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幼兒教育專家袁愛玲教授談女兒的成長》 www.wenku1.com

「著名幼兒教育專家袁愛玲教授談女兒的成長」 18年前,在女兒李源1歲8個月時,袁愛玲曾在《學前教育》發表了一篇題為《0一2歲嬰兒有著海綿吸水般的知識吸收力》的文章,介紹了她對女兒進行早期智力開發實驗的成果、方法和理念。如今,李源已長成一名婷婷玉立的大姑娘,2004年摘得廣東省高考英語單科狀元的桂冠,同年,以TOEFL665的成績被美國知名學府康乃爾大學錄取。除了「成績優秀」這一項,細細翻閱李源的履歷,你不得不驚嘆於她的「全能」:各學科,演講。寫作、乒乓球、網球、游泳,器樂、戲劇表演……每一項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那麼,在這些成績的背後,除了李源個人的努力,家庭又給予了她怎樣的教育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本刊記者對李源的母親——著名幼兒教育專家袁愛玲教授進行了採訪。

記者:李源從小到大一直非常優秀,作為她的母親,您對她的成長有沒有做過特別的規劃?

袁愛玲:特別規劃沒有,但我一直有一種比較明確的理念,那就是培養孩子要「先緊後松」,這猶如放風箏,在風箏剛放飛的時候要拉緊,飛起來後就可以逐漸放鬆。在0-6歲期間,尤其是0—3歲階段,對孩子的培養教育一定要嚴格,要特別注重良好行為習慣和健康心理品質的養成。學前階段的基礎打好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為孩子創設的家庭人文環境則要越來越寬鬆。因為孩子入學後,學校的學習計劃已經比較有系統,學習任務也比較重,如果再給孩子增加壓力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只有這種寬鬆才能鍛煉孩子的獨立自主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可是我發現目前不少中國家長是顛倒過來的——先松後緊,在孩子小的時候,認為孩子小、不懂事而一味縱容,等到他們認為孩子應該接受管束了,孩子的許多不良習慣已經形成,再改造或矯正就要花上數倍的努力,效果並不理想,有時這種強行矯正也容易使親子間產生情感的對立。還有一些家長,孩子都上高中了,還要干預孩子的作業,先做哪科,再做哪科,這其實是極不利於鍛煉孩子的獨立精神和挖掘自我的潛力的,這也是目前許多青少年獨立性差的原因之一。 記者:學前期的教育確實非常重要,作為一名幼教專家,您對女兒的早期教育秉承了怎樣的思想呢? 袁愛玲:我對女兒的早期教育,應該是遵循了兩個思想。一個思想是在每個發展階段要抓住關鍵發展任務,加大培養力度。另一個思想就是一定要全面均衡,不管是學習、體能、藝術等都要能夠平衡發展。因為孩子將來想要在某個方面得到充分發展,一定要以高度的全面發展作為基礎。孩子的發展好比一座寶塔,底座越寬厚,最後的塔尖才能壘得越高;如果底子很狹窄,塔尖是壘不高的。所以,父母要儘可能地給孩子全面的教育,提供全面的經驗、廣泛的知識,而不能過早地進行某一方面的特殊教育,使孩子喪失其他發展的可能性。 記者:您在李源1歲8個月時寫的一段文字記錄了您對她進行早期智力開發實驗的成果,包括聽懂大量的英語單詞和一些簡單的英語

短語,能在世界地圖上認識4多個國家等等。這是不是一種刻意的知識記憶訓練下的產物,與目前社會上許多家長對孩子盲目灌輸各種知識有本質的差別嗎?

袁愛玲: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其實,這些知識完全是女兒在不知不覺的娛樂遊戲中掌握的。除了你剛才提到的那些可以說是比較顯性的成果,我女兒也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和注意品質,對閱讀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較強的概括能力。 而我對女兒進行的潛能開發實驗,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美國著名腦科學家、幼兒教育家格倫多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美國費城,格倫多曼率領100多名專家開辦了「人類智力開發研究所」,用他們的方法教育孩子,普通嬰兒到2歲就能認識4000多種事物,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交流,能讀許多書,熟悉世界地圖,能形成強烈的求知慾,視學習為生活中最快樂的遊戲,等等。他們通過五十多年的實踐證明: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從孩子1歲開始教育比從2歲開始容易,從2歲開始教育比從3歲開始容易……從5歲開始教育比從6歲開始容易;人腦並非是自然地生長發育的,它的發育速度能被人為地停止、減慢或加快,若要增進大腦發展潛能,就要增加刺激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充分利用大腦發育的五個通道—看、聽、觸、嗅、味等感官; 我的早期教育實驗並非佔用了孩子所有清醒的時間或逼迫孩子超限度地去看、去聽,我每天只是利用了很少的一部分時間和精力,讓孩子接受有用的刺激,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也使我深切地體會到,嬰兒的學習潛力實在太大了,他們能夠十分容易地掌握許多東西。我們知道,孩子在清醒時,他們的眼睛每時每刻都在看,耳朵每時每刻都在聽,由於年幼,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選擇能力,成人提供什麼,他們就接受什麼,看一幅草圖與一幅世界名畫,對視覺細胞的刺激強度是一樣的,聽一句罵人的話與聽一句美妙的詩對聽覺的刺激強度也是一樣的,與其讓雜亂無章的無用刺激充斥孩子的耳目,為什麼不讓他們有系統地感受一些良好的、有用的刺激呢?出於這樣一種思想,我堅持這樣一個原則,給孩子提供的精神食糧一定是最精美的、最有用的。 記者:現在許多家長在孩子升入小學後,會覺得大人和孩子都非常辛苦,您當時有這種感覺嗎? 袁愛玲:沒有。正是因為有了以前的「教」,才有了以後「不教」的輕鬆。我女兒入學後可以說一點也不費力,因為她的學習習慣已經養成,如果不讓她學反而難受,學習新東西、獲取新知識後的快樂已成為她內在的需要,成為最快樂的遊戲,自學能力也因此而養成,經常是開學初新書一發,一個星期就看完了,很多作業也提前完成,這樣就剩下大量的時間可以用來玩耍和閱讀。如果孩子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習慣不好,家長還必須充當「作業警察」,自然會覺得非常辛苦。 當然,目前的幼小銜接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什麼現在上小學負擔重成了全國關注的共同話題?我個人認為,小學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如幼兒園靈活多變、生動活潑;另外,以知識為本位、把孩子作為學習機器或知識容器的傾向仍比較嚴重,教師發現學生不感興趣而走神的情況就埋怨學生,告學生的狀,而不去反思自己;更為普遍的情形就是用同一把尺子來衡量不同智力類型、不同學習類型、不同個性特徵的孩子。作為教育者,還是應該更多地去研究怎麼讓孩子學得輕鬆愉

