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蛋白檢測助力腎臟疾病早期診斷

字型大小+作者:不詳來源:不祥閱讀:2722 2016-03-20 13:03我要評論(0)收藏本文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排泄器官,其主要功能為排泄水分、代謝產物、廢物,保留有用物質;調節水分和滲透壓;調節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生成某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但幾年來,腎臟疾病的發病率和流行率正在上升。慢性腎病(CKD)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有關資料顯示,國際上普通人群CKD的患病率為10%~16%。中國城市的CKD患病率10.3%~12.1%。在上海社區的一項調查中,CKD患病率為11.8%,但知曉率僅8.2%。及早發現腎臟損傷情況顯得尤為重要。306醫院檢驗科引進西門子公司的特種蛋白分析儀開展多項尿液檢測,為臨床醫生及時提供線索,助力腎臟疾病的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

1、尿白蛋白(Urine Albumin, u-Alb)尿白蛋白是指在人體尿中出現微量白蛋白(Urine Albumin,u-Alb)。白蛋白占血漿總蛋白的60%,分子量為69 kD,由肝臟合成,是一種帶有負電荷的大分子蛋白,正常情況下只有極少量的白蛋白可以通過尿液排出到體外。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具有濾過功能,膜孔直徑為5.5nm。白蛋白半徑為3.6nm。正常狀態下白蛋白很難通過腎小球基底膜,如果腎臟因疾病或損傷而異常時,蛋白可滲漏到尿液中,特別是白蛋白。很少量的白蛋白出現在尿中叫做尿微量白蛋白,後更名為尿白蛋白,是腎臟功能變差的最早信號。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損傷如果通過及時治療,仍可逆轉。

通常應用尿白蛋白指標來監測腎病的發生。尿白蛋白升高,多見於:(1)糖尿病腎病糖尿病患者由於腎小球基底膜電荷異常改變,腎小球系膜基底增厚。對白蛋白的通透性增加,糖尿病腎病早期僅腎小球濾過率增高。以後才出現白蛋白尿,血壓可逐步升高。(2)高血壓腎病原發性高血壓患者MAU明顯增高,主要與收縮壓相關,可能是因腎小球壓力增高,腎小球濾過屏障受損或白蛋白吸收異常引起,是中風的獨立危險因素。(3)心血管疾病腎小球血管床壓力增高,廣泛的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脂代謝紊亂、凝血功能異常、炎性因子損傷等共同作用造成血管功能失調。尿白蛋白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風險因子。此外還包括其他腎臟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以及類風濕關節炎等。

2、轉鐵蛋白(transferrin,TRF)轉鐵蛋白又名運鐵蛋白(transferrin,TRF),是體內一種金屬結合蛋白,分子量約77 kDa的單鏈糖蛋白,含糖量約6%,由肝細胞及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合成,半衰期為7天,分布於各種組織及體液中,在電泳中TRF位於β區域,pI為5.7。尿液TRF在正常情況下不能通過腎小球濾過膜.早期腎損傷時腎小球基底膜內外疏鬆層硫酸肝素糖蛋白含量減低,使負電荷位點明顯減少,使帶負電荷(PI=5.7)的循環中分子蛋白TRF自腎小球濾過膜濾過,使尿液中升高可反映早期腎小球損傷,提示腎小球濾過膜電荷選擇屏障受損:(1).糖尿病腎病早期檢測:轉鐵蛋白通過濾過膜時,受到的電荷排斥力小於白蛋白,故較更容易漏出,也更能靈敏的反應腎小球電荷屏障的受損。(2).妊高症患者輕度腎損害檢測:腎小管功能無明顯受損,主要是腎小球濾過障礙,檢測尿液轉鐵蛋白較其他指標更為敏感。(3).老年高血壓時腎損傷檢測:與尿ALB、NAG等常用指標相比更早出現,且與病情嚴重程度正相關。(4).新生兒/兒童腎功能檢測:尿轉鐵蛋白是反映腎小球濾過膜屏障受損、濾過功能不全的指標,在滿足早期、準確的反應腎臟損傷程度的同時,有採集標本更加方便的優勢。

