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社交的最終最佳途徑是什麼?

同志社交的最終最佳途徑是什麼?

來自專欄 Giscovery同志觀察149 人贊了文章

作者丨CY

(文章有點長,請您耐心閱讀,相信一定會讓您有所收穫的!)

同志社交的最終最佳途徑,是Blued?Alo?還是加入一些基友微信群?又或者是上知乎、豆瓣等網站尋找同志版塊?

越來越多的同志已經厭倦了互聯網社交的低效率性、我們投入太多的時間在網路上,並沒有達到真正有價值的社交,而是被海量的、碎片化的、無營養的互聯網信息數據浪潮所拍打。

同志互聯網社交的沒落

1.「知乎」成「基乎」?並不樂觀的網站社交

最早,知乎是一個邀請註冊制的網站,隨著開放註冊,用戶結構發生了巨大了的變化。知乎本來是一個以問題為中心的,偏重於學術討論的高質量內容輸出型網站,卻因開放註冊,慢慢變成了「故事會」。這在同志版塊更為明顯:最早的知乎同志版塊,不乏有趣的多元性別議題和乾貨內容,也不乏對於國內同志社會學、心理學問題的深度討論。而如今,知乎的同志版塊卻變成了發帖徵友的交友版塊,這似乎違背了早期知乎的網站主旨,雖然知乎在官方的社區規則下明令禁止交友貼與釣魚貼,但似乎是因為具有一定流量變現的營銷價值,知乎從未真正整頓過此類帖子。

而事實上作為一個重點互聯網營銷陣地,知乎上也出現了極多同志相關自媒體、代孕公司或其他企業的營銷內容,可惜的是,很多年輕基友難以判斷內容的營銷性質,同時,許多營銷內容一味專註於同志「速配找對象」、「注重顏值身材」、「渴望家庭」的痛點,帶動表面主義與浮躁主義,並未產出真正有益於同志尋求正能量健康生活方式的營養內容。

堪憂的是,知乎同志版塊的社交貼總是存在暴露隱私以及私信騷擾的問題。這無不於開放註冊後的用戶數量及結構相關。在早期以書影音為愛好的文藝青年聚集地——豆瓣也同樣是如此,一個用戶可能在知乎沒有任何精彩的回答或提問的精彩討論內容、在豆瓣沒有任何的對於書影音等文藝內容的討論,便可以註冊後在同志版塊發帖,這與早期的搜同、帥同、BF99等同志相親交友網站如出一轍。

我們並不否認這些網站具有交友的附帶屬性,但他們並不是專門的「同志社交」網站,也就意味著用戶理應在滿足網站本體主旨,產生個體內容輸出的情況下進行附帶的社交行為。馬甲號、小號、同志社交專用號的出現,拉低了這些網站同志版塊的內容質量,也更容易讓直人群體產生同志「饑渴」的誤解。而百度貼吧則更是可怕——低齡、低質量的內容比比皆是。

我們不相信學歷和年齡對個體社交會有決定性因素,但不可否認它們是因素之一。根據CNNIC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調查,截止2017年6月,我國的網民學歷仍以中等學歷為主,網民學歷中,小學及一下佔16%、初中佔37.9%,高中/中專/技校佔25.5%、大專佔9.1%、大學本科及以上佔11.6%,年齡分布中,10-19歲佔19.4%、20-29歲佔29.7%、30-39歲佔23%、40-49歲佔14.1%。

同志群體網站社交的形式,在由大量你不知道「操作鍵盤的到底是誰」的用戶存在下,有意或無意地「強化同志標籤」,已然讓這一方式走向式微。

2.Blued、Alo的失敗與偉大

Blued是偉大的,它讓同志社交變得似乎觸手可得,尤其是讓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同志擁有了可能是唯一接觸同類群體的途徑。耿樂曾在2017彩虹媒體獎的頒獎典禮上發言說過:「你們考慮過我們國家大量農村和小城市的同志社交嗎?」

