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是如何正確養成的?對照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服務中高收入家庭,助力孩子和媽媽的共同成長。目前已被上海、北京、杭州、廣州、南京等城市57所國際學校、重點中小學推薦訂閱。】

訂閱方法: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兒童成長U計劃」加關注。

本文作者:復旦附中副校長方培君

優秀孩子的家庭有哪些共同特質?

我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研究過很多優秀孩子背後的家庭教育。

我曾經在復興高級中學工作了27年多,又在復旦附中工作了5年。在和很多優秀學生接觸後,我發現,高知家庭的孩子成績未必就如大家所認為的很高;經濟條件非常困難的家庭的孩子的視野也會受到一些影響;倒是很多中等家庭,如果家長比較注重家庭教育,孩子更容易成才。

為什麼呢?我分析了一下,高知家庭往往會走向兩種極端:

放任自流型。希望讓孩子接受快樂教育,這類家長常用的是鼓勵,「你真棒」常掛嘴邊。最終發現,不加以任何約束的快樂是短暫的,不快樂是長久的。

嚴加管教型。自身很優秀的家長,對孩子也有很高的要求。這類家長在孩子面前常常會說,「你怎麼一點不像我,我當年讀書是如何如何的優秀……」,我們要承認,兩代人在許多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你絕對不能將你成長時的場景照搬到今天你的孩子上。

而很多經濟條件中等的家庭,家長對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但又不是特別高的目標。當他們看到孩子取得一些成績時,就會很欣賞孩子,由衷地表達讚賞,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更加自信、更加容易成功。

另外,最近一個國內的調查顯示:會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或者說比較民主的家庭,子女的成績優秀比例比不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要高;面對教育分歧,家長選擇私下協商的家庭,子女的成績優秀比例比較高;父母情緒越正向,子女成績優秀比例越高……

國際上的一些研究也顯示:母親心態好,孩子成績佳;走路上學有助青少年提高學習成績……

上述這些都給我們家庭教育以啟示,要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家庭環境。

培養那些好習慣?

孩子成長過程什麼最重要?我覺得有三個方面:一是健全的人格,二是習慣的養成,三是自信。

今天我想特別談談第二點,就是習慣的養成。

我很多年前曾經看過一位台灣作家寫的一本書《命好不如好習慣》。有句話印象很深,一個養成好習慣的人要不成功都難,可見習慣養成的重要性。習慣影響一生,學會改變習慣,命運跟著改變。

我們每天90%的行為都是出自習慣的支配。可以說,幾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使然。因此,唯一能夠有效改變我們生活的手段就是有效地改變我們的習慣,幸運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只是常常被我們忽略。

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因為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潛意識表現的行為,並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為。我們每個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習慣,也一定有些不好的習慣。

「成功就是從好的習慣開始。」每個人都有好習慣和壞習慣。成功往往就是從好的習慣開始的。

一個流傳很廣的小故事, 20世紀60年代,蘇聯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我們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當時挑選第一個上太空的人選時,有這麼一個插曲:幾十個宇航員去參觀他們要駕駛的飛船,進艙門的時候,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了。

加加林覺得:「這麼貴重的一個艙,怎麼能穿著鞋進去呢?」就是這一個習慣動作,讓主設計師非常感動。他想:只有把這艘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薦下,加加林就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

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成功從脫鞋開始。實際上就是從好的習慣開始。

我是非常同意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在談到習慣養成的重點是放在學會做人、做事、學習三個方面。做人的核心是要培養孩子要有愛心;做事的核心是要遵守規則;學習的核心是要勇於創新。

如何培養好習慣?

