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愛融:普惠金融現狀分析及商業銀行發展策略思考

我愛融:普惠金融現狀分析及商業銀行發展策略思考

8 人贊了文章

一、普惠金融概念及形成背景

(一)普惠金融釋義及理解

聯合國將普惠金融定義為「一個能夠有效地、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尤其是為貧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中國政府的定義是,「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通過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 。

與其他金融相比,普惠金融具有三大特點:一是服務對象更為廣泛,中低收入階層、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貧困和偏遠地區人群等均包含在內;二是服務提供機構更多,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企業、社會非政府組織等機構;三是總體客戶量大、單筆業務規模小,有明顯的群聚效應,可視作為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的延伸發展(見圖1)。

(二)普惠金融形成的原因及目的

從國際看,金融服務兩極分化現象普遍。受傳統金融排斥和金融創新不足的影響,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下的金融服務呈現出顯著差異,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金融資源過度向上層集中,可得性和覆蓋率都需提升。有鑒於此,聯合國提出了發展普惠金融的四個主要目標:一是家庭和企業以合理的成本獲取較廣泛的金融服務;二是金融機構內控嚴密、接受市場監督以及健全的審慎監管;三是金融業可持續發展,強調提供金融服務的長期性;四是金融服務具備競爭性,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從國內看,金融資源分配也有待均衡。受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收入水平差異大等因素的影響,目前農村金融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小微企業融資環境也未得到根本改善,城市低收入人群亦很難分享到金融發展的實惠。而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批新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孕育而生,金融需求加速增長。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領域適度傾斜成為必然要求。

二、普惠金融發展概況

(一)國際發展

1. 全球主要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及政策

全球層面的普惠金融指標監測體系和政策主要由國際組織研究設計。本文選取世界銀行和G20 發布的相關資料予以例示。

世界銀行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共分為八個主要方面,側重於對金融服務的普及性、中小企業融資、金融素養、生活水平、支付環境、金融消費者保護、信貸數據信息維護和農村金融服務等領域的統計分析(見表1)。

2016年,G20杭州峰會通過了《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G20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升級版,以及《G20中小企業融資行動計劃落實框架》三項重要文件,首次提出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八項高級原則(見表2)。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提出改善中小企業徵信體系、鼓勵動產抵押融資和改革中小企業破產制度三項優先措施;在普惠金融監測指標方面,提出金融服務的可得性、金融服務的使用情況和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質量等三個維度在內的新框架,主要關注成年人的金融使用、中小企業融資、物理網點覆蓋率、金融素養和能力、市場行為和消費者保護,以及信貸障礙等。

2. 普惠金融的國際實踐

由於各國經濟和金融發展水平不同,普惠金融實踐的方式存在顯著差異。本文選取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案例作進行分析對比。

(1)巴西——代理銀行模式。巴西於1999年頒布代理銀行法規,為普惠金融服務提供了法律保障,拓寬了普惠金融服務渠道和覆蓋面。代理銀行迅猛發展,成為巴西普惠金融的最大特色。

在該模式下,銀行與非銀行機構在金融領域開展合作,零售商店、彩票銷售點、藥店、郵局都可以代理銀行業務,民眾不需要擁有銀行賬戶即可享受金融服務,從而使得享受普惠金融服務的人口數量大幅增長。此外,巴西還推行簡化賬戶和開展小額信貸計劃,降低個人開立賬戶條件,為低收入者、農民等人群設置簡化流程的信貸業務。

(2) 肯亞—— 手機銀行推廣模式。該國擁有世界上最知名的手機轉賬和支付體系「M—PESA」。該體系與其他手機支付項目的發展得益於肯亞金融監管局同意開發新的風險管理技術,使農村地區的使用者可以將貨幣保存在虛擬的「貯值賬戶」中,通過行動電話操作,由電信運營商將賬戶資金委託商業銀行集中管理,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並擴大了受眾面。

(3)印度尼西亞——微型金融模式。印尼政府通過政策創新和機構改革,致力於擴大農村居民和低收入群體享受金融服務的機會。各級政府均投資成立了微型金融機構,數量超過5 萬家以上。正規金融機構也提供微型金融服務。其最大的微型金融機構由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投資設立。同時該國政府還支持發展「無網點銀行業務模式」,以期為更多邊緣地區和農村人口提供全面金融服務。

