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把孩子培養成自戀者

小心把孩子培養成自戀者

  文:李菊紅

  如果說我們過去的教育模式,家長對孩子的肯定和讚賞非常的少,導致了很多人的自信心不足;那麼現在的教育模式可能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給孩子過多的讚賞和肯定,雖然這樣讓孩子感覺良好,但過度自信也會帶來一定的問題,會把孩子推向自戀的一端。

  過度地強調自信 ,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的客觀認識。就像一直以來流行的一個幅畫,小貓在鏡子里看到的自己是一頭獅子。其實這樣會帶來一些問題,孩子可能會變得傲慢,自負,虛榮,浮誇以及自我中心。自戀的核心特點是以一種膨脹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終究會在事實面前撞的頭破血流。

  因為自戀的人在評估自己的表現方面不切合實際,不能從批評和從錯誤中汲取教訓,他們從不責備自己,而是喜歡將一切錯誤歸因與他人。他們缺乏自我完善的動力,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好了。所以,雖然他們渴望成功,但事實上並不太擅長獲得成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以及應該怎麼辦?後浪出版社的《自戀時代》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一方面,自戀的發展與大的文化背景有關,作者雖然說的是美國,但卻和現在情況很相似。我們的社會大環境,也日益強調物質財富,外表長相,明星崇拜。對自我欣賞的過度關注,使整個社會開始逃離現實,去追求浮誇的幻想。有很多虛假的富人,偽造的美人……人們花的錢比自己掙得還要多,欠下大量債務,住的面積變得越來越大,婚姻出軌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整個社會正朝著更加自戀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 ,與教養子女的方式也有很大關聯。過去,孩子們努力想獲得父母的認同。現在卻反過來,父母想要得到孩子的認同,會努力的滿足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想讓自己的孩子感到快樂,想要提高他們的自尊心,但又常常做過了頭。父母們經常會問孩子,他們想要什麼?晚飯想吃什麼,?想和我說話嗎?想去公園嗎?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卻越來越不在乎大人的感受,會目中無人。過度寵愛孩子會造成聖經里所說的七宗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暴怒。這也是自戀癥狀的簡明概括。

  針對這樣的現象,老式的教育方式反而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淡化物質主義,強調禮貌和自律。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能非常的珍貴。本書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抑制自戀過度膨脹策略,其中主要策略包括謙遜和自我同情。

   一種治療自戀的方式是謙遜。

  謙遜不同於羞愧和自我憎恨,謙遜是在洞悉自身的前提下,由進取心驅動、由自信心支撐的開放心態。真正的謙遜是一種力量,能夠準確地看待和評估自我的能力。當個體不再專註於自我膨脹時,就更容易與他人以及更廣闊的世界建立聯繫。這是所有智者共識,我們古聖先賢,歷史名人大多具有謙遜品質。

  現代的成功人士也具有這樣的品質,《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斯林,發現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公司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這些公司的CEO,個性謙遜又很有決斷力。他們通常會說這樣的話,我認為公司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功,並沒有我多大的功勞,我很幸運,能夠和這些優秀的人在一起工作,這與馬雲近期的講話異曲同工。

  馬雲在阿里巴巴成立18周年「成人禮」上的演講中,特彆強調謙遜:「我希望我們的員工記住,今天阿里巴巴大了,但跟未來相比,我們真是一個孩子。我們值得驕傲,但是我們不能驕橫。我們不能自以為是,離開了平台,離開了合作夥伴,離開我們擁有的信任,我們什麼都不是。」謙遜,是馬雲給不斷變大、擴張的阿里提出的與這個世界的和解之道。

  商業是這樣,我們個體的生命也是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戀的,如果過多的擴張自己,炫耀自己,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是對別人的攻擊,勢必會引火燒身。所以,謙遜是自我保護的方式,可以避免傷害到別人的自戀,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傷害。

  另一種治療自戀的方法是自我同情。過度自戀的人,其實他是不允許自己有絲毫瑕疵的,對別人的批評和建議會過度敏感,很難從錯誤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也就無法真正的成長。實際上,人總會受到很多的局限,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痛苦和困難。當這一切能夠被我們以同情和善意的心態接納時,就會體會到更多的平靜感。同情自己不是為自己卑劣的行為找借口,而是善待自己,做到正確的面對現實,面對批評也會做出更具有建設性的反應。

  對別人謙遜,對自己同情是解決過度自戀的方法,這是個體努力的方向。同時,也期待整個社會文化環境能夠朝著更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方向發展。


推薦閱讀:

是誰殺死了那個與眾不同的人
每個自律的孩子,都有一個「能忍」的媽
多多成長日記20180412
5種妙法讓寶寶戀上閱讀_早期閱讀,早期教育,兒童教育
男生性別教材,開課啦~

TAG:孩子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