習慣的養成與年齡的關係非常密切。年齡越小越容易養成。研究顯示,孩子在3歲時,生活習慣基本養成;6歲時會養成許多行為習慣;到9歲時,學習習慣也已經基本養成。所以我們常說「三歲看到老」。

那麼,習慣養成了是不是就沒有辦法改變?有辦法。

對學習習慣來說,最佳矯正時期有這樣幾個,比如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或者換了個學習環境時等等。因而當我們的學生進入初中、高中或大學後,過段時間再回母校看望老師,常會聽到老師的評價:「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當然這種改變的前提是,孩子自己希望改而且又存在這樣的契機。

當然,等到習慣養成要改的時候,是需要很大決心的,習慣也並不是牢不可破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還看到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後重新培養起很多好習慣的,許多都是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健康而改掉了許多年輕時的一些不良習慣。

研究者有個說法,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就是說,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他們測算是21天。

當然,21天是一個大致的概念,只能養成一些簡單的習慣。

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複雜一些的習慣養成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總之是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有人也提出了培養習慣的「三二一模式」,我覺得頗有道理。

「三」是認識必要性,選擇可行性,具有操作性。

「二」是兩句話。一句是「關鍵在前三天」,這裡的前三天並非確指,而是指剛開始一段時間的堅持;第二句是「奧妙在纏纜繩」。就像纏纜繩一樣,只要每天纏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就會牢不可破。

「一」是一句口訣:「三七二十一」,堅持21天培養起一個好習慣。

我這樣給女兒培養習慣

習慣的培養是貫穿在整個家庭教育過程中的。

關鍵詞1:抓早

因為意識到習慣養成的重要性,故我們很早就注重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最早可以追溯到她出生後,家長就可以通過你的語言、你的眼神、你的行為告訴孩子一些基本的規範的東西,對於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好的行為積極鼓勵,對於一些不好的習慣也及時糾正。

女兒進小學前,我跟她說:「你馬上要進入小學。我會給你兩個鬧鐘,以防其中一個失靈。媽媽教你調鬧鐘,然後你自己調好,要是起床晚了遲到了,該被老師批評就得接受批評,因為讀書是你自己的事情。」

從起床如何調鬧鐘、疊被子開始,及教會她前天晚上如何整理書包等等,養成習慣的內容非常具體,在養成的同時又培養了她的自立。

在我看來,小孩子的自信非常重要,而且年齡越小的孩子自信越重要,這些也是需要家長去關注並幫助她養成的。

在女兒上小學之前有兩個學校需要進行選擇,一個她自己考取的競爭非常激烈的實驗班,另一個是家門口的普通小學。

我讓女兒自己選擇,她說:「你們決定吧,因為反正讀書都是是靠自己,在哪裡都是一樣。」

我聽完很欣慰,然後決定上離家裡近的小學,並且告訴她雖然學校離家裡近,但是每天上學要帶的東西自己記得帶,不要指望爸爸媽媽幫你送過去,不要過於依賴爸爸媽媽。

這樣的事例實在是太多了,但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會使她受益終生。

關鍵詞2:堅持

習慣的養成要從小抓起,從細微處抓起。還有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孩子都要堅持。

在我們家裡,孩子和家長都有一些堅持的事項。

比如,女兒自小學畢業後,堅持給她的小學老師,後來是給她的初中、高中老師在教師節的時候寫信,這樣的習慣堅持了十幾年,在堅持的同時又學會了感恩。

在她開始寫信的時候,我就告訴她要有內容、要有誠意。她每年在信里告訴老師在一年中自己的成長並感謝老師在自己求學時的關鍵時期給予的幫助,並表達對老師的感謝。她的小學班主任告訴我,每年教師節等待她的信倒也成了習慣,從中也能感受到當教師的意義和快樂。

我們家長現在也堅持了一件事。她十八歲以後去了國外,我和我先生每年她生日時分別給她寫信。因而不管是習慣的養成、還是孩子良好品行的背後,實際上都離不開家長的言傳身教。

方校長親子溝通小貼士

除了習慣培養,方培君還特別注重和孩子的有效溝通。奉上她的親子溝通小貼士希望對家長們有所啟發。

1 慎用「你總是……」

心理學當中有個圖示,叫做「自然應驗的預言」就是說你覺得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對方,結果對方的行為不知不覺就和你的預期相一致了。比如,有的家長說:「我說了吧,我們家的孩子會考好」;還有一種:「我說了吧,他這種樣子不可能會考進好學校。」