(4)墨西哥——政府推動模式。作為拉美經濟大國,墨西哥政府在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層面起著主導作用。其主要措施有三點:一是通過法制建設,規範信息披露、數據統計、監管標準和政策研究等領域的工作,豐富金融機構主體,增加金融資源供給,並明確規定,國家發展銀行和國家儲蓄與金融服務銀行承擔專屬服務弱勢群體和薄弱領域的職能;二是以國家信用發債,用募集到的低成本資金向銀行、小貸公司等金融機構提供中長期貸款,並設立公共信託基金,支持金融機構小額貸款;三是成立國家金融掃盲委員會,重點加強以存貸款、保險、社會福利發放等為主要內容的金融知識教育,提升國內民眾金融素養。

(5)瓜地馬拉——微型保險計劃。1994年,瓜地馬拉全國聯邦信用社及其九個成員合作社創立了COLUMNA 保險公司, 超過50萬人購買了其發行的保單,其中絕大多數為農民。之後,COLUMNA 公司又推出名為「 特殊人生計劃」的團

體壽險,通過各地信貸聯盟銷售。對於在客戶申請貸款時賣出的保單,保費可計入利息按月償還。該計劃得到國民的廣泛參與,成為發展中國家微型保險的成功運作典範之一。

(6)印度——自助小組模式。印度採取成立非政府微型信貸組織的方式,由政府、非政府組織或銀行負責發展、培育自助小組。小組成員不直接與金融機構發生資金往來,而是通過自願儲蓄建立小組資金,再以小組的名義存入銀行,之後由銀行以存款1—4倍的規模,向小組發放無抵押支持貸款,且放貸還款也均以小組名義進行。小組成員的融資需求,則是以個人身份向小組申請授信。此種做法有利於降低銀行風險和成本,形成規模效益。

綜上,發展中國家推行普惠金融的主要可行措施可大致總結為五點:一是完善政策法規等頂層設計;二是全面拓展服務渠道;三是創新金融技術;四是金融機構網點的有效覆蓋;五是正規金融機構、非銀機構積极參与。

(二)國內發展現狀

1. 國家及監管機構的主要政策

國務院於2016 年初出台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下稱《規劃》),將總體目標設定為:到2020 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顯著提升金融服務的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特別是要讓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使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居於國際中上游水平。其主要措施包括:健全多元化廣覆蓋的機構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加快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規體系、發揮政策引導和激勵作用,以及加強普惠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

《規劃》對商業銀行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加快建設小微企業專營機構,努力提升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水平;二是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推廣創新針對小微企業、高校畢業生、農戶、特殊群體以及精準扶貧對象的小額貸款;三是提升科技運用水平,鼓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打造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為客戶提供信息、資金、產品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四是發揮互聯網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有益作用,鼓勵網路支付服務電子商務發展,為社會提供小額、快捷、便民支付服務,提升支付效率;五是推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面向農村地區提供安全、可靠的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等服務,拓展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代理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機構支付結算業務。

銀監會普惠金融部負責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銀監會要求,大中型商業銀行要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門,貫徹「條線化」管理體制和「五專」經營機制,從總行到分支機構、自上而下搭建起普惠金融垂直管理體系,並落實專門的綜合服務、統計核算、風險管理、資源配置和考核評價。銀監會還在小微企業融資和涉農貸款等方面出台了相關政策和考核指標,包括小微企業貸款的「三個不低於」

和不良率不高於3.5% 或不高於自身各項貸款不良率年度目標的兩個百分點,區別對待涉農貸款和小額信貸監管尺度等。

2. 國內大型銀行的實踐

一是管理機構專職化。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全國大中型商業銀行要在年內完成普惠金融事業部的設立,成為發展普惠金融的骨幹力量。目前,五家大型銀行均已完成普惠金融專職機構的設立,並初步建立了相關治理架構(見表3)。

二是提升網點覆蓋率。大型商業銀行近年來均加強了在縣域和農村地區的網點建設,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範圍。在網點布局的方式上,除傳統的設立分支機構之外,金融服務點和村鎮銀行逐步大規模在農村地區興起。例如,農行在2016年年底建成「金穗惠農通」服務點63萬個,中國銀行旗下的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村鎮銀行集團。小微企業專營機構的設立也初見成效,其中工商銀行下屬小微金融業務中心最多,2016 年年末已達198 個。

三是加強資源投入。隨著全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小微、三農等客戶數量大規模增長,扶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普惠金融服務需求隨之擴大。商業銀行出於國家政策和市場競爭的雙重需要,逐步在普惠金融領域加強資源配置,在小微企業、涉農和扶貧貸款等業務上增加信貸計劃投入。我國小微貸款增速近年來明顯高於整體貸款增速,涉農信貸規模自2008 年以來的增長已接近四倍,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也逐年遞增。