而Blued也是失敗的,正因為它的開放性和用戶量大的特點,作為一家企業,營銷和流量變現是第一位的。因此,它所引導和產出的內容必須更符合它最大的目標用戶群的需求——注重顏值、身材、物質條件。這從Blued官方所扶植的直播內容、商城、代孕中明顯可以看出。然而,當我們有幸與Blued內部工作者討論為什麼不產生更多深度有價值的內容時,他們會表示很難,因為他們的用戶並不喜歡那些,也並不能更好地達成流量變現。而用戶層次良莠不齊、年齡逐漸大叔化的現象在這些APP平台則更為明顯。

Blued和Alo共同存在的問題是將同志社交往表面主義的浮躁社交引導。這從該App的個人頁面便可以看出——用照片來決定喜歡不喜歡。事實上,並非是每一個同志都那麼注重顏值,何況在這些App上存在大量的虛假照片。而對於顏值外的進一步同志社交,這些軟體的設計並沒有很好地去注重。

而Blued、Alo並不會倒,一是用戶量和資金流的保證,二是它們同樣也做到了同志社交的痛點——基於地理位置,也因此他們也成為了部分同志線上社交轉換為線下社交的通道。雖然,在這些APP上由線上社交轉化為線下的過程,在約炮以外,會讓用戶耗費太多太多的時間精力。

3.被水淹沒的微信群——非熟人社交的尷尬應用

很多人加入了微信的基友群,期望遇到自己可以撩的人,但卻漸漸被表情包、撕逼、外賣紅包、小程序分享、潛水員、廣告所淹沒。

事實上,這並不是微信群的錯,好的基佬群太少太少,歸根結底,問題在於,微信的設計,本就是用來熟人社交的。當我們在線下成為熟人後建立微信群,我們並不會對該群有那麼多的不滿,這時候,微信群並不是認識新人的渠道,而是社交的工具。而微信的功能本身,就並不滿足陌生人社交的特點。微信群更是缺乏相關的管理功能。

陌生人微信群本身就有代謝周期,在陌生人社交群很可能會出現「小圈子」、「大量潛水員」、「表情包、廣告泛濫」的現象,然後很快沉寂,即便是有主題的微信群。微信不適合作內容沉澱,也意味著並不適合陌生人的深入社交。

當我們談及QQ,我們可能會發現QQ的同志群體,正面臨「人肉廣告機」的侵襲。

微信群消耗了太多同志在陌生人社交上的期望和時間精力。我們並不應該將更多陌生人社交的期望放置於微信群、QQ群。

總而言之,微信更適合作為熟人社交的工具,而不是陌生人社交的渠道。對同志群體來說,更是如此。

4.互聯網對社交的減益

抖音、頭條新聞、微博等碎片化信息的時代,正在改變我們人腦的認知,我們逐漸變得更加浮躁,對有深度、有價值的沉澱內容變得不耐煩,對我們的社交習慣改變也是如此。因此,長期接觸互聯網社交的同志,他們的社交習慣,以及對於感情的認知,也變得碎片化——常常難以維繫長久穩定的感情。

碎片化的網路社交同時也讓我們越來越「不會說話」,沉迷於網路社交的同志個體更可能擁有線下真實社交時的社交障礙,很可能在線下變得尷尬、易臉紅,啞口無言,而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線下真實事件的社交將會伴隨我們一生,並不僅僅在同志社交上。

互聯網社交總有虛假性。我們常常會發現照片,或者「網上話超多超浪」的同志個體,在線下安靜地一句話都說不出。

互聯網社交更容易傳播同志社交的負能量,2017年的研究文獻《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社會態度對同性戀人群的影響》中指出多項研究表明:同志終其一生都有相對較高的自殺風險,Diaz的研究表明,男同性戀焦慮和抑鬱癥狀報告率為44%和80%。而互聯網由於大家「說話不用負責」,每一個同志都可以是你的情緒垃圾桶,尤其是互聯網陌生社交,則更易於負面情緒的傳播。

