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靠長篇小說就能拯救文學期刊嗎?

李清:靠長篇小說就能拯救文學期刊嗎?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2008-9-9

近日,《人民文學》正式宣布進軍長篇小說市場。該刊主編李敬澤表示,這是在新的文學創作狀況和讀者需求狀況下做出的調整。「現在,只要翻翻文學期刊的目錄就會發現,一線重要作家的中短篇創作越來越少,大家都把精力放在長篇上;另一方面,讀者也希望能在文學期刊上第一時間看到最新的重要長篇。」他還稱,發表長篇小說的期次,零售量增長很明顯。 純文學期刊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有過相當的輝煌。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的風光已然不再。有統計信息稱,目前全國近千種文學期刊中,能維持正常循環的不到100種,發行量過萬份的不超過10種,一些省級文學月刊的發行量甚至只有兩三百份,「慘淡經營」都難維持。而與之構成鮮明對比的數字是,《人民文學》的鼎盛時期,發行量達到過150萬份。

毫無疑問,文學期刊在如今要想生存下去,「變臉」已經是必然的選擇。事實上,近年來不少文學期刊也在進行轉型。不過,走的道路並不一樣。比如,湖南的《芙蓉》力推先鋒文藝,廣東的《佛山文藝》搞「打工文學」,貴州的《花溪》改為時尚雜誌……當然也有一些雜誌,嘗試在經營方面「突圍」。

應該說,作為最老牌的文學期刊,《人民文學》想維持生存並不算太難,因為憑藉其權威性和影響力,怎麼也能有一定數量的訂戶。當然,故步自封的話,也只能坐以待斃。現在該刊在李敬澤主編帶領下,向長篇小說市場進軍,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既是面向市場開拓新路,也沒有拋棄文學理想。這樣的做法能實現「雙贏」嗎?

其實,文學期刊搞長篇小說版,《人民文學》並非開先河者。《當代》和《十月》兩家期刊,就早利用「東家」是出版社的優勢,創辦了專登長篇小說的下半月刊。今年初,《江南》的《長篇小說月報》也低調亮相京城。由於長篇小說的紅火,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長篇小說期刊。在這「四面楚歌」的形勢下,《人民文學》想殺出一條「血路」,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而在筆者看來,《人民文學》進軍長篇市場,最嚴峻的挑戰還不在同行。李敬澤稱,「在寫作資源競爭方面,我們從不畏懼任何人。」其實,擁有高端寫作資源,能夠拿到名家力作,未必市場就能「買賬」。因為現在已是「輕閱讀」時代,嚴肅的純文學早被邊緣化。看看暢銷小說排行榜就能知道,當下最受歡迎的,是職場小說和盜墓小說等。儘管李敬澤表示,他們「也將關注年輕作家的作品和網路作品」,但很顯然,《人民文學》不可能去做這類作品。

當然,《人民文學》進軍長篇小說市場,未必是想與出版機構爭雄。只是,作為一兩個月才出一期的刊物,「每年推出3到4部名家的長篇新作」,想扭轉頹勢有些勉為其難。現在很多作家已在網上連載新作,想讓讀者在文學期刊上「第一時間看到最新的重要長篇」,只能是一種美好願望了。發表長篇的期次,零售量都有較大增長,或許主要是因為價格優勢——刊物比單行本要便宜。屬於文學期刊自己的「光榮日」,筆者以為很難再來了。(作者系書評人)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乾貨 | 十分鐘幫你找到想看的影視資源~
白志強小說:祝福
女人與小說
少年行

TAG:小說 | 文學 | 期刊 | 拯救 | 長篇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