四是提供多樣化產品服務。為適應市場競爭及成本效益匹配,根據普惠金融客戶群體特點,商業銀行在小微企業融資、個人信貸、涉農貸款等業務領域的產品設計上,逐步放寬了准入限制和標準,客戶營銷和業務敘做正轉向批量化、便捷化,產品種類逐漸豐富,新型服務模式不斷誕生,較大程度上改善了以往耗時長、程序複雜和准入難的情況,產品選擇更加多樣。例如,中國銀行推出中小企業「信貸工廠」授信模式、中銀全球中小企業跨境撮合平台;農業銀行制定了「成長快道」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等。

五是加快了金融科技的推廣應用。各大商業銀行高度重視網路金融,均確立了互聯網金融的戰略目標,藉助數字化手段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服務範圍,產品服務正由線下向線上逐步遷徙。例如:工商銀行確立e-ICBC2.0 發展戰略,建成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小微企業網路融資中心;中國銀行研發「公益中國」平台,在扶貧金融領域引入互聯網因子促進效能的提升等。

3. 中小銀行實踐案例

(1)興業銀行的「銀銀平台」模式。興業銀行基於「聯網合作,互為代理」的理念,率先推出國內首個銀行合作品牌—「銀銀平台」。該平台通過與擁有區域網點優勢的城商行、農信社及村鎮銀行合作,形成業務涵蓋支付結算、融資服務、財富管理等的互聯網金融和線下金融相結合的完整服務體系,在不必大規模開設新網點的情況下,實現了在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服務延伸。2016 年年末,該平台合作客戶達1078 家,辦理結算金額30604億元。

(2)民生銀行的小微金融戰略。2009年下半年,民生銀行董事會明確提出「做小微企業的銀行」的戰略定位,全面進軍小微企業金融市場。至2016年年末,共設立小微支行147家,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327136億元,戶均153.46萬元。該行在2016年(第四屆)銀行綜合評選中獲得「最佳小微企業銀行」稱號。民生銀行現階段小微金融戰略實施主要有三項措施:一是提高線上抵押貸款佔比,降低授信風險,上線房產價值網路評估平台,優化流程和效率;二是加大產品服務創新,利用移動互聯和大數據等技術,推進小微金融線上線下O2O輕型化便捷服務;三是再造小微金融新模式,推行「客群細分經營」的核心經營思路,確立「結算先行、交叉銷售、綜合提升、開展授信」的客戶開發邏輯,提升前端客戶拓展能力,滿足小微企業綜合金融需求,提高信用水平。

4. 非銀行機構實踐案例

(1)阿里巴巴集團的螞蟻金服。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成螞蟻金融服務集團,業務範圍涵蓋支付、徵信、保險、基金、理財和貸款等,形成了普惠金融全產業鏈布局。其經營的最大特點為依託互聯網金融平台,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使用戶具有平等的金融服務可獲得性,普惠金融惠及範圍不斷擴大。2016年,支付寶在全國擁有4.5億實名用戶,西藏、青海、甘肅三個內陸偏遠省份在移動支付滲透率上排名前三,反映出移動支付渠道對欠發達地區普惠金融服務具有較強的改善作用。在小微企業融資領域,螞蟻金服旗下的網商銀行在2016 年底已為超過500 萬的小微企業累計發放8000 多億元貸款。

(2)騰訊的支付平台和微眾銀行。騰訊旗下目前運營微信、財付通和QQ 錢包三大支付平台,均擁有數量龐大的活躍用戶,2016年移動支付業務市場份額達到37%,與支付寶形成了國內移動支付市場的雙寡頭格局。2014年12月,騰訊宣布成立微眾銀行,致力於為個人和小微企業提供差異化、有特色和便捷化的金融服務,主要推廣的產品有微粒貸、微車貸等,通過QQ、微信等資源整合利用,拓寬了金融服務的覆蓋範圍;同時,依靠社交大數據評定客戶信用,具有無抵押擔保、成本低和效率高等優勢。2016年年末,其各項貸款餘額達到308 億元。微粒貸自推出已累計放款近1987 億元。

(3)平安集團的「平安普惠」。2015年,平安集團完成普惠金融業務重組,將平安信保、平安直通貸款、P2P小額信貸和富登融保等業務整合為平安普惠金融業務集群,由其聯營企業陸金所控股旗下的錦聯有限公司負責經營管理。「平安普惠」模式的主要特點有:線下門店銷售和貸後管理與線上審批相結合,依託集團資源形成覆蓋全面的業務體系和金融科技運用較為全面。至2016 年年末,平

