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醫學生的論文:對於火神派的認識(二)

3.火神理論小議

雖然火神派確實有其出現及發展的背景因素,而且其理論及用藥又確有特色,加上有大量臨床成功的病例驗案,這些種種更難得地喚起了很多中醫同道們對「真正」、「傳統」中醫的追求。然而,在這一股「火神潮流」蔓延的同時,似乎又像過往的中醫發展史一樣,很多人都不願深究,只是在附和追遂潮流。我們不難看到,火神派種種理論觀點中,其實有很多是值得我們討論和反思的。以下,筆者嘗試就當中的一些觀點提出商榷。

3.1

「火神」並非鄭欽安原意

今日火神派的論調,其實並非與鄭欽安之學術觀點完全一致。正如盧崇漢於《扶陽講記》中說︰「鄭氏雖然號稱「姜附」先生,但仍然會常常用到寒涼。而真正將欽安學派發展成純粹的扶陽學派,是鄭氏的一個重要弟子盧鑄之先生。」誠然,鄭欽安確實比較著重溫熱葯的使用,但這很大程度是由於他為了針對當時時醫濫用寒涼之流弊。雖然從鄭氏著作中,也可看到強調陽氣之論點,如《醫理真傳》中︰「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醫法圓通》雲︰「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賴此先天—點真氣耳。真氣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氣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有陽則生,無陽則死。」、「人活一口氣,氣即陽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但如果更細看其著作,就會知道這並非鄭氏學說之全部。

稍為概括地看一下目錄,就知當鄭氏提出陽氣、陽虛之概念時,每每立即加上相對之陰精、陰虛的論述,如言乾卦後必言坤卦,「辨認一切陽虛證法」之後便寫「辨認一切陰虛證法」,「陽虛症門問答」之後就是「陰虛症門問答」。在陰虛證治方面,鄭氏亦強調如何運用如白虎湯、承氣湯、葛根芩連湯、黃連阿膠湯等寒涼方劑。可見,「火神」二字絕不能真正涵蓋鄭氏學說之全部。

更重要的,是「火神」這追加的稱號,把鄭氏學說更重要更精華的部份,大大地幼稚化和簡單化了。在鄭氏《醫理真傳》原序雲︰「醫學一途,不難於識症,而難於識陰陽。」《鄭法圓通》序中︰「偶悟得天地一陰陽耳,分之為億萬陰陽,合之為一陰陽。」鄭氏對於陰陽的核心思想是「(水火)雖是兩物,卻是一團,有分之不可分,合之不勝合者也。」、「水、火互為其根,合而為一,不可分為二也。」鄭氏認為,人身水火陰陽二者本為一,可分,亦不可分。比之簡單地把人身陰陽一分為二,鄭氏更重視如何看透二者合而為一之關係。這個「二即是一,三即是一,全即是一」的概念,絕非單單「火神」二字或強調使用溫熱葯可以相提並論。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鄭氏書中不只一次提到「六經氣化」的重要性。如果深入了解六經氣化的內容,也就很容易明白六經氣化之中,本就已包含了五行,包含了水火。如其中在《醫理真傳?陰虛症門問答》中說到︰「不知(仲景)立法之祖,定六經早已判乾坤之界限,明六氣業已括萬病之攸歸。六氣即是六經之體……須知仲景傷寒之六經,並非專為傷寒說法。」可見,鄭氏相當重視《傷寒論》那高度概括及全面綜合的理念,強調需要明了五行六氣之全,絕不可能只是單單著重「以熱治寒」這種片面的觀點。在《醫法圓通》中,鄭氏一句「陰虛一切病症忌溫補也……若扶其陽,則則陽愈旺而陰愈消,每每釀出亢龍有悔之候,不可不知。」已經完全告訴了我們,溫熱葯如附薑桂者,絕非如今日火神派的理念般,可以萬試萬靈。

3.2

火神派錯解陰陽

《素問》中不只一次提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可見陰陽的概念是相當廣闊與多樣性的,更是抽象且形而上的。然而,火神派與所謂寒涼滋陰派所爭論的過程中,卻往往忽略了陰陽的廣闊含義形而上含義,只是在狹窄地討論寒葯熱葯之用,把「陰與陽」的概念錯誤地縮窄至只談「寒與熱」。這種狀況,正如筆者另文《對傷寒論的誤解》中所言,把「三陰三陽」的定位困在「手足六經」這個形而下的框框之中一樣,當下火神派那所謂對「陰陽」的理解,其實亦只限於「寒熱」而已。

譬如說,劉力紅的《思考中醫》中,以十二消息卦表示陽氣的宣發、運行及儲藏是相當重要的,對於陰爻為多的卦解,每每都言這就是「陽氣」的儲藏狀態,指出「精不是陰」、「「精」實際上指的是陽氣的蓄積狀態」。然而,劉博士卻在幾頁之前(《思考中醫》第80頁),才剛指出了「陽的收藏狀態為陰」這一觀點。那又為何要獨言「陽」的重要,而完全不言「陰」的重要?在火神派的眼中,所謂的「陰」只是狹義地指「陰津」、「陰液」,卻完全忽視了「陽的儲積即為陰」這個理念。「陽氣的收藏過程」,其實正正就是一種「陰的體現」(這種陰雖不一定與「滋陰法」中的「陰」相同,但亦有相當程度的關係。)

