就聽著;說得不好,你就當耳旁風過去就行了。

 5。父母的自身行為,才最關鍵

  家長對孩子成長的認識,決定了孩子的高度。你覺得現在學習沒什麼用,考上大學照樣沒有好的工作。那你的孩子估計也不會對學習太重視。

  如果你花很多精力去關注孩子的細節,那估計你的孩子想養成很多壞習慣也難。

  你天天看電視,玩電腦,孩子在家裡寫作業估計也沒多少心思,或者他心裡也會不平衡:為什麼大人就可以,偏偏我不可以?你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孩子對閱讀也比較感興趣,你喜歡旅遊,孩子也可能對戶外活動感興趣。

  在某些情況下,你對事物的認識也會影響著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孩子的所有情緒和感受都可以被接納,但接納不等於贊同!

  接納感受也不意味著接受孩子不合理行為表現(比如亂摔東西),恰恰相反,家長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後(嫉妒),可以引導示範孩子怎樣用正面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嫉妒可以說出來),怎樣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改善現狀(如「後來媽媽學習更認真了,下一次成績又追上來了」)。

6。請主動與我多交流

  我剛才說的都是心裡話,但不一定是對的。你可以對我有意見,你可以有空找我交流。但難得的是,我一年當中跟你們說不了幾句話,甚至連電話也很少有人打過來。

  大家把孩子放在學校,一切都交給老師了,你們就放心了。

  說真的,我卻一點都不放心。我知道我的能力有限,無法給予您的孩子更多的關注,無法給每個同學同等的輔導,也無法讓每個孩子都取得好的成績,這一點同樣是真心話。


推薦閱讀:

黃厚江老師談「教師要洗課」
有關教師修養的幾個真實故事
【引用】教師的幸福感

TAG:學生 | 教師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