快。雖然知識是轉化為智力的一條腿,但這個轉化不能簡單理解成像大米煮成米飯一樣簡單,只有教育者教得科學,學習者學得主動積極,知識轉化為智力的比率才會高。所以,我個人認為目前中小學的課程改革應在強調探究性學習、主體性學習這些方面還要加大力度。

記者:李源的外語非常好,中學時取得過亞太地區英語競賽二等獎,廣州市中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校英語演講比賽一等獎等成績,並赴美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有沒有為她額外地上過外語輔導班? 袁愛玲:我想這與我對她從小進行的一點英語啟蒙教育有關。在她1歲4個月的時候,之所以教她一些英語口語,是出於想驗證一下格侖多曼的「孩子到兩歲時能聽懂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的想法。我在孩子開始認識物體的階段,盡量地用雙語說出她所看到的物體或情境,例如指著燈我告訴她「燈light」,指著杯子告訴她「杯子cup」。這樣幾次後,問她杯子,她會指,問她cup,她也能指,並沒有難易之分。難怪研究語言發展的專家說,嬰兒是世界公民。這樣一直到小學三年級學校開設了英語課。雖然中斷了幾年,但我發現,孩子學得似乎比其他孩子輕鬆,所以不要以為孩子學過的東西都忘了,其實在大腦里都留有痕迹。所以我現在一直倡導和研究全語言教育,就是從女兒身上進一步證明了,「嬰幼兒是學習語言的天才」和「嬰幼兒階段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期」這樣的論斷,希望更多的孩子受益。

記者:李源的發展可以說一直非常順利,她有沒有受到過一些挫折呢?

袁愛玲:挫折大大小小肯定是有一些的,最大的一次挫折應該是在高二那年,出了一次車禍,被一輛卡車迎面相撞後,又拖出去了7.6米。當時看著女兒滿臉是血,我心疼得頓足大哭,她卻艱難地睜開雙眼安慰我:「媽媽,我沒事。」所幸的是,那次車禍沒有傷筋動骨,只是外傷和輕微腦震蕩。女兒住院一個多月,她在自己的日記里還寫道:「恨不得把睡覺的地方都搬到圖書館。」我女兒的獨立性也非常強,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如此。從她6歲上小學開始就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在我的記憶中,我們沒有在她的課業上督促檢查和陪讀,包括去美國上大學,也都是她自己的主意。她從上高中起就開始瀏覽各個大學的網站,瀏覽完國內的重點大學再瀏覽國外的名校,高二那年突然提出要直接考美國的大學,從考TOEFL到去香港SAT,再到辦理各種出國手續,都是她自己去辦,最後到踏上去美國的旅程也沒有讓我們送行。

記者:在李源身上,您有沒有覺得有一些讓您感到遺憾的地方? 袁愛玲:說到遺憾,有一點。可能是她太獨立了,她對父母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樣依戀。其實我倒希望她在情感上依戀我們一些,或是更親密一些。

記者:作為一名成功的母親,也作為一名幼教專家,您能不能給其他家長提一些忠告或建議?

袁愛玲:我們培養孩子的最終目標是成才,而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因此我的建議主要有兩條,一是要抓住寶貴的0—6歲學前期,科學而充分地開發幼兒大腦的潛能,要為孩子多播撒一些科學的種子,說不定哪天哪棵種子就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了,但如果不播種就永遠不會有發芽的機會;二是除了開發孩子的智力,還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性格特徵,兩者必須協調發展,換句話說,只有智力與非智力品質兩翼都發達,孩子才能在藍天上翱翔得更高、更遠。

本文由第一文庫網(www.wenku1.com)首發,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最簡單的教育
開辦國際幼兒園,如何賺錢?
如何選擇少兒主持班
教育系列圖書【書架叢書】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可以不用那麼懂事

TAG:教育 | 幼兒教育 | 成長 | 幼兒 | 女兒 | 教授 | 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