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除了人,還可以是戰艦——日本大和艦覆滅記

生不逢時,除了人,還可以是戰艦——日本大和艦覆滅記

來自專欄之乎者也34 人贊了文章

【今日故事】

1

對於很多熟悉歷史的人來說,1941年12月7日這一天格外特殊,

就在這一天,日本成功偷襲了美國珍珠港,

日本以6艘航空母艦為核心,通過艦載機的攻擊造成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巨大損失:

美軍4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被擊沉。

擊傷4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8艘輔助艦。

擊毀飛機188架,擊傷159架。

陣亡2403人,傷1178人,失蹤255人。

日本1941年12月7日偷襲美國珍珠港,美日正式宣戰

這一戰況如此重大,以至於很少有人注意到來自日本本土的一則消息:

就在同一天,日本新一代戰列艦大和號在試航中進行了首次主炮射擊,將9顆各重1.46噸的巨型炮彈打向2萬米外的海域。

大和級戰列艦

這不是一艘一般的戰艦,它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戰列艦,被日本海軍寄予厚望。

不過這對日本人來說有點滑稽——日本航母的艦載機將美國太平洋艦隊全部的8艘戰列艦消滅殆盡,卻希望自己的新一代的戰列艦能乘風破浪,主宰大洋。

不過,戰爭法則終將告訴日本,一切都是公平的,當初艦載機給別人帶來的毀滅,終有一天會落在自家戰列艦頭上。

2

先來說說這艘名叫「大和」的戰艦吧。

這是一艘始建於1937年11月4日,追求的目標是世界上第一等戰列艦。

看到這個日期,作為中國人應該想到,淞滬會戰即將結束,孱弱的中國海軍對於日本來說完全不足為慮,那日本追求世界第一等戰戰列艦又是為了什麼?

這就要說到日本野心勃勃的稱霸計划了,對於遼闊的太平洋來說,唯一有能力與日本一決雌雄的就是美國。很自然的,美國也就作為了日本的戰爭假想敵,不斷的被研究。

作為對抗的手段,海軍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本才行。

按照當時的思路,就得多造軍艦,噸位大、大炮口徑大、能抗揍的那種。

你肯定要問了,怎麼不是造航母呢?你看看,現在美國海軍之所以最厲害,因為它有11艘航母啊。

美國「尼米茲」級航母

這又不得不提當時的各國海軍的發展思路了。現在大家都知道航母的重要性,但在二戰爆發時,瀰漫在海軍理論界的卻是「巨艦大炮主義」——或者也可以叫「航母無用論」。

美國二戰傳奇航母「企業號」

航母當時怎麼會沒有用呢?

我們先來看看當時航母的情況,受制於航母上的艦載機航程、攻擊方式、攻擊成功率等多重原因,各國都不是很重視航母的發展,其最主要的作用只不過偵查和防空。說白了,就是偏向於輔助和防守,對於航母的進攻能力,認識嚴重不足。

再來看看戰列艦——一種以大口徑火炮攻擊與厚重裝甲防護為主的高噸位的作戰艦艇,卻被視為各國海軍實力象徵,當時世界上厲害的有美國的「依阿華級」、德國的「俾斯麥」級戰列艦,英國的「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等等。

這樣的共識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經過實戰檢驗的——「日德蘭」海戰,這場第一次世界中規模最大的海戰向全世界證明了「巨艦大炮主義」的實用性:艦隊的航速和火炮的口徑成為殺傷對方、奪取海戰勝利的關鍵性因素。這個觀點一直被沿用到二戰爆發,各國海軍幾乎都將這個理論奉為圭臬,很少有人懷疑。

「日德蘭」海戰

基於這個理論,各國大力建造這種船堅巨炮的「海上堡壘」就無可厚非了。

具體到日本來說,為了能在以後與美軍的海戰上取得更大的主動權和威懾力,日本就需要噸位更大,火力更足的戰列艦來在戰場上壓制美國的「巨艦大炮」。

隨後幾年,日本與美國展開了「海上軍備競賽」,不過面對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日本知道常規的「海上軍備競賽」對日本將是無底的漩渦,對此,日本人開始調整競賽方向,採取「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思路,希望建造一批最先進的戰列艦來彌補數量上不足,從而取得海戰優勢地位。

「大和級」戰列艦就在這種需求下應運而生。

3

說建就建,還要快馬加鞭的建,因為日本跟美國一戰是不可避免的。

「大和級」的首艦大和號和它的姊妹艦武藏號分別於1937年11月4日和1938年3月29日開始建造,兩艘「大和」級戰列艦的造價大約為1.38億日元。

1.38億日元在1937年的日本是個什麼概念呢?

這相當於當時日本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0.3%。,還相當於1938年日本政府全部交通建設投資(含朝鮮、中國東北、台灣)並還略有超過!

