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心理學視域下的「貪婪」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許多心理現象都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被選擇並保留下來的,以解決特定的適應問題。對物種而言,適應是根本問題,評價適應程度的標準以個體的生存和物種的繁衍為基本指標。據此,一切現存的人類的心理機能都具有適應意義,對人類生存和繁衍具有某種積極作用。貪婪這一心理現象無疑也是在漫長進化過程中逐漸演化而來的,也是人類適應自然與社會環境的產物。

貪婪最本質的特徵就是對事物無節制的渴求。從進化心理學角度分析,人類為了適應環境,更好地生存,首先需要佔有一定的生存資源。而資源總是有限的,當一些個體佔據更多資源的時候,便意味著其他個體佔有更少的資源。擁有更多的資源就等於擁有了更大的生存機會。因此,為了有效應對資源短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人們對資源的心理需求,儘管這種需求已經遠遠超過人們的真實需要。於是,這種對事物無節制的需求就成為了人們共有的心理特徵,貪婪成為人類的心理動因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貪婪對生物進化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這一特徵就被保存在了後代的心理動機庫中。這種對需要無止境的渴求,既是個體從事諸多行為的心理根源,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因為這個永不知足的心理動因,每個人都會無止境地發展並壯大自己,而由諸多個體組成的社會集體也因而在無止境地發展著。因此,進化心理學視域下的「貪婪」在推動人類文明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也具有積極的作用,它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開發創新,促進了工具改良以及經濟體制改革等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些正是讓整個人類步入新經濟時代的重要因素。

那麼,是否因為有了這個貪得無厭的本能就代表我們可以以此為借口而做貪得無厭的事?身處社會群體之中,貪婪的原始衝動如同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一樣大多被人們的日常生活壓抑了,人們只是試圖通過看似合理或不合理的方式不斷地滿足著自己。問題是,相同的動因卻產生了不同的行為表現,其原因何在?

貪婪是人類為了適應資源匱乏的環境特點而進化得來的心理動因之一。從心理學角度看,當人們在慾望促使下獲得更多資源時,可能會因未來更有保障而感到自信,從而消除了本來會有的因資源匱乏而產生的不安全感。比如有研究證明,孩子在不確定是否可以得到資源的時候更傾向於即時滿足。由此可見,個體對環境的認知判斷是重要影響因素。另一個影響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道德的約束機制,而這種約束機制可能源於人們對於資源不安全感的期望和認知的差異。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這種不同程度的期望與個人的早期經歷有關。早期孩童的心理滿足程度以及後天施加在孩子身上的成人的價值觀,都會影響其未來的資源不安全感和道德認知。孩童時期個體基本需要滿足的缺失,可能會對孩子未來生活的心理機能產生消極影響,比如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強迫消費傾向的影響。由此可見,進化而來的貪婪動因並不一定直接導致貪婪,因為人類的行為,除了受多年進化而來的本能影響之外,還受個體的認知能力、價值觀等諸多「高階慾望」的影響。

綜上,儘管貪婪是人在適應環境過程中進化而來的一種行為動因,但這個動因在發生作用的時候,會受到人類特有的社會、法律、道德等諸多區別於本能而又規範著人類群體行為的「文明」因素的影響。進化心理學在解釋人類行為的時候,只是對人類共有的低層次的行為動因具有解釋力,但決定人類行為的還有高層次的精神動力。因此,儘管貪婪的動因對進化而言具有積極意義,但人類的進化已經因為人類擴展的心理生活而區別於純粹生物意義上的進化形式,於是,貪婪行為受人們價值取向的制約,取決於人們對貪婪的度的把握以及對貪婪對象的選擇。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一個自私又貪婪的母親,把自己兩個兒子逼成了殺人兇手...
貪婪都是慣出來的
老公說我是一條貪婪的母狼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中國人主要弱點是貪婪、怯懦、冷漠

TAG:心理學 | 心理 | 進化心理學 | 進化 | 貪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