3、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是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含量最高,占血清Ig總量的75%~80%,多以單體形式存在。免疫球蛋白是機體的正常生理成分,機體保持一定水平。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增多或減少則意味著免疫增殖病或免疫缺陷病。尿液IgG的檢測則是腎功能惡化和預後的指標,因IgG是一種大分子蛋白,正常情況下,由於腎小球基底膜的選擇性功能,不易透過。當尿中大量出現IgG等大分子蛋白時,說明腎小球基底膜已喪失選擇功能。尿液中IgG可以用於診斷腎小球損傷程度,升高見於非選擇性腎小球蛋白尿(腎小球疾病病晚期)。4、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 α1-MG)α1- 微球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與腎小管性蛋白尿 1-4 的鑒定有關。α1- 微球蛋白,也叫做 HC 蛋白 3 ,是一種低分子量的糖蛋白(分子量大約為 33,000),它的遊離部分通過腎小球定量地濾過。正如其他通過腎小球濾過的血漿蛋白一樣,重吸收和分解代謝也會在近球小管發生。如果檢測出尿液中的低分子量糖蛋白,例如α1- 微球蛋白的濃度上升,可能表示發生了腎小管損傷,這種損傷在腎炎和早期糖尿病性腎病中可能出現,在與重金屬接觸或者服用了腎毒性藥物之後會發生。如果在尿道感染患者中檢測出尿液中的α1- 微球蛋白的濃度上升,表示可能與腎病有關。

尿液α1-MG是腎近曲小管損傷的早期診斷指標,升高常見於:(1).原發性腎臟疾病:常見腎小管功能損傷如腎小管間質病變、上尿路感染、腎性蛋白尿及血尿。(2).高血壓腎病(EH):長期高血壓會引起全身小動脈硬化 ,並以腎小動脈硬化最明顯 ,導致腎實質缺血、腎小球纖維化、腎小管萎縮等缺血性腎臟損害尿α1-MG對原發性高血壓腎損害有早期診斷價值。研究發現,尿α1-MG在Ⅰ期 EH時就明顯升高 ,敏感性高於尿β2MG、 A1b、IgG等指標。(3).風濕性疾病腎損傷:在SLE所致的狼瘡性腎炎,原發性乾燥綜合征所致的腎小管酸中毒,尿α1-MG都可明顯升高,早期提示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損。(4).金屬及藥物腎毒性監測:金屬中毒如鎘、汞、硅等中毒可導致慢性不可逆腎損害,腎毒性藥物如化療葯、麻醉劑、血管造影劑、抗生素、鎮痛葯等可造成腎損傷,定期檢測尿a1-MG有利於預防腎毒性金屬及藥物使用時腎功能損害的發生和發展。(5).其他疾病:燒傷患者測定尿α1-MG具有早期監測腎功能的價值,可作為燒傷患者常規檢測項目以指導臨床。