生長(木火)屬陽,收藏(金水)屬陰,這是一個千載不易,卻又很顯白的道理。也就因此,陰陽是平等且相輔相成、合而為一的。

正如鄭欽安所重視的「腎中之陽」「坎中之火」,其實正正就屬於「陰」,腎屬水,居人身之下焦,主藏,這些特點其實正正就是「陰」。為甚麼火神學派要獨舉一個「陽」字而把「陰」字貶得如斯卑微?隨後更偷換概念、移花接木地把「溫」當成是「陽」的全部,把「溫熱葯」的應用無限地擴張?在《思考中醫》中,明明提過陰陽的統一關係較對立關係為重要,但之後卻又明顯地把「陰陽」對立了起來。「精能化氣,氣能生精」,這是中醫陰陽理論的一個核心,亦是筆者前文中解釋鄭欽安學說當中的一個重點。可是,這一個「陰陽互化」的理念,卻無法在火神派的陰陽觀中所能夠體現出來。

我們也可以看看《靈樞?本神第八》是怎樣說的︰「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如果用上火神派的唯陽理論觀點,實在是無法好好解釋,甚至是互相所背道而馳的。如果火神派認為陽氣之「收藏」對於生命而言是重要的,那也就是說,其實是在指出「陰」對於生命來說是重要的。正如人體中,「肅降」、「滋養」、「消谷」、「化血」、「排泄」這些種種「陰」的存在,較之「宣發」、「運行」、「化氣」、「輸布」、「上升」等等「陽」之存在,是具有同樣重要及平等的價值。再來看看《素問?陰陽離合論》言︰「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難道我們又可以單憑這句說「陰就是主要的嗎?」不,我們應該明白當中所言,是陰陽的統一和合,相輔相成的結果。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如果用上狹義片面的陰陽定義,我們會理解成︰「陽是負責守護陰的,而陰則是負責使喚陽的」。這就顯出火神派那「陽主陰從」的概念,至少並不是如他們所言般,來源於經典,符合於經旨的。但是,我們其實更應明白,內經中的陰陽,其實往往不是單指一種「物」或一種「實體」,而是在闡示出陰陽二者於狀態及概念上的不同,以及統一合作、相輔相成的重要性。在《內經》中經常出現的陰陽對偶排列句式,其實正正是為了說明了萬事萬物中,陰陽之同等價值與意義,缺一不可。

而在《生氣通天論》中一些論述「陽氣」的內容,火神派經常藉此作為「常用溫熱葯的免死金牌」。可是,此篇經文正如其題目所言,主要是言「天」的,而人體與天交通的正氣,也就被稱為「陽氣」,並不是如我們平日簡單所想般,以為「熱的氣就是陽氣」。而且,在此篇經文中,「陽」與「陽氣」是有所分別的。「陽」所指的是哲學性的抽象思維,而「陽氣」的,正如前所言,則只是用以借代「人身」通「天」之正氣的重要,當中是完全沒有要貶低陰的價值這意思。所以當在《生氣通天論》的最後一段時,正正是平等地對待了「陰」與「陽」,指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而不會有「陽氣比陰精重要」諸如此類的描述。如果此篇文章旨在要突出「陽」的重要,是不會在開首即言「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以及在結尾再次點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其實,就正正說明了萬事萬物中,陰陽之同等價值與意義,缺一不可。

此外,火神派的陰陽觀也經常牽涉到《易經》,尤其是孔子《繫辭傳》中的「天尊地卑」,更被經常引用為「陽主陰從」的依據。然而,我們也可以參考一下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易經系傳別講》,是如何理解「天尊地卑」這一個概念︰「就中國文字來看,如果認為天高高在上是很尊貴的,地在下,便很卑賤,這種看法又是胡說,該打三百大板…天在上面…無量無邊的虛空…永遠很高遠,很尊貴的…地很卑近,卑者近也…人離不開土地,這個地球、土地對我們很卑近。」可以看到,南先生絕不認為天較之於地對人們來說更為重要。《繫辭》的這一章裡面有一句是這樣說到的︰「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從這裡我們就應知道,就算有陽為我們作開「始」,也得必須有陰才可「成」事,缺一不可。

《周易?繫辭傳》亦言︰「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陰陽,本就是具有廣闊哲學含義的形而上概念,能涵蓋的是廣闊而無限的事物,並用以探討事物之間的關係及相互作用。而火神派卻經常選擇性地引經據典,藉以指出其獨有的陰陽理論以及「陽主陰從」的觀點,希望把「常用溫熱葯」這行為合理化。他們把原來無限廣闊及靈活的陰陽概念,狹窄地只當成是「陽氣」以及「陰津」這形而下的物體,大大失去了「陰陽學說」那形而上的廣闊哲學含義。同時,對於藥物的運用,火神派也單純地以為「寒」與「溫」就是陰陽的全部,完全無視了藥物「表裡」、「補瀉」以及「升降」等等多種對立統一的關係,大大限制了使用藥物時的多元考慮因素,使藥物的使用變得線性以及片面。我們要知道,「陰與陽」是相對的,是靈活的,是包含萬象萬物的,就如鄭欽安的所言,為醫者最重要是「識陰陽」,而不是獨識純陽。鄭氏在《醫理真傳?陰虛症門問答》中,用上了乾薑甘草湯和當歸補血湯,正正就是其對陰陽理論認識的體現。可惜的是,盧崇漢卻讓把這說成是陽虛門的治方,又正好看出其對陰陽概念的狹隘之處。這種陰陽理論的狹窄化,對中醫學的發展及應用來說,委實並非一件好事。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男性不育症別過度迷信中醫中藥治療
探《內經》奧密,尋中醫之根系列(四)
中醫專長醫師每日一練

TAG:論文 | 醫學 | 香港 | 醫學生 | 中醫 | 學生 | 中醫學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