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40年》:滄桑的青春同樣需要尊重

《知青40年》:滄桑的青春同樣需要尊重花隨月轉陰晴收錄於網易 來源: 大洋網-廣州日報 一本講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報告文學集《知青40年:總得說的故事》剛剛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一群年輕的新聞工作者行程數萬公里重走當年知青走過的崎嶇路,探尋當年知青的生活、情感歷程。

《知青40年:總得說的故事》劉旦主編 花城出版社 2009年10月出版作者:肖復興(當代著名作家,《人民文學》副主編)

在知青上山下鄉四十周年的日子裡,《知青40年:總得說的故事》的出版,非常有意義。這是幾位青年人的心血和情感之作。從年齡而言,他們並沒有經歷過知青的歲月,知青是他們的父輩,懷著對他們父輩經歷的情感和對那段歷史探究的責任,他們重走了知青當年走過的路,奔赴內蒙、雲南、海南、河南、江西共青城,還有我當年曾經插過隊的北大荒。他們儘可能走更多的地方,採訪到更多的知青,特別是採訪還留在當地的老知青。所有他們的努力和心血乃至情感,都留在這本書中。它讓我不僅重新看到當年我們這一代人走過的崎嶇腳印,也看到了新一代年輕人的情感、思想和期待。

在知青上山下鄉四十周年的日子裡讀這本書,歷史的那種滄桑感、青春萋萋荒草的氣息,依然縈繞心頭。都說經歷就是財富,這話沒錯,關鍵是這樣浸透著一代青春滋味的經歷,到底結晶成了什麼形態和什麼意義的財富,讓知青——共和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代人,不止於成為歷史的標本,或僅僅為發黃的老照片,而能夠富於鮮活的生命,呈現在歷史,也呈現在今天的面前?

哪一代人趕得上他們?對比上一代,他們沒有老本可吃,他們的身上也有在上山下鄉勞動時候留下的傷疤,但從來當不成獎章。當然,他們更無法同下一代相比,因為青春本身就是最大的財富,新的一代已經強有力地橫在他們的面前,取代了他們社會中心的位置,他們被無情地拋在社會的一隅,他們還剩下了什麼?他們沒有了青春,沒有錢沒有房沒有地位,卻是上有老下有小,一根生活的扁擔艱辛地挑著這樣一老一少的兩頭。他們在講究出身的年月,背負著檔案袋裡出身這張沉重的紙;他們在講究文憑的年代,背負著是沒有文憑這張沉重的紙,這兩張紙足以把他們的身心壓彎。

籠罩在他們身上的始終有一種悲劇的意識和色彩。無論過去的年代,他們處於悲劇的中心,還是如今他們已經處在悲劇的邊緣,他們始終是在抗命,不是命運在撥弄著他們,就是他們不屈服於命運。無論他們是悲劇的參與者,還是悲劇的扮演者,或是悲劇的犧牲者,命運殘酷地折磨著他們、摧殘著他們,卻無法讓他們屈從而低頭認命。在那場現在評說存在著是是非非的上山下鄉運動中,悲劇也好,鬧劇也好,犧牲了我們一代人的青春也罷,青春無悔也罷,他們都不在意,也不在乎,他們看重的是一代人性格頑強的塑造和精神執著的抵達。

於是,他們吃苦而不訴苦,他們在默默無聞地生活著,他們以對歷史善意而通達的理解,以對理想忠誠而堅毅的投入,以對下一代寬容而信任的期望,以對新生活艱辛而痛苦的自我消化,支撐著我們共和國的大廈,和共和國同命運,同行進。在上下兩代人之間,他們承上啟下,是一座獨具力量和彈性的橋樑。在新的歷史的轉折期,他們以自己的犧牲和努力,顯示著這一代人獨特的生命價值、道德力量和情感譜線。如果說財富,大概這就是這一代人也是我們共和國獨特的財富吧?

現在,我高興地看到,《知青40年:總得說的故事》這本書出現了,一批年輕人,以善感和敏感的心去撫摸這段塵封的歷史,才讓我感受到它的溫度。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行止有度,知行合一,對別人尊重,對自己負責。
禁煙法規如何才能贏得尊重
讓步,不是退卻,而是尊重。
家庭教育中怎樣做到尊重
歸秀法:尊重柱中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斷六親吉凶

TAG:青春 | 尊重 | 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