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被推翻了!請別再拿它舉例了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被推翻了!請別再拿它舉例了

5 人贊了文章

先簡單介紹一下「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WalterMischel)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受試者是4~5歲的小朋友,他們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塊棉花糖,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但如果可以再等待15分鐘,他們就可以得到兩塊。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孩子忍不住,直接吃掉了棉花糖;有些孩子則用比如唱歌、蒙眼睛等方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抵抗住了誘惑。

實驗到這還沒有結束,真正讓這個實驗成為心理學經典實驗的原因是,在大約30年後,米歇爾對這些受試者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當年那些能夠抵制誘惑的小朋友,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考試取得了更好的成績、有更好的教育成就、身體素質更好等等。

這個實驗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證明了自控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對個人成就的影響。對心理學、教育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聽到這是不是覺得有點耳熟,不管是這個基礎款的「棉花糖實驗」,還是各類變種的曲奇餅、巧克力實驗,在各類暢銷書、演講、課程當中頻繁出現。

但就在今年的5月25號,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和權浩南,在心理學領域的頂級期刊《心理科學》上發表了一遍論文,推翻了「棉花糖實驗」的結論。並得出了一個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孩子的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就是讓孩子覺得我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孩子大概率會選擇等待。如果孩子的家庭經濟背景不好,孩子覺得連第一塊棉花糖可能都會消失,那他們大概率不會選擇等待,對證明過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找原文。

我聽到這則消息是在昨天凌晨4點,被蚊子吵醒打算聽個音頻接著睡,但是聽的我是越來越精神。

有倆原因,一個是因為知道這個實驗對心理學等領域的影響力,被各種課程各種書籍引用過很多次的實驗。如果就此被推翻,那原有的結論需要通過什麼去證實,是否有很多結論會變成沒有根基和證據的?

第二個是因為這個付費課程的製作團隊,在講這個事的課程中,有邏輯漏洞,出於職業病,爬起來寫長評向課程的製作者提問,希望能夠得到解答。

也許論文裡面有很詳細的推理和論述,但是這篇看似很有道理的解讀里,細想卻有很多說不通的或者是讓人存疑的地方。不也就是這種證明的方式,讓「棉花糖實驗」流行了這麼久嗎?雖然有部分學者、老師對它的科學性、合理性表示過懷疑,但還是被大量的引用著。

因為思維慣性?因為它存在的時間長久是經典?還是因為就是需要這麼個實驗來說明自己想表達的觀點?所以即便覺得哪裡有點不對,還是會把它用在需要的地方。

「因為所以科學道理」這個小時候就會念的順口溜,其實長大了也不一定每次都能用好。

weixin.qq.com/r/ZC-M1F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當孩子故意搗蛋如何破?一個小小心理應對法
多多成長日記20180430
贈書 | 法國暢銷貼紙書《貼進大自然系列》
孩子沒有進取心、不努力?樂多多這樣給家長支招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實驗心理學 |