而互聯網同志社交的使用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深櫃放飛自我」或是「自稱性解放」的現象,這其實是一種「自我嫌惡的外化投射」,因而同志互聯網社交更容易出現「撕逼」的現象,很多同志常常難以完善自我性取向認同,就此,2011年王晴鋒的研究指出,自我認同良好的同性戀者會更自信、積極、具有強烈的反省意識。而國外的相關文獻研究表面,出櫃則更能夠幫助同志個體提高心理韌性、減少心理疾病以及HIV患病率。不可否認,所謂深櫃,其中一大部分的實質是「內化恐同」。

互聯網社交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同志感到疲憊。但毫無疑問,互聯網社交正在往這兩個方向發展:

1.注重信息的碎片化、流量變現、更注重社交的泛娛樂化。

2.回歸線下。

數據引用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01212

線下社交:同志社交的最終歸宿

1.自動篩選的同志社交門檻

在筆者與眾多性少數社群工作團隊的討論中,通過實踐經驗,我們發現:無論是公益活動、公眾活動還是自籌眾籌活動,這些同志活動本身就對同志個體具有一定的篩選性。

通過長期的同志公益、公眾、眾籌活動,我們發現,積极參与或僅是願意嘗試參與線下真實活動並進行線下真實社交的同志,往往會有更好的自我認同。而這種自我認同常常是多維度的,不僅僅在於對於自我性取向的肯定、認同與接受,還在於對拋卻性取向標籤之外的自我肯定,例如: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內在與外在、職業規劃、理想追求、情感期望等。

正由於線下社交活動的真實性,自動過濾了一些例如「照騙者」的互聯網欺詐者,同時也一併過濾了較多存在個體問題的同志,例如:明顯的線下真實社交障礙者、對自己極度不自信者,社交動機不純者、心理疾病患者等自認為「見不得人」的人。Mimiaga等的研究表明具有抑鬱癥狀的同志個體更容易發生高危的MSM性行為,而在一個具有主辦方監管的正能量線下活動社群的社交場景中,此類個體明顯將會有更少的出現率。

簡單來說,線下活動的真實性,尤其是公眾類活動,保證了參與線下真實社交的基友本身便是「走得出來」並有社交需求。從而省去了同志通過互聯網社交時去篩選社交對象所花費的大量時間與精力,並且增加了完全的真實性。

2.重建同志個體社會支持系統

Jones&McCrathy 2010、Outley&Mckenize 2007、Farble 1998等多項研究表明:融入到性少數群體中明顯有利於同志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與社群內部的成員互相溝通交流特別有助於個體自尊的正向影響。

事實上,只有線下真實事件社交才有助於消弭溝通交流中的各項障礙,減少「互聯網語境」所產生的誤解。在一個健康正向的同志社群,線下同志社交很少會發生「撕逼」的現象,因為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目中,線下的社交禮儀規範要比網路禮儀更為深刻,而礙於網路的面具性,所謂「言論自由」的網路鼓吹,讓線下社交時同志個體對自己言行的責任性比網路更高。

風潮WindTide,親友會還是北京同志中心等持續性運作的線下同志工作組織,其可持續的發展性和惠及的同志個體人數已經證明了一個正能量、正向健康的同志社群完全是被需要的。而這些團隊所帶給每一個同志個體的歸屬感、家庭感甚至存在感,都是非常可貴的。

3.線下社交是最終途徑

線下社交是大多數同志社交的最終歸宿,然而,有許多同志個體,出於各種因素,對於線下社交(無論是一對一還是公眾活動)採取了逃避的態度。

事實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具有主辦方監管的線下活動類社交,完全比一對一的私人社交更具有安全性和隱私性。在一個具有主辦方監管的線下活動中,社交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提升。而主辦方的主要活動形式的存在,也避免了一對一社交「無話可說」的尷尬。同時,對於公眾活動來說,活動人數的保證也避免了一對一面基時,由於個體目的性太強,而造成「沒感覺」就失去社交動力的情況。