如果你經常在嘴邊這麼說,那孩子可能就真會如你所說。

因此心理學當中常說,我們要慎用「你總是」後面的話,其實「你總是」這樣的話就已經暗示他實際上就是這樣的人了。

如果「你總是」後面的話正能量一點。比如說:在媽媽眼裡你這個方面比以往做的更好了。小孩子喜歡聽肯定的地方,要考慮孩子的接受心理。

2 慎用「我是為你好」

當和孩子溝通不暢的時候,你是否常以「我這樣做是為你好」這樣的句式說話?

千萬注意這句話,因為在孩子叛逆期的時候這句話常常會導致跟孩子的冷戰。

雖然你可能是為他好,你的做法也是對的,但是,當他不理解的時候,就應該我們家長來改變,因為他是一個未成年人,所以一定要改變我們的方式,讓他能夠接受。

後來當我和孩子不愉快時曾採用了一個辦法,我們兩個人坐下來,各拿出一張紙。孩子把自己眼裡媽媽的優、缺點寫出來;媽媽把孩子的優缺點也寫出來。

我女兒說:「你寫我的缺點有七條,我寫你的缺點就只有三條。」

溝通以後,我們各自選一個不足來改正。

這樣的態度讓孩子能感受到家長也是願意反思,也會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樣我們之間的溝通才能越來越順暢。

3 學會傾聽孩子說話

當孩子跟你的觀點不同時,你一定要等待,而不是馬上打斷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

首要的是做到傾聽。專心、耐心地聽孩子講話,這是交流的一個首要的基礎,傾聽是一門藝術。不輕易打斷她的說話,即使有不同意見,也慎重表達,或者另找時機溝通。你設想一下這種情景,孩子興高采烈和你交流她的看法,而你老是充當警察,居高臨下地老是喜歡發表你的意見,時間久了她就失去了與你交流的興趣。

第二個就是肯定。在交流時,適時給孩子肯定,這個肯定不是說表揚,而是對孩子一個激勵。此時,家長不宜使用一些反面的語言加以評價或打斷,如「胡說八道」「哪有的事」等,這會給交流帶來傷害。在傾聽孩子講話的同時,即使孩子的話你不同意,也沒必要以激烈的語言反駁,我常採用 「哦,是嗎」、「這樣啊」、「真的」來表示肯定,這時的問句是半開玩笑半驚訝的語氣,先保持住孩子交流的積極性,這很重要。

第三是尊重。今天的孩子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今天孩子獲取的信息有時候比我們快得多,只要說的有道理我們就要採納。

因此溝通是一種學問,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能力。如果你希望跟孩子能夠有良好溝通的話,就應該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與孩子共同成長。

關於我們:

「兒童成長U計劃」由國內外教育、心理、管理專家組成的團隊撰稿或審稿,服務中高收入家庭,助力孩子和媽媽的共同成長。提供青少兒情感交流、教育方法、考試技巧、演講口才、領導力、精英準則等方面有價值的訊息,同時也關注媽媽的時尚和品味資訊,是中國領先的效率教育公益平台。

往期回顧:關注「兒童成長U計劃」後,回復括弧內4位數字可查閱眾多往期信息。《「小一」到「初三」孩子典型特徵》(1401);《【強烈推薦】一個名校生的學習方法精要》(1402);《五招搞定孩子磨蹭壞習慣》(1403);《尖子學生必須養成的6種學習習慣》(1404);《孩子情商九點必修》(1405);《從小培養孩子的口才》(1406)等等。

為了您的孩子和家庭,建議您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兒童成長U計劃」加關注。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男人對女人這4種撒嬌方式,最欲罷不能
228:黑龍江省原始點服務區聯繫方式
九月書單 | 5 種極簡生活方式
12星座約會方式
改命,永遠從孝順父母開始! 【內附28種孝順父母的溫暖方式】

TAG:教育 | 習慣 | 自己 | 方式 | 養成 | 好習慣 | 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