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今天扯點基礎經濟——政府篇

今天扯點基礎經濟——政府篇

來自專欄交易哲學家24 人贊了文章

國恆以弱喪,獨漢以強亡

上次寫的《今天不扯交易了,扯點別的——例如盜匪》,有些朋友看著感覺有意思,土匪竟然和政府有相似之處,於是今天咱們就瞎扯點深入一點的。經濟與政府,最近知乎上議論房價,經濟的文字越發增多,不過即便在知乎上也少有明白清楚的人,咱就瞎扯一點,當談資。

經濟:人類個體以交換獲得自己所需活動的總和,人是社會性的,那就是,你自己只能製造提供很少的自己所需求的物資,其他需要某種程度交換來獲取,這就是經濟活動,經濟越發達,分工越明細,人一輩子如果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那麼就會非常的熟練專業,效率就會提高。

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政府,因為諸如安全,秩序等個人辦不到的事情,就需要政府來提供。因此政府與生俱來就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對外博弈,對內博弈,自身博弈;

對外,獲取安全,國際地位;對內,進行治理;對自身,保持自身穩定;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成本,成本包含,人力,物力,財力;自古以來王朝更迭,莫過於,外患(直接被亡),底層內亂(底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我變亂(帶兵的將領,這個比例比較大)宗親政變(這個也很多);

除了宮廷宗親政變外,其他問題只要中央政府有足夠財力,養得起兵馬(南宋除外),沒有解決不了的。明朝的崇禎缺軍餉,要是像李自成那樣拷打大臣,搜刮出幾千萬白銀,估計大明就不會亡了,但是他手腳有束縛,不能這麼干而已。換句話說,一個王朝和一個公司沒區別,政府就是做大了的土匪。如果王朝內憂外患上下一起亂了,入不敷出,王朝更迭。

戰爭絕對是粉碎帝國財政的磨盤,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但是政府對內獲取資源的方式主要體現在治理,獲取資源,但是獲取資源的方式有很多種,

第一種,直接徵調

最古老的,例如始皇帝,2000萬人口的秦朝,徵調上百萬民工,長城,驪山,秦直道,最後秦亡。後雄才大略的隋煬帝,同樣是徵調民工,雖然運河是長期有利的項目,能產生經濟價值,但是還是用力過猛,如果始皇帝,改用僱傭民工的方式,就不會有這問題,只不過,大秦沒有這種財力。另外這種事情本身就危險,例如元末修黃河,幾十萬民工聚集在一起,這不是給造反提供了現成的機會嗎?

當然也不是所有事情都不能用這種方式,在人心齊的情況下,可以,例如抗日,中國軍民的付出,另外如果人心所向,這種方式其實比較省錢,自古底層造反都是對未來前景好的希望,而王朝平叛可是不能差遣餓兵,當然,也有反例,宋祖,差遣餓兵,沒發軍糧,然後告訴士兵,我們沒有糧食了,但是前面不遠就是敵軍糧倉,而且守軍少!我去,士兵戰鬥力瞬間暴擊輸出。當然這是極端例子。當年國府其實就被財政拖垮了,惡性通貨。當然,某些特殊情況,抗震救災,緊急事態還是需要使用這種方式的。

第二種,僱傭,鑒於第一種方式太過危險,而且成本也比較高

換句話說給錢幹事,給多少錢干多少事,完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的就是資本主義國家,另外給一點錢再加上動員一下,就不完全是資本主義國家。比如咱們經常搞一些運動,採取這種方式,帝國需要足夠的財力,好在貨幣的發行權力都在自己手裡,因此,目前絕大部分國家都是靠這種方式維持運轉;

政府獲取收入的如下方式:

第一,稅收;第二,直營;第三,鑄幣稅;四,其他許可類費用

自古以來就是這樣,農業稅,商業稅是第一類;鹽鐵專營是第二類,古代鹽稅佔據帝國財政的半壁江山,第三鑄幣稅,明朝缺錢主要是沒有鑄幣稅收入。第四,各類許可費用。

所有的方式都依賴於基層的經濟發展水平,如果經濟水平不行,政府財力不會強到哪裡去

稅收高了會損壞經濟,直營的效率不高(目前國家直營的項目大頭集中在非研發部門,例如煙草酒類直營,或者稅收,中國煙草的稅收和利潤佔據行政收入的很大比例。)鑄幣稅的成本最低,但是會引發通脹或者通縮,其他許可類費用,有上限。

