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清代的大詩人趙翼,中了狀元為何又被降為探花?[

  • 清代的大詩人趙翼,中了狀元為何又被降為探花?

    早年趙翼的科舉之路並不順利,曾五次會試都落第了,乾隆二十一年他有幸被選調到了軍機處上班,擔任軍機章京,令他沒想到的是,正是他的這一身份讓他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受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趙翼已經三十六歲了,他在這次恩科考試中獲得了第一的成績,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進貢,本來狀元是穩了,但是乾隆皇帝在欽點狀元時,卻將他與王傑的試卷對調了一下,結果本為探花的王傑奪得了狀元,而趙翼卻只中個探花。為什麼趙翼會丟了狀元呢?這其實與當時的科舉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繫。  就在前一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狀元和榜眼分別被畢沅和諸重光奪得,這在當時引發了人們的紛紛議論,有的人認為二人皆為軍機章京出身,因此能夠在殿試中取得好成績與閱卷的軍機大臣偏袒有關。過了不久又發生了御史眭朝棟上疏建言被殺一事,這讓原本飽受非議的軍機處更是處在了風口浪尖上,許多軍機處大臣再也不敢上疏言事了。趙翼便是在這一背景下參加了恩科考試,當時皇帝欽定的9位殿試讀卷官中有兩位軍機處大臣劉統勛和劉綸,其中劉綸是趙翼的老鄉,私交甚好。據記載趙翼為了避嫌,曾故意改變自己的字體,讓二劉認不出他的卷子,從而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卷,但「事與願違」,最終趙翼在這次考試中獲得了第一名。  乾隆皇帝之所以將二人名次調換,主要出於幾個原因:其一便是趙翼的軍機章京的出身以及與二劉的關係,這讓乾隆皇帝對趙翼的成績生疑。其二是為了均衡地區差距,清朝科舉取士的地區分布極不均衡,狀元往往被江浙一代的文人所得,因此乾隆皇帝試圖平衡這一文化差距。在恩科考試中,第一名的趙翼為江蘇人,第二名為浙江人,只有第三名王傑為陝西人,而且前兩位又都是內閣中書,因此乾隆皇帝通過人工調整的方式來穩定全國局勢。其三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乾隆時期陝西的局勢不穩定,因此如果陝西人王傑成了狀元,對朝廷拉攏當地的精英分子是有幫助的。總而言之,趙翼丟了狀元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政治寓意,成為皇帝鞏固其統治基礎的犧牲品。

    本帖內容來自網路
  • 2018-5-23 23:53
  • 清代大詩人趙翼有《論詩》一首: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放言作詩要有敢超唐代李白杜甫的志向,也足見其勇氣和獨特的眼光。但實際上,清代大詩人趙翼雖然文采奕奕,詩作等身,但依然無法與李杜相比肩。轉發者評
  •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守望|從敦煌到中亞—揭秘敦煌阿富汗珍寶展背後的人文歷史(3)東洋的折衷復興之路
    俄羅斯遠東之行——烏蘇里斯克
    人文景觀+精神洗滌的《小鎮故事》,讓你刷N遍都回味無窮

    TAG:歷史 | 人文 | 詩人 | 人文歷史 | 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