換成當時的日元含金量計算,為12.134噸黃金!

不光是錢要給足,技術上也要是世界最先進的。日本不惜從德國購進了15000噸水壓機以及3台70噸酸性平爐,從而能夠製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裝甲鋼板(大和艦主炮炮塔使用)在內的大型鍛造件,為了承建這個鋼鐵巨獸,還特意將海軍工廠的船塢加深了1米。

大和號建造時場景

有了這些錢和技術的支持,生產出世界一流的戰艦貌似只是時間問題。

差不多用了4年,這兩個鋼鐵巨獸就展現在日本海軍面前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大和」級戰列艦,「皮糙肉厚」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而且它的強大是全方位的:

大和號布局圖

比如說它的裝甲——真厚。

「大和」級採用的是極端的集中防禦布局,並在主裝甲區帶上配置了厚達410毫米的VH裝甲板,並向內傾斜20度,這是各國戰列艦中最大的主裝甲帶傾斜。這使它能夠在20到30千米距離上,抵禦與本艦口徑相同的460毫米穿甲彈射擊。

再比如說它的主炮——威力真大。

「大和」擁有全世界投入實戰的最大口徑火炮—— 三座三聯裝460毫米的主炮(其他國家火炮最大口徑為406毫米)。 其炮彈包括穿甲彈、對空彈和高爆彈。 其中穿甲彈重達1.46噸, 以45度角發射時可達到最遠射程42千米,只要一枚,就可重傷甚至擊沉一艘幾千噸的艦艇。

大和號主炮所使用的炮彈

還有它的排水量——真大。

「大和」級可以算的上當時最大的戰艦——長263米,寬40米,標準排水量6.4萬噸,滿載排水量達到7.3萬噸,這個噸位比名噪一時的德國「俾斯麥」級還要重2萬多噸,,甚至超越了部分現代航母(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號」,標準排水量為5.45萬噸,滿載排水量為 6.09萬噸)。 它的身軀太龐大,以至於在全船熄火後仍要航行4公里才能最終停下。

總而言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表現優異的「大和」級實在是日本的驕傲,日本人也難怪不惜以自己的民族「大和」來命名它。

這樣的戰列艦甚至被拔高到圖騰的意味:

在建造大和號的日子裡,日本海軍內部曾經有種說法叫「埃及有金字塔,中國有萬里長城,日本有大和號戰列艦」。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也直言不諱:「帝國需要一個精神象徵。」

具有特殊意義的大和號

這些帶有政治意義的符合又反作用於這艘鋼鐵巨獸上——「大和」級可以更加充分地使用最先進的建造技術,並成為史上造價最貴的戰艦。

但真是由於「大和」級的建造成本極高,日本最終也僅建造了兩艘(原計劃製造4艘)——「大和號」和「武藏號」,這兩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寶貝疙瘩分別於1941年12月和1942年8月服役。

大和號(遠處)與武藏號(近處)

4

接下來就該輪到它們的表演了。

不過不要有太多的期望,因為這兄弟倆只能用難兄難弟來形容。

或許你會問,剛剛上面說了舉全國之力來建造的「大和」級這麼生猛,怎麼又變成了難兄難弟了?

這就要說到日本此時的處境了。

偷襲珍珠港之後的日本,僅在太平洋上囂張了半年,1942年6月爆發的中途島戰役,日本幾乎又被美國打回了原形:

日本4艘主力航空母艦全軍覆沒,一同沉入海底的還有1艘巡洋艦、332架飛機,還有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3700名艦員,而美軍只損失一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陣亡307人。在這場決定性戰役中,本來應該扮演c位的大和號只敢尾隨在幾百海里以外,無所事事。

更加痛苦的還不僅僅是這場戰役本身。

在中途島戰役中喪失了制空權的日軍,從此更不敢讓大和號隨意出擊。除了這個原因之外,被寄予民族希望的大和號和武藏號,一方面被盛名所累,不屑於在小的戰役中出手,另一方面,日本人還渴望著用大和號來參加日本完成帝國夢想的「終極之戰」。日本海軍軍令部為此還特意下達「未經其許可不得動用大和艦出戰」的命令。

聽著是不是有點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

但「大和級」卻因此得到了一個「大和賓館」的「榮譽稱號」:

從1942年到1944年,大和號除了遭受美軍潛艇的兩次偷襲外,長期在所停泊的港口閑置著。駐艦官兵們享受著這艘頭等戰列艦無與倫比的後勤設施,日光燈、日立空調、三菱電梯、冰淇淋製造機將這艘戰列艦打造的宛如帝國飯店,大和號的「大和賓館」也因此得名。

