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為什麼總是我…

為什麼,為什麼總是我…

3 人贊了文章

為什麼又是我

我發誓,隔壁隊伍的紅衣姐姐在我排到一半的時候才出現,可是人家現在已經結完賬走人了,我前面的前面的那個大媽卻還在數硬幣。每次到超市的時候,我明明選了最短的那個隊,但是其他隊跟我一起排隊的人早就走了。不止這些,還有…學生時期每次一起逃課,老師點名總是會點到我的名字;出去玩同行的人總是能撿到「意外之財」,而我不撿錢就算了,還丟錢…

排個隊都是我排最久

這在心理學上可以用「普遍受害者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當你所在的隊伍走得很快時,你的注意力多半集中在前方的目標上,自然也不會對排隊留下太多印象。而如果你不巧排在了一支慢隊伍中,你就沒法抑制「怎麼這麼慢」這個念頭了。若心急又找不到什麼事情來打發時間,這個念頭就不斷地被強化。結果就是,你覺得自己總是最倒霉的那個。近來的一些科學研究也表明,5—6歲的時候才是我們說的「記事期」,在此之前如果有記憶,則大多與痛苦或焦慮等負面情緒有關。

人們普遍會對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或是霉運而耿耿於懷,但對自己的好運氣卻選擇視為理所當然。常說:我怎麼就這麼倒霉,喝涼水都塞牙。為什麼?我們先研究一下「倒霉」是個什麼東西?

兩種倒霉

大體言之,倒霉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外力造成的倒霉。比如去銀行取錢,取到假鈔,夠倒霉吧?但這種倒霉非我們自身力所能控制,它是別人的失誤加諸我們身上的產物。我們做的再好,也是無法完全避免這類倒霉出現的。如果遇上,我們也只能自嘆一聲「倒霉」,繼續做該做的事。重點是第二類倒霉。此類倒霉在形式上表現為遇事不順。具體來說,就是找工作受挫或是與女朋友發生感情危機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對於這類倒霉,我們不能將其發生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外力作用。我們都熟悉一句話: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反過來就是:機會不給沒有準備的人。這也就是說,我們得不到機會或者很少得到機會,我們倒霉,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我們自身。哲學上講「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正是對這一現象的總結。我們準備不足,才造成了厄運的降臨。只要我們準備不足,不管外部環境如何,這種倒霉總會在某個特定時刻爆發。當數「霉」並發之時,就是我們哀嘆「禍不單行」之日了。搞清楚了倒霉尤其是第二種倒霉產生的原因,我們就沒有必要在求職受挫時大罵HR不是伯樂沒有慧眼,如果我們準備充足簡歷上多幾個亮點,何愁不能脫穎而出?

過去的已經成為過去,不可能把它再拿出來重新修補。前世之師,後世不忘,我們所要做的,是在將來的日子裡,努力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做一個「有準備」的人,不給「倒霉」以生根發芽的土壤。

昌盛溢豐·平遙人家酒,願每一晚與你同在

·end·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我們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推薦閱讀:

微課 | 從心理學角度淺談職場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50年的經驗分享:謹記溝通四步法,成為說話的高手
天睿:無法專註做事,效率低下,心情煩躁,你需要這2個小技巧
讀弗洛伊德札記(2)文化的性道德與現代人的精神病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