安普惠貸款餘額達1466.4億元,主要服務領域為個人消費金融和小微企業融資。在「平安集團3.0時代」戰略規劃中,搭建開放合作的金融平台是核心思想。未來,平安普惠的資源渠道將不僅限於集團內部。

三、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的困難與挑戰

從目前來看,商業銀行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難與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經營管理體系還不成熟。受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的影響,普惠金融發展在不同區域的差異明顯,各客戶群體和行業類別的需求狀況也有顯著區別,導致業務模式和產品服務的分散度高,不易統一管理。商業銀行雖在近期完成了專職管理機構的設置,但具體治理工作仍處於探索階段,政策、考核和授權等架構還不健全,經營管理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是成本、風險與收益不匹配。由於縣域農村基層網點的運營成本較城市相比要高,小微企業、三農對象、貧困戶和低收入者等服務對象融資具有「短、小、頻、急」等因素,導致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業務成本與收益不匹配。此外,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緩釋以及負外部性因素等問題的長期存在,也使普惠金融的風險管理變得更為複雜,使其成為信貸不良的高發領域。例如,近三年來,我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持續上升,總體高出銀行業整體貸款約1個百分點左右(見圖2)。信息渠道不足、風險事件多樣、預警監控困難、處置回收率低等,成

為商業銀行面臨的共性難題,高成本、高風險與低收益相對立的矛盾較為明顯。

三是資源供給與需求尚未實現平衡。相比城市和中高收入階層所享受的相對完備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戶、低收入人群等客戶融資難仍是普遍現狀。2016 年,我國小微企業數量佔比83.3%,但貸款餘額佔比卻僅為32% 。產生這種供需不平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銀行所投入的資源不夠。2016 年,四大行在小微企業、涉農和精準扶貧等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的貸款餘額及佔比均不高(見表4)。近五年,三農貸款增速也呈現逐步放緩的趨勢(見圖3)。

四是銀行網點覆蓋率仍顯不足。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年末,我國農村地區銀行網點數量12.67 萬個,每萬人擁有銀行網點數量僅為1.39個,縣均銀行網點57.75個,鄉均銀行網點3.98個,村均銀行網點0.23個。網點數量對縣域和農村地區的覆蓋明顯不足,小微企業專營機構的數量也不多,機構網點布局有待優化。

五是普惠金融合作協調不夠。通過前文巴西和興業銀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以合作方式拓寬普惠金融服務渠道具備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目前,平安集團也在著手以合作思路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但從商業銀行的整體看,普惠金融合作仍有欠缺,對協調發展的認識不夠,機制也未成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惠金融的發展。

六是外部發展環境存在制約。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現有法治框架尚不能有效覆蓋普惠金融的全面管理;政策配套支持不足,未能最大限度地引導和激勵商業銀行投入更多的普惠金融資源;信用信息體系不健全,徵信資料庫尚未實現完全覆蓋,金融信息和其他信息之間缺少互聯互通,信息渠道整合不夠;尚未形成有效的監管和統計體系,差異化監管政策需持續完善,指標統計監測也有待加強。

四、對促進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經對國際國內發展環境和普惠金融現狀的對比和簡要分析,立足現階段困難和挑戰,從銀行自身經營和政府支持兩個維度綜合考慮,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一)商業銀行層面

1. 完善經營管理體系

按照銀監會「條線化」管理體制和銀監會「五專」經營機制要求,建議各商業銀行由總行層面統籌考慮各地區小微企業融資、三農金融服務、扶貧金融等類別普惠金融發展的需求和特點,從四個方面著手構建科學合理的經營管理體系:一是健全政策制度建設,明確具體方向,確保符合發展戰略和自身優勢,覆蓋對所有業務的管理,並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二是完善產品服務,轉變傳統服務理念,重點以金融科技為驅動,探索定製化的業務模式,以成本收益匹配為前提,實現商業的可持續;三是搭建完整的內部管理架構,優化普惠金融業務流程,重視全面風險管理,操作依法合規,並視具體情況對分支機構進行差異化轉授權;四是建立單獨的考核評價機制,在滿足監管考核的基礎上,強化激勵導向,對各區域不同分支機構進行差異化對待(見圖4)。

