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一種缺乏規則的愛

溺愛——一種缺乏規則的愛

來自專欄精神分析房間54 人贊了文章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小林一直希望別人照顧他,遷就他,讚賞他,而他卻很少去理解、包容、關心別人,哪怕這樣做了,他更多只是為了表現一下(內心對話是:「你看,我多麼富有愛心」),難得會有真誠的關心。

他在人際關係中不太受人歡迎,無論親密關係,還是一般性的朋友關係,往往難以維繫下去,他也深以為苦。由於一定的人格魅力(外貌和談吐),他總能吸引一些人,他喜歡這種被人呵護和崇拜的感覺,一直不願意在人際交往上有所改變。

一般的心理諮詢師容易從幼時被剝奪的角度來理解,比如父母工作忙、較自私、過於苛刻,或者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等,導致他在成長過程中愛的缺失。有了這些信息,心理諮詢師如獲至寶,並做出起源學的解釋。這種解釋即滿足了諮詢師,也滿足了來訪者,來訪者為諮詢師是一個多麼有共情特質的人而高興,並擁有了遷怒於父母的尚方寶劍。

大量幼時缺愛的人,長大後表現得堅強、獨立、有愛心,願意付出,因此,光從幼時剝奪來理解,有時並不令人信服。臨床的實踐讓我不斷地發現,造成人際困難、個人發展受限,以及心理癥狀的原因,除了幼時缺愛或創傷之外,溺愛往往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有時候,缺愛與溺愛混雜在一起,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

我們首先要明確一下什麼是溺愛。溺愛型的母親偏於遷就孩子,有過分保護的傾向;對孩子富於情感,接納程度極高,較少表現出冷漠、訓斥、體罰等消極行為(林磊:幼兒家長教育方式的類型及其行為特點)。

總體來說,溺愛=過多的關心+過少的規則。這是父母人為創造出來的關係,與現實的關係(朋友關係、戀愛關係、同事關係等)相差甚遠,後者需要相互的尊重、包容、理解,並為過失而接受懲罰。

父母之所以會溺愛孩子,往往跟他們的內在狀態有很大的關係,在溺愛的關係里,滿足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潛在的心理需要有:

1、 未滿足的被愛需要

幼時缺乏愛的人,為人父母之後,往往會給自己的孩子很多的愛。他們不想讓幼時缺愛的痛苦再讓孩子體驗到了,因此,可能以加倍的方式給予孩子。此時,孩子成為了父母幼時缺愛的自己,父母要通過給予孩子愛,來補償自身的缺失。在這樣的關係里,我們很難說父母是在滿足自己,還是在滿足孩子。

一位女士幼時非常缺愛,她的母親自私、暴力,對她進行種種軀體和情感的虐待。她很小就很懂事,處處討好媽媽,生怕惹母親生氣。在她為人父母之後,她給了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生怕兒子遭遇細微的受傷。但這種過度的照顧其實很消耗她的精力,不過,她仍然要把加倍的愛給孩子。她不願意正視的是,這種過度愛的行為更多的是在滿足自己,填補幼時缺愛的痛苦。

2、 把孩子當成了需要討好的對象

在溺愛的親子關係里,關係是顛倒的,即母親成為了孩子,而孩子成為了母親心目中需要討好的大人。當孩子發脾氣或大哭時,母親就會極度內疚與恐慌,這就像幼時她面對那個情緒化的媽媽一樣。

從心理術語來說,這是內在客體關係在親子關係中的再現,孩子成為了母親幼時需要討好的媽媽,而母親成為了幼時無助的孩子。由於這種關係的出現,導致母親難以實行懲罰或教育性的功能(比如拒絕、批評、要求、命令等),只能一味地遷就孩子。

3、 通過補償行為緩解內疚

這種情況較多的見於一些有生理上或關係上困難的人,比如,有些孩子存在先天的智障或者生理疾病,父母出於內疚,會給予孩子特殊的對待。

在電影《孔雀》中,哥哥高衛國因為出生時的腦疾而有一定程度的智障,他的父母總給他一些特殊的照顧,這種過多的關愛反而會影響他現實感的發展,由此產生諸多被人取笑的情景。家庭中存在特殊對待的孩子,也讓其他的孩子心理受傷,在電影中,高衛國的弟弟和妹妹甚至想把他毒死。

有些孩子身體較為虛弱(比如,經常感冒發燒),或者有生理疾病(比如慢性腎炎,先天性心臟病等),父母(特別是祖父母這一代)往往會過多關愛他們,對身體過多的照顧,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補償孩子,緩解對孩子的內疚感。

有些不在父母身邊長大,或者父母離婚的孩子也會被溺愛,因為父母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不能陪伴孩子,不能給孩子完整的家),所以要用過度的愛來緩解內疚。

其他原因還會有,這裡不再展開了。

那麼,為什麼溺愛會對孩子有不利影響呢?自戀的理論給我們提供了理解的視角。在弗洛伊德看來,嬰兒期的原始自戀需要轉變為客體愛——從自我關注中出來,發展對他人愛的情感;在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看來,自戀遵循著從原始自戀向健康自戀的轉變。

原始自戀本質上是自我中心的、無所不能的,缺乏對他人的共情和理解的。原始自戀渴望即刻的、熱情的、溫暖的回應,在嬰幼兒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需要,也應該獲得這種滿足。適當的滿足有助於自戀的成熟和轉變,嚴重缺乏或者過多的滿足,則會干擾自戀的健康發展。

健康自戀克服了原始自戀相伴的剝削和無情,保留了自戀滿足的驅力,並以更社會化及建設性的方式來滿足。比如,幽默的談吐,創新創造,與眾不同的思路,良好的表現力等等,這些方式能夠獲得周圍人發自內心的讚賞與喜歡。

原始自戀狀態並非是生活的真實狀況,它本質上是弱小者主觀建構出來的世界(由於嬰幼兒認知能力的局限),以及父母出於疼愛而構造出來的。適當的挫折有助於孩子通過更具現實的途徑來獲得自戀的滿足,並逐漸緩解自戀的驅力,轉變為對關係的需求(愛的能力)。

溺愛的母親模糊了規則,害怕實施懲罰和拒絕,導致孩子缺乏了適當的挫折,干擾了原始自戀的轉變,影響了孩子愛的能力的發展。後來雖然有現實的壓力(比如老師批評及同學的排斥),但孩子採取各種原始的防禦機制(否認、幻想)拒絕承認現實,不願意放棄原始的滿足方式。

孩子需要愛,貼心的、理解的、照顧的愛,但孩子的成長也需要規則、約束、適當的懲罰、適當的分離。在當今的文化氣氛下(特別是心理學界),我們過多的強調了愛和包容,而忽略了規則,以及對社會及他人的責任和義務。

愛與現實中的規則結合在一起,這種愛才有了健康的土壤,孩子具有了愛他人的能力,並以建設性的方式滿足自戀,真正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離開了現實規則的愛,是一種虛幻的,被自己的需要所控制的不成熟的愛,容易使孩子發展成為自私、缺乏責任感的,難以處理關係的人。那些幼時缺愛的父母,千萬不要在育兒過程中矯枉過正啊。

——————

如果你想通過閱讀來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長和改變,建議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推薦閱讀:

媽媽的素質,和孩子的一生息息相關(父母必看)
當暴風雨來臨,誰是我依靠的港灣?(一)
什麼樣的家教,才能培養出黃多多這樣懂事聰明的孩子?
如何避免將期末考試演成一場「親子災難片」?
不可小視父母教育子女的一致性

TAG:家庭教育 | 親子關係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