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永不妥協的哲學家

克里希那穆提,永不妥協的哲學家

  克里希那穆提已經成為20世紀的一個精神現象。他的生活堪稱一場偉大心靈的傳奇:自己飽經內心的掙扎,卻把精神的純粹和寧靜留給我們。他說:「一旦你追隨某一個人,你就停止了對真理的追求。」要成為「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光」,就要帶著自己的經驗教訓去接觸真理,不藉助任何中介,不輕信不盲從,還要去除自己的成見。所以,他既不宣稱自己擁有真理,也不宣稱自己在傳授真理。這也正是蘇格拉底青睞的做法。他的學說指向著「如何去思考」。這也是一場「無聲的**」:對自我的認識和對恐懼的超越。    20世紀30年代,克里希那穆提離開印度,定居美國加州。以後的50多年的時間裡,他在世界各地演講佈道,聽者數以萬計。從最挑剔的量子學大師波恩,到大眾文化的代表披頭士樂隊,都曾經在他的聲音中找到靈感的源泉。      克里希那穆提的五種關鍵思考      1.關注現在與平庸的日常    克里希那穆提揭示了兩種完全對立的人生態度:一種是一直保持個人的警醒、質疑和冒險;另一種則是遵循教條、規則,安於服從帶來的種種確定。「沒有現成的通向真理的路,而這正是真理的美:它是活生生的。」要前往真理的國度,就要關注現在,關注平庸的日常。「什麼是無知?無知就是對自我沒有深刻的認識。如果你們不能原封不動地看待、接納現在的自己,你們就不能認識自己。認識了自己之後,你們看到的就會變化,觀察者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消失了,衝突不再存在。」      2.如同新生兒般生活    在克里希那穆提看來,「認知」就是「如同新生兒一般,完全裸露,拋開所有成見,迎接生活的挑戰。」就是說要從理性思考中解脫出來。因為理性思考是記憶的反應,而記憶主要是為了重複已知的、令人放心的模式。因此,他從來不將思考與智慧劃等號。      3.用學習對抗恐懼    學校是「害人的模子」,它的軸心是過去、專門化、競爭和權威。對這樣的批評,克里希那穆提的回應是創立四所學校。在那裡既教授孩子認識自我,也教授他們數學等知識。它們的目標是教育,是沒有權威也沒有恐懼地傳授知識。「一旦恐懼出現,你就停止了真正的學習。恐懼讓大腦變得愚鈍,阻礙精神的綻放。不要機械地積累知識,只有學習才能讓你保持機敏、活力和自發性。」      4.讓心靈完全靜止    儘管克里希那穆提從未提到自己的冥想方式,但他解釋了如何在獨處時與真理相遇。「假設你在看一棵樹,你什麼也不想,也沒有任何回憶妨礙你的觀察和感受,破壞你這一刻的專註,這時你的眼前就只剩下這棵樹,觀察樹的你也消失了。」觀察者就是這樣消失的。在心靈的完全靜止中,「真理才能夠進入存在」。對克里希那穆提來說,這種狀態就是創造。這是一個沒有邊界的空間,它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宇宙能量」。      5.愛的定義    「愛不是感官享受,既不是愉悅,也不是慾望,更不是慾望的滿足。愛不是嫉妒,不是仇恨。愛寬宏大度,富於同情和憐憫。可這些品質還不是愛。要愛,還要對美非常敏感。我說的美,不是一個男人或者一個女人的美……我說的美存在於自我消失的地方。這樣的美,這樣的愛,這樣的真理,就是最高級的智慧……」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觀察自己 ----- 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 | 生命在於創造
克里希那穆提全集

TAG:哲學 | 哲學家 | 克里希那穆提 | 妥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