對於這個稱號,大和號和武藏號內心是拒絕的。

它們要證明自己。

5

面對美國步步緊逼的「跳島」戰術,日本佔領的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相繼失守。

到了1944年10月份,終於輪到與日本隔海相望的菲律賓了。

它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如果喪失菲律賓,日本「南線」資源(石油、橡膠、鐵礦石等)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

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美軍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

萊特灣海戰就此爆發。

萊特灣海戰

在這場戰役中,日本聯合艦隊的艦船傾巢而出,就連帝國榮耀的象徵——大和號和武藏號也要大展雄風了。

不過就從這場戰役開始,註定了大和號、武藏號這兩個難兄難弟「生的光榮,死的憋屈」的一生。

首先,這是一場一邊倒的戰役:

美軍出動了17艘航空母艦,18艘護衛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24艘巡洋艦,141艘驅逐艦,魚雷艇、潛艇和約1500架飛機。

日本只有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19艘巡洋艦,34艘驅逐艦,約200架飛機。

戰役很短暫,從開始到結束,也就三天(1944年10月23日-10月26日),但結局對日本很不友好:

4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6艘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被擊沉,損失飛機288架,傷亡約1萬人。

武藏號就屬於被擊沉的3艘戰列艦之一。它是這樣沉沒的:

1944年10月24日,已經失去空中掩護的日本第2艦隊的核心主力「中央艦隊」的5艘戰列艦,加上10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企圖突破聖貝納迪諾海峽,攻擊萊特灣內的登陸艦隊,其中就有大和號和武藏號。

但是還沒有到達作戰位置上,在呂宋島以南的錫布延海,就被美軍航母的艦載機發現了。

接下來就是漫天的美軍艦載機,以及他們扔下來的航空炸彈和魚雷。

日本艦隊能做的也只能是用艦上的高射炮反擊,以及不斷調整笨重的艦體來規避美軍的攻擊。除此之外,剩下的只能交給命運了。

從早上8:00發現,到10:27開始攻擊,一直到15:30日本艦隊撤退,美國海軍第三艦隊的3艘航母上起飛了260架飛機,展開了一場4.5小時的殺戮,大和號和武藏號由於太過醒目,也承擔了最多的攻擊。

有沒有想起來一句名言,「你獲得多少讚美,就要承擔多少詆毀! 」

大和號和武藏號,現在真在遭受來自美軍艦載機最強烈的「詆毀」。

不過大和級戰列艦抗傷害的能力果然不一般。

武藏號在六波攻擊中共命中魚雷19枚,炸彈17枚後沉沒。大和號也被3枚高空墜落的重磅炸彈擊中,艦首進水3000噸,不得不向艦尾緊急注水2000噸以維持戰艦平衡,不過還好,暫時沒有像武藏號一樣沉沒。

次日,當大和號終於駛進萊特灣戰區,剛剛有機會啟動460毫米巨炮試射時,但是面對懸殊的海空力量,擔心大和號再遭美軍艦載機機群的攻擊,日本海軍於是下令大和艦撤回日本,繼續憋在港內苟延殘喘。

經歷了這次「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武藏號沉沒事件,日本海軍算是知道了戰列艦vs航母,是什麼情況了。

但有些事,明知不行,但還是必須要做的,就比如說大和號的那次自殺式的行動。

6

隨著日本海軍的節節敗退,到了1945年3月,戰爭馬上就要燒到日本本土了。

沖繩島是距離日本本土最近的島嶼——僅547公里,在這麼近的距離上,對於美軍來說可以建立空中作戰基地,並將沖繩作為跳板,來實行進攻日本國土的計劃。

所以沖繩又被稱為日本的「國門」,對於美國和日本雙方來說,極其重要。

沖繩地理位置

爭奪是必不可少的。

但誰都沒有想到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直至6月中旬結束的沖繩戰役(有機會單開一篇)會是一場攻堅戰,這個1200多平方公里的島嶼讓美軍傷亡如此慘重:

美軍共有超過48,000人傷亡,其中12,000人死亡或失蹤,人數是在硫磺島戰役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加起來的兩倍之多。此次戰役也成為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經歷的最血腥戰鬥,也同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血腥的戰役之一。

還記得電影《血戰鋼鋸嶺》嗎?它就是根據沖繩島戰役上真實故事拍攝的。

《血戰鋼鋸嶺》劇照

比起讓美軍吃盡苦頭的日本陸軍,日本海軍就顯得太好解決了。

1945年4月6日,以大和號為旗艦的日本第2艦隊10艘軍艦(還有1艘巡洋艦及8艘驅逐艦)在伊藤整一海軍中將的指揮下,起航前往沖繩島海域,希望能殲滅美軍登陸編隊,支援島上的日本守軍奪回機場。

