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藏2006】

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羊卓雍錯,我們車一路直奔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北岸的江孜,參觀唯一的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聚於一寺的寺廟——白居寺,又稱「十萬佛塔」。

江孜,素有「西藏糧倉」之稱。有著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氣候,在吐蕃王朝時間就已形成了較為發達的農業生產力,現在更是西藏最重要的商口糧基地縣之一。全縣現有耕地13.4萬畝,55%的田地分布在年楚河河谷平原,主要農作物有青稞、春小麥、冬小麥、油菜、豌豆等。我們到達的時候,田地之間滿目的綠色,這也是我們在西藏第一次看見那麼大規模的種植,讓我們感覺彷彿回到了江南。

不一會,我們來到了我們要參觀的景點白居寺,先在外面拍拍。

江孜的白居寺之所以是一座名寺,主要有兩大特色,其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它原屬薩迦教派,後來噶當派和格魯派的勢力相繼進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禮。最後,還是互諒互讓。於是,白居寺便兼容薩迦、噶當、格魯3個教派,因而寺內供奉及建築風格也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我們從這裡進入了寺廟。

另一特色是白居寺的標誌菩提塔,是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人稱「塔中有塔」。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十萬個,因而得名十萬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們倒不大提起。藏語稱這座塔為「班廓曲顛」,意為「流水漩渦處的塔」,這流水便是年楚河。

白居寺始建於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歷時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築充分代表了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葉後藏地區寺院建築的典型樣式。

寺內的措欽大殿已經有差不多500多年的歷史了。經堂的正殿供奉三世佛,它的兩側還有東、西凈土殿。因為要兼容花、白、黃三教,因而全寺塑像的風格也不同於別處,此殿表現最為明顯。經堂西北有一尊強巴佛的鎏金銅像,高有8米,據說是用14000公斤黃銅鑄成的。殿高3層,底下是48根立柱的大經堂,立柱上掛滿了年代久遠的絲織唐卡佛像。措欽大殿的二層是拉基大殿,全寺最高級別的「拉基會議」就在這裡舉行。周圍還有幾間佛殿,覺登殿里的一尊直徑3米的立體壇城與東廂殿里的文殊菩薩和十八羅漢塑像,都已經有500年的歷史了。在三層,有座叫夏耶拉康的佛殿,殿內的壇城壁畫頗有名氣,六菱圓形的蓮花藻井也屬罕見。   白居寺壁畫也是非常有名的,所表現的題材十分廣泛,主要包括顯密二宗、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等等,尤其是在繪畫方法上較之西藏其他很多寺廟,獨具特色。大殿一層經堂、迴廊、吉祥多門塔一層東西凈土殿和兜率宮等殿所繪的主要是顯密題材的佛傳故事、經變故事和佛本生故事。

從白居寺遠眺,便可以看見不遠處的江孜宗山抗英遺址。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江孜縣城區的宗山上。1903(光緒二十九年)英軍由亞東入侵西藏,沿途遭西藏人民的抵抗。1904年,英軍推進到江孜,向宗山猛烈進攻,中國守山軍民堅守陣地達3月之久,打退了英軍多次進攻,終因彈盡援絕,寡不敵眾,宗山失守。現在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聳立在江孜古城中央,屹立在白居寺對面的懸崖峭壁上,山頂海拔4187米,現有大小房間193間,存古建築7064平方米。江孜是古代蘇毗部落的都城,松贊干布的父親襄日松贊降服了蘇毗,江孜便成了貴族的封地,並發展為溝通前後藏的重要通衢。加之又是亞東商埠的必經之地,因此依然是西藏一大重鎮。江孜由於地理位置特殊,交通的方便,以及政治、文化、經濟的發達,在西藏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904年春,就在這宗山上江孜軍民寫下了反抗英帝國主義的侵略,保衛祖國領土主權的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篇章。從此人們稱江孜為英雄城。電影《紅河谷》就再現這段歷史。宗山抗英遺址又是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宗」府所在地。

這是我們離開白居寺,從遠處拍攝的白居寺全景。

我們將離開江孜前往日喀則,江孜的景色很美。

到此一游,我也留個影。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跟隨春天腳步走,暢遊祖國百花海(西藏)
西藏薩迦喇嘛第一人:扎花讓波仁波切
看遍祖國大好河山--西藏林芝
【西藏】峰迴路轉,最美羊卓雍錯
西藏佛學院 色達

TAG: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