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點|它不是最具文藝范兒的秋蟲,卻能讓懶婦們心驚

文|趙柒斤

秋天的夜晚月朗星稀,涼風習習,也是蟲的天下。蛐蛐、油蛉、紡織娘等躲在一個個角落裡忘我地彈唱,時而獨奏,時而合唱,生怕辜負了美好時光。

一直以來,經小人書、古裝影視劇及古詩詞的渲染,蟋蟀都是最具「文藝范兒」的鳴蟲,也穩坐秋蟲的頭把交椅。

其實,秋夜不停發出「軋織、軋織」「織,織,織啊」叫聲的紡織娘(因其發出的聲音頗似古代織布機的織布聲,故而被人稱為「紡織娘」,又稱絡絲娘、莎雞、紡花娘等),其文字記載和人工飼養的歷史一點不比蟋蟀遜色。

和蟋蟀的生存方式不同,莎雞很少躲到村莊的屋檐和廢墟的瓦礫下,菜園的瓜蔓、野外的草叢才是它們最寬廣、最自由的舞台。

小時候,無論是尾隨母親到菜園還是獨自去放牛時,我都抓過莎雞,故對此蟲非常熟悉:它有兩瓣薄如蟬翼的翠綠色翅膀和一個與體型不相稱的弧形大屁股,善跳會蹦。因喜食南瓜、絲瓜等瓜類花瓣,又愛吃桑葉、核桃樹葉等,所以被劃為害蟲之列。

莎雞的悠久歷史可與蟋蟀媲美。

《詩經》之《豳風·七月》云:「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我們從詩中不僅可判定周代人就已具有了物候學和昆蟲學常識,還知道當時人們給紡織娘起了個很吊吃貨胃口的名字「莎雞」。

遠古的老食客們是否把它當美味,無文字記載,但3000年前被人養著玩卻是事實:「寒則漸近人。今小兒夜也亦養之,聽其聲。」

到了漢代,人們又給紡織娘起了個很哲學的名字「絡緯」,是不是暗指它有知曉人之「經絡」和物之「經緯」的能耐?至少古人是這樣理解的,否則《詩正義》不會有「絡緯鳴,懶婦驚」的說法。

也就是說,莎雞叫起來的時候,懶惰的婦人便猛然吃驚。何以被驚?原來她們突然意識到秋天到了,冬季已為期不遠,可紡織漿洗還沒有眉目,怎能不驚?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七載有宋子京《秋夜詩》也說:「秋風已飄上林葉,北斗直掛建章城。人間底事最堪恨,絡緯啼時無婦驚。」

其實,對莎雞鳴叫感到吃驚的何止懶婦,它也會觸發文人騷客的無限傷感。詩仙李白《長相思·其一》就寫道:「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

也許正因莎雞有這特殊的「提醒」功能,古人便把不擅斗的莎雞當寵物養,且蓄養習俗一直由周代延續至明清。

明代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三「胡家村」篇,用1000多字詳細介紹當時北京永定門外五里捕、養、賣、斗秋蟲盛況時說:「有蟲,便腹青色,以股躍,以短翼鳴,絡緯是也……秸籠懸之,餌以瓜之餉。」

現代人雖不養莎雞,但對其到時便唱還是很感激的。

人教版小學課本曾收錄的現代書法藝術大師陳醉雲《鄉下人家》就描寫道:「秋天到了,月明人靜的夜裡,紡織娘便唱起歌來:『織,織,織,織呀!』那歌聲真好聽,賽過催眠曲,讓那些辛苦一天的人們,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秦海璐封面大片 蕾絲遮面絳唇嫵媚盡顯文藝范兒
許斌龍:盜竊罪非法佔有目的的認定王文藝盜竊案
回顧中國禁片: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

TAG: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