但這次行動是一次再明顯不過的自殺行為——一方面日軍燃油嚴重短缺,聯合艦隊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搜集到2500噸燃油,還不到「大和」號燃油艙容量6400噸的一半,這註定了是一次有去無回的單程行動。另一方面,這時候日本海軍所有的航母都被消滅,對於一支沒有空中掩護的艦隊,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武藏號的沉沒就是前車之鑒。

而這次大和號的沉沒過程跟武藏號竟然驚人的相似——先被提前發現,再艦載機輪番轟炸,最後沉沒,重複著「出師未捷身先死」。

1945年4月7日凌晨,美國的潛艇在九州島(距離沖繩還有幾百公里)附近發現了這支艦隊,並沒有立刻攻擊,而是發報通知美軍第58特混編隊。

美軍害怕太早的攻擊會讓這支艦隊又縮回基地,於是弄了一個誘敵深入的計策——儘可能引誘日軍艦隊向南,以利於第58特混編隊的航母艦載機實施攻擊。美軍的5艘航母、6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都在悄悄地把口袋越扎越緊。

接下來就是大和號的沉沒實錄了:

12時31分,美國海軍58特混編隊發起了攻擊,大和號作為旗艦,得到了美國艦載機飛行員的特別「厚愛」和「照顧」。為了早點擊沉,美國飛機集中攻擊「大和」號左舷,有4枚炸彈落到了「大和」號第3號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彈穿透了後部主甲板爆炸,將戰艦後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預備射擊指揮所炸毀。

12時43分,大和號左舷前部被1發魚雷命中,「大和」號航速降至22節。

13時35分,美軍第二攻擊波飛機到達。

13時37分,「大和」號艦體左舷中部被3條魚雷命中,使其艦體左傾達7-8度。幾乎與此同時,由於美機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彈炸毀了「大和」號排水閥門,使該艦無法進行排水作業,艦長下令向右舷艙室對稱注水以恢復艦體平衡,航速降至18節。

13時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使左傾增加到15-16度,這使該艦的大口徑高炮無法使用。

14時01分,美機3顆航空炸彈擊中左舷中部。

14時07分,一條魚雷還擊中右舷150號船肋。

14時12分,大和號左舷中部和後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艦體傾斜達16-18度。由於右舷注排水區已經注滿水,只能繼續往機械室、休息室和鍋爐艙里注水。

14時15分,大和號左舷再中1雷,航速漸漸減至7節。艦長被迫發出了棄艦令。 14時23分,大和號突然發生主炮彈藥庫大爆炸後沉沒,全艦2498名官兵中僅有269人獲救。

這一次的攻擊,美軍先後派出共436架次的飛機,花了2個小時,以損失不到10架飛機的代價,擊沉了日本花費了4年時間和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大和號。

大和號沉沒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在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中葬身大海,跟著一起葬送的還有日本民族的最後一點顏面。

4個月後,日本無條件投降。

【犀牛說】

「大和」級戰列艦的故事講完了。

我第一次聽說大和號,就是玩星際爭霸(現在幾乎沒人玩了)時,人族的戰艦就是大和戰艦,遊戲中也是被設置成超級強大,這大概是二戰時大和號太過出名,導致現在都時常被想起。

拋開日本二戰侵略的事實不談,就單說大和號單艦的配置,可以說代表了戰列艦最高水平,的確很先進,但是把這個武器放在一個「航母決定論」的作戰思想上,又顯得特別老舊。

但這個思想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其實從二戰後期各國海軍都已經慢慢醒悟,航母才是真正的海洋戰爭的霸主,而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都只是輔助,這個原則一直適用到現在。

但二戰之前的觀念是戰列艦是主力,航母上的飛機只能用來偵查、預警、防空,攻擊水面艦艇最主要靠的還是戰列艦。

就像二戰時坦克如何使用一樣,有些國家選擇大規模集中使用,如德國、蘇聯。

有的國家卻只是用來作為步兵的輔助,如法國。

事實證明,在新式武器層出不窮的時候,理論很多時候都是蒼白的。

什麼才是最先進的作戰理論,並不是坐而論道,有時候要通過戰爭慢慢總結出來的。

就像偷襲珍珠港、中途島海戰、萊特灣海戰,一次次教訓換來「航母決定論」。

這也可以稱得上「醒悟的代價」。

感謝關注致力於讓歷史裡的故事更有溫度的微信公眾號:犀牛說說xiniushuoshuo,感謝大家捧場。

weixin.qq.com/r/nS65oW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太平洋戰爭》第四部之魔爪伸向爪哇島(十一)
太平洋戰爭(插圖版)---34「二二六」事變---青梅煮酒1970
《太平洋戰爭》第一部之日俄戰爭(二十一)
《日本驅逐艦艦長原為一回憶錄》扉頁、序、前言

TAG:戰列艦 | 軍事 | 太平洋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