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濃墨淋漓·都市周報

02

清玩

02

字有形,筆無心。

湖筆出善璉。我們所熟知的湖州毛筆,其實大多都來自湖州善璉鎮。這兒的制筆歷史長達1400多年,算上蒙恬傳說,又往前推進了大概1000年。碾過時光的痕迹,湖筆至今還柔軟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這背後是歷代工匠對湖筆的敬畏與改良。文|馬寧·圖|董立(特約)

從宣城逃往善璉

很久以前,善璉鎮還是一個離「府城(湖州)東南七十里」的小村莊。村內有四座石鑄拱橋,分別叫「福善」、「保善」、「慶善」與「宜善」。這四座串聯了整個村落,善璉也由此得名。

善璉制筆,據說和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孫王法極有關。隋朝時,王法極曾定居善璉30多年。這期間,他終日在家中以替人寫毛筆字為生。村裡突然冒出來這麼一位優秀的書法家,自然也引發了當地人制筆的熱潮。這成了善璉制筆的發端。

而講到善璉制筆的興盛,得先繞遠一點,從以宣紙聞名的安徽宣城說起。在唐代,宣城不僅宣紙有名,它同樣也是全國制筆業的中心,所產的毛筆被人稱為「宣筆」。這可是歷史上第一個以地域命名的毛筆,足見地位之高。

最初,宣城人在當地製作宣筆,然後輾轉運往朝廷進貢。到了後來,朝廷乾脆專門請了一批宣城的筆工入宮。當時,宣筆赫赫有名,而湖筆卻默默無聞。或者說,當時連「湖筆」這個名詞都壓根沒出現呢。

南宋建朝後,宋元之間在江淮地區展開了長達40多年的戰爭。為了躲避連年的烽火,眾多宣城的筆工開始往東南方向遷移,原本就已經粗具規模的湖州善璉,成了不少宣城筆工的落腳點。

宣城筆工的大量移居,為善璉人帶來了最新的技術。很快,善璉從一個破舊小村逐漸轉變成了「人煙如井邑」的繁榮大鎮。進入清代,善璉鎮的筆工人數已經達千人,河邊更是商賈雲集、酒肆林立。

筆祖蒙恬

湖州的制筆史僅能追溯到隋朝,而有關善璉制筆的傳說,可以一直往前推進至秦朝初年。

當時,湖州善璉鎮還叫西堡村。村子的東南面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寺廟,叫永欣寺,寺內住著和尚善真。一天,一位中年大漢來到寺內,請求借宿幾天。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在無數正史野史中都有出鏡的秦將蒙恬。他奉皇帝之命,在江南收購古玩。銀兩用盡了,古玩卻不見蹤影,沒臉回咸陽。最後,善真收留了他。

蒙恬在村中無事,看著遠處山外的野兔,就想著為什麼不用野兔毛做一支筆呢,平時也好寫文弄詩。他把野兔毛扎在樹枝條上,又用水調了些鍋灰,兔毛蘸上鍋灰水,就做成了最簡陋的一支毛筆,這也是當時所有人手中毛筆的模樣。這樣的筆有兩個很大的缺點:首先,兔毛不易吸水,得時常蘸墨,很不方便;另外,將毫毛扎在樹枝上,容易鬆散。

一天,蒙恬將筆架在窗台上,卻不慎被風刮落,沾上了地上一些浸染了水的石灰。蒙恬將毛筆撿起來洗凈,拿進屋又蘸了些鍋灰水寫字。蹊蹺的是,經過這麼一折騰,這兔毛反倒變得容易吸水,便於寫字了。他後來悟出了原因,原來兔毛上有油脂,不吸水,而石灰水正好可吸附油脂。

另外,蒙恬還改進了毫毛的捆紮工序,將筆頭納入竹管中,以增強牢固度。這兩項關於湖筆的重大改進,讓善璉人將蒙恬奉為筆祖。

為了祭祀蒙恬,從元代開始,每年三月十六與九月十六——蒙恬和他妻子香蓮生日的日子,善璉人都會在蒙公祠舉行隆重的儀式作祭祀。

蒙公祠是後人為了紀念蒙恬而在永欣寺旁建造的一個祠堂,歷史悠久。遺憾的是,原建築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摧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1995年重修建造的一個新祠堂。

施阿牛改名

從先秦的蒙恬傳說開始,到王法極的入駐;從宣城筆工的遷入,到商賈遍地的湖筆交易大鎮,一千多年來,湖筆一直是善璉的代名詞。不過善璉的筆工卻相當低調,舊時工匠地位低下,只有極少數以制筆之名結交了一些文人雅士,我們才得以在詩詞文章中,以另一種角度認識到那些曾技驚四座的能工巧匠。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有話好好說------都市荒誕輕喜劇
海峽都市報數字報
前列腺炎「鍾情」都市男性
岳峰:調味主題樂園·都市周報

TAG:都市 | 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