得益於,我們高層的縱橫捭闔,我們有幾十年和平,沒有戰爭,政府的花銷集中在能夠帶來經濟利益,或者能夠降低經濟運行成本的項目上,例如高鐵高速網,當然,你覺得費用不便宜,實際上他們消耗的資源少,高速網,同樣的里程,消耗更少的實際資源。目前中國人也聰明了,幾乎完全無經濟價值的項目少,即便是航母等軍工也是集中在民營的基礎上,當然南海造島還是直接支出,不過長遠看,也有經濟的利益。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擅長大工程,的確很在行,我大學時候橋樑工程中國還是弱項,短暫十幾年,現在都傲視全球了。有人說我們的基礎設施差不多了,其實我們還差的遠,路網密度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水準。

總之一句話,政府是需要資源,而獲得資源的方式是通過錢來購買,但資源本質上依靠的是國民的勞動。這是最本質的。勞動創造財富,更多的財富需求需要更多的勞動或者更高效的勞動。政府需要的不是紙幣,而是需要紙幣能買到資源。

假如中國的前一百位富人把自己的錢從銀行取出來,放一把火,燒掉,會發生什麼?那就是,他們變成窮光蛋,相當於把財產捐贈給國家了,央行可以直接印刷出同樣的錢,真正的損失和一場森林火災沒區別。當然,他們可能坐牢。

怎麼讓國民更多的勞動或者更高效的勞動,這是個技術活,各位朋友可以試試讓自己的孩子更勤奮試試,難不難?例如大家都是農民,種地,地力的產出再大,即便你國家的稅收再大,鹽鐵,煙草酒類收的費用再多,但是國家依然買不到修建基礎設施的物資,農業國出口維持基本的生活沒有問題,但是想往更高層次發展,農業就不行了,需要工業。

因此農業國需要往工業轉型,工業基礎,體系建設,這是個漫長的過程,當一切積累完了之後,我們需要一個需求,讓國民更勤奮的勞動需要的是需求。衣食住行,需要升級,有了需求,就有了勞動輸出。

世紀開始的時候,政府發現了房地產和土地財政這個神器,實際上老外也走過這條路,那就是城市化,英國的城市化是痛苦的圈地運動,美國城市化的進程也不輕鬆,如同馬克思說的資本生下來就是骯髒的,很明顯中國是吸取了他們慘痛的教訓,找到不一樣的城市化道路,

煙草行業帶來貨幣的收入,因為煙草成本很低,但是拉動不了就業,產業升級。但是房地產不一樣,他拉動,水泥,鋼鐵,玻璃,家電,裝修,幾乎和日常生活所有方面的產業都有涉及。

另外更重要一點是,投入低,鋼筋水泥的一棟樓才幾個錢?真不值錢,但是土地貴啊,千年地換八百主每一次換主政府都有收益,而且土地不會滅失,你看一些小區,建成幾十年了,但是有房產中介,房子的每一次換主都會帶來收益。

但是,例如歐美國家,為什麼經濟增速那麼低?很簡單,沒有需求的動力,房子有了,生活安逸了,過的那麼痛苦幹啥?因此國家經濟發展的在於折騰,折騰出需求,才能創造出財富。

修建高鐵投資巨大,收益慢,但是搞房地產,就不一樣了,投資小,收益大,於是政府就依賴上土地財政,政府有了錢,什麼的好說,基礎設施上去,國防軍備也強了,環視宇內,再也沒有外侵的隱患。

分產到戶的那18個農民只能解決溫飽問題,要想發展,想不被欺負,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政府的角色就是牧羊人,需要放羊,養羊,同時也需要剪羊毛,宰羊,以獲取更大的安全,更多的地盤,以及更多的羊。

政府做事,需要能夠調動資源的貨幣,在此基礎上任何的動員,呼籲,運動,都是為了省力氣。

好,下次有空,聊一聊,紙幣那些事。


推薦閱讀:

經濟學論文:重思想還是重模型
經濟學研究中「數學濫用」現象及反思
數理經濟學雜談:數理經濟學家的深刻
如果說經濟學發展仍舊延綿不絕,那《國富論》就是起頭的那個」1「
劉植榮:莫把經濟學貶為算計學

TAG:經濟學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