5、β2 微球蛋白(Beta-2 Microglobulin, β2-MG)β2 - 微球蛋白作為白細胞抗原的組成成份存在於所有的有核細胞內。β2- 微球蛋白少量而持續地釋放入血液,在腎臟被充分過濾,在腎小管中被重吸收並降解。因此,其在健康人血清中的濃度低而平穩,且在尿中幾乎不含有β2 - 微球蛋白。腎小管損傷會導致尿中β2 - 微球蛋白的濃度升高,因此,測定尿中β2-微球蛋白的濃度是診斷和跟蹤評定小管間質性腎臟損傷的好方法。6、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 RBP)血液中RBP主要以視黃醇、前白蛋白結合的複合物形式存在,當複合物中視黃醇與靶細胞結合後,RBP便與前白蛋白分離,自腎小球濾出,由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吸收、降解。近年來研究表明RBP含量改變能夠敏感地反映近端腎小管功能、肝功能損害程度,是反映腎臟、肝臟及營養性疾病發展、轉歸的敏感指標。尿液RBP升高提示近端腎小管損傷和功能異常,有助於腎臟疾病的診斷和監測。如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腎病綜合征、急性腎小球腎炎、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急性腎衰、汞中毒等疾病。由於正常人尿液中RBP含量極低,故尿液中RBP濃度降低無特殊意義。7、N-乙醯-β-D-葡萄糖苷酶(NAG)NAG是一種細胞內溶酶體酶,以腎近曲小管含量最高。尿NAG活性變化與機體某些病理狀態密切相關。主要應用於:腎小球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腎病綜合征、藥物腎毒性檢測和早期發現、腎移植後排異反應監測以及腎毒性物質帶來的腎損傷監測。反映腎實質病變,尤其是急性損傷和活動期病變更敏感,主要用於早期腎損傷的監測和病情觀察。8、 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ublin, α2-MG)α2巨球蛋白主要由肝細胞與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中合成,與淋巴網狀系統細胞的發育和功能密切相關。本質是一種蛋白酶抑制物,對肽鏈內切酶具有獨特的抑制作用。它最突出特性是能與多種分子和離子結合,特別是能與很多蛋白水解酶結合而影響這些酶的活性,如與許多肽鏈內切酶(包括絲氨酸、巰基、羧基蛋白水解酶和一些金屬蛋白水解酶)的結合。α2-MG與蛋白水解酶相互作用可使α2MG的分子構象發生變化,當酶處於複合物狀態時,酶的活性部位沒有失活,但不容易作用於大分子底物,若底物為分子量小的蛋白質,即使有其它抗蛋白酶的存在,也能被α2-MG-蛋白酶複合物所催化而水解。這樣,α2-MG起到有選擇地保護某些蛋白酶活性的作用,這在免疫反應中具有重要意義。α2- 巨球蛋白的檢測對腎病綜合征的鑒別診斷極為重要。因此,α2- 巨球蛋白 / 白蛋白比率的升高常常指示著腎後性血尿。9. 免疫球蛋白κ、λ型輕鏈(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 κ、λ type)由於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無法通過完整的腎小球濾過屏障,而遊離免疫球蛋白/輕鏈會通過腎小球濾過,並在腎小管中被重吸收。當血液中的遊離免疫球蛋白/輕鏈濃度超過了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會導致在尿液中排出遊離輕鏈。所以檢測尿液中的遊離免疫球蛋白/輕鏈(本周蛋白)是判斷是否患有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的重要依據,並可用於該疾病的診斷和監控。輕鏈升高見於:(1)多發性骨髓瘤:由於瘤細胞的單克隆性及輕鏈、重鏈合成與分泌的紊亂,血漿中往往存在大量單克隆性遊離輕鏈(FLC),導致κ或λ鏈的升高及比值異常。(2)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屬於B細胞腫瘤,存在免疫球蛋白異常,可導致κ或/和λ鏈升高,κ/λ比值可異常。(3)巨球蛋白血症。(4)輕鏈病/輕鏈沉積病:漿細胞異常增生,產生過多輕鏈,而重鏈合成相應減少。80%的輕鏈沉積患者致病輕鏈為κ鏈,而澱粉樣變性則以λ鏈為主。(5)惡性腫瘤:肝癌患者κ和λ值可明顯升高,原因可能在於肝內隱蔽抗原的釋放、病毒持續感染、癌細胞抗原刺激作用、由於抑制性T細胞的缺陷,B細胞失去控制而合成抗體增多。已有0人對本文發表態度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糖尿病的大數據療法:新技術可實現14天無間斷血糖檢測
UC頭條:想知道自己身體好不好? 緊握拳頭30秒, 1招檢測真相! 快來試試看吧
微量元素檢測
檢測HLA
權威機構發布指南,詳解乳腺癌卵巢癌基因檢測如何進行

TAG:疾病 | 腎臟 | 檢測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