2. 強化金融創新以降低成本和風險

在成本控制上,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以數字技術為手段,加快建設功能多樣和產品服務完善的網路金融平台,推進移動金融在偏遠落後地區的運用,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服務的可得性;另一方面,應創新產品服務,以客戶群拓展為目標,在產品和服務設計上加強小微企業產業鏈融資、農村片區金融服務和低收入、貧困人群幫扶等領域的研究創新,運用科技技術簡化流程審批,做大數量,以產生規模效應、提高收益水平。

3. 構建普惠金融風險管理的「六單機制」

「六單機制」即單獨的風險管理架構、單獨的風險偏好、單獨的風險政策、單獨的風險限額、單獨的風險信息系統和單獨的風險計量工具,以形成區別於其他客戶和業務的專門風險管理體系;同時,創新風險管理手段,多應用貸款保險、資產證券化等新型手段來降低普惠金融業務風險。

4. 有效整合配置資源以實現供需平衡

由普惠金融事業部統籌整合和管理內部可利用資源,包括附屬公司,充分考慮普惠金融與其他業務的關聯,交叉利用共享資源。例如,為合作擔保公司核定普惠金融信貸專項擔保額度,探索大型企業信用額度投向與之關聯的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授信模式等;同時,還可通過聯營、合營等形式,設立從事普惠金融業務的公司,調動社會資本參與。在資源配置上,以滿足國家和監管要求為最低標準,適當增加普惠金融資源分配,準確分析各地區、各行業和各人群需求,用足用好可利用資源,推進普惠金融的供需平衡。

5. 優化機構網點布局以提升覆蓋率

商業銀行優化機構布局可考慮三種主要方式:一是適當增設實體網點,遵循輕型化和智能化的原則,加強縣域農村地區網點建設;二是借鑒村鎮銀行和金融服務點模式,通過投資設立村鎮銀行及小型金融服務點,完善布局網路;三是設立更多的小微企業專營機構,專門服務小微和個體工商戶。

6. 加強普惠合作以拓寬服務渠道

結合前文分析,以合作方式實現拓寬普惠金融服務渠道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四種:一是參考巴西代理銀行經驗,與其他實體門店跨界聯動,擴大「無機構」模式的服務範圍;二是參考興業銀行「銀銀平台」模式,建立銀行間開放合作平台,共享普惠金融資源;三是與非銀行機構合作,在技術、資本、信息和業務等方面深化交流協作,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的綜合性和多樣性;四是借鑒印度自助小組模式,建立類似的與普惠金融社會組織的合作關係,提升客戶獲取能力和普惠成效。

(二)國家層面

1. 健全普惠金融法律法規

加快建設普惠金融法治體系,推進普惠金融立法管理進程,明確商業銀行和服務對象的權利及義務;結合普惠金融特性,修訂完善現有的《物權法》《擔保法》《中小企業法》和《貸款通則》等法律法規,以適應新形勢下普惠金融發展的需要。

2. 完善普惠金融政策配套

建議主要從財政、稅收、金融三方面完善配套支持:一是加大財政費用補貼,由各級財政計劃列支,設立風險補償基金、普惠金融貸款貼息及獎勵等專項資金,引導商業銀行加強投入;二是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對普惠金融業務適當減免相關稅費;三是靈活的金融政策支撐,鼓勵商業銀行基於普惠金融特點創新產品服務,通過發行專項普惠金融債券等方式募集所需資金,促進優化資源配置。

3. 加快完善信用信息體系

將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微型金融機構信用數據全面納入徵信管理,提高徵信覆蓋率;通過強化跨界聯動、新興技術運用等手段,拓寬信用信息渠道,實現全社會覆蓋。同時建議引入更多增信措施,如進一步支持各類擔保機構的設立,提高重點服務人群的金融素養等,以此降低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形成充分、透明和自主的市場環境。

4. 優化監管體系及統計監測

差異性大是普惠金融有別於其他金融的最大特點。建議監管部門建立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單獨有效的監管體系,著重突出差異化的監管標準和事後問責,兼顧區域、客戶、業務和機構等多方因素,在不良容忍度、操作靈活性、定價自主性和產品服務創新等方面,給予商業銀行更多的支持和差別對待;同時,借鑒世行、G20等國際組織的經驗,建立全國和區域普惠金融指標統計監測體系,為普惠金融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信息數據支撐。


推薦閱讀:

互金轉型啟示錄:流量思維迎來末路?
黃志凌:讓潛力巨大的消費驅動力充分釋放
e周行百科: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匯總
投之家事件最新!其股東珈偉甩鍋稱被騙
銀行陷入「信任」危機,客戶網銀登錄如何「驗明正身」?

TAG:互聯網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