風潮WindTide所舉辦的「燈塔-知識經驗交換沙龍」、「MrX-交友沙龍」、「海岸線LGBT桌游與TRPG/LARP」等廣受好評的LGBT線下活動,不僅讓同志個體更好地展現了自我價值,提升了自我認同與群體歸屬感,也讓個體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社交,從而思考與探索發現更健康快樂的同志生活方式。

當然,以「尋求戀愛」為目的動機的同志社交是同志線下社交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誠然,各類線下活動可以滿足同志個體找對象的動機,而發現群體內的摯友,交流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以共同興趣開展活動豐富業餘生活,更是完善重建同志個體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正向作用於同志個體尋求長久穩定對象的目的達成。

4.局限與展望

方剛所著的《性別心理學》中指出:從性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在更重視經濟地位的美國,人們通常並不會認為一個富有的同性戀比一個貧窮的異性戀社會地位低。這一事實展現了有趣的社會價值權重。因而在當下的中國,同志線下活動社群的發展也受此影響。

我們也許對資本主義抱有疑問,但大多數人依然相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們很明顯地看到,當下的中國,僅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各類同志線下活動更容易成功地舉辦,這與這些活動的主辦方的資金需求與運作模式密切相關。此外,礙於線下活動的空間限制,線下活動將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因此,除了地域經濟水平外,線下活動是否可以成功舉辦,線下活動的主辦方能否可持續發展,也與地域的各類文化差異密切相關,如:地域人群消費觀念,地域人群文化娛樂觀念,地域同志人群自我認同度等密切相關。

如上海驕傲節ShanghaiPride與風潮WindTide的活動能夠在上海長年可持續地成功舉辦,與上海地區本身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與更為西化的文化特點、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與區域特點的契約精神不可分割。而政府入資的公益類同志組織,如青艾、北京通知中心的常青,也與其在這些地區性少數群體的人群結構特點密切相關,其投入與產出結果較為滿意,才能獲得持續的官方資金注入。親友會的穩定贊助資金獲得與自籌款模式,以及以區域中心帶動分部的運作模式,也保證了這一民間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當然,好的線下社交活動對主辦方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團隊文化價值取向,團隊工作人員的數量與品質,團隊穩定的資金來說及團隊的傳承模式等。

二三線及以下城市舉辦同志公眾類/公益類線下活動的客觀難點存在很多,如:地域經濟水平所造成的資金限制,地域性的對於LGBT群體的認知與接受度(包括性少數個體的自我認知認同與直人的認知接受),地域消費文化觀念等。我們呼籲擁有資金的LGBT友好企業,或是淡藍、ALO這類資金量較大的同志企業可以思考將資金注入更多可靠的線下活動社群,雖然一線城市可能獲利更多,而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同志線下社群更為有資金需求,也或許可以開發更大的市場空間,期望在滿足經濟物質利益(至少是保證這些社群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解決這些區域的性少數社交的社會問題。而風潮WindTide團隊也願意為合適、正向、具有良好口碑的全國各地的性少數社群(尤其是資金短缺但口碑良好的公益社群),以及具有一定創新性的新生性少數社群提供線下項目的建議支持。

你不可能做一個一輩子躲在屏幕後面的同志。

同志社交,終將回歸線下,走出去,遇見更多的人,才會發生更多真正的故事。

文丨CY

END

風潮WindTide-LGBT社交媒體

自在丨真實丨溫暖丨健康丨靠譜丨靈魂伴侶丨好基友丨LGBT生活方式丨遇見丨新的開始

搜索微信公眾號:windtideSH 即可關注我們團隊

推薦閱讀:

身高195CM的學弟,請你別矯情
廈門——兒童節的禮物
來,你的心事,講給我聽
除了回答問題「男生怎麼在知乎上找男朋友」同志在知乎上還有那些找對象的方式?

TAG:男同性戀